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宋子豪,编辑:刘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经典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描绘了一个由基因鉴别决定一切的未来世界,未来初生儿都要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自然分娩出生的文森特则被视为病人处处低人一等。为了实现航天梦,他借用因事故瘫痪的杰罗姆的体液通过基因检测。


这样的世界可能还很遥远,但基因检测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只需几百块,检测一口唾液,就可以知道自己民族混血、生理特质、健康风险。


这背后是价值千亿的市场。《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预测,202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在20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1亿美元,到2026年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


“高科技算命”到底准不准?基因检测能成为自我了解的秘钥吗?


一、“高科技算命”准不准?


不管有多少高科技概念,消费者最关心的都是基因检测到底准不准。


B站UP主“达达达布溜”评测基因检测的视频有近100万次观看,她花了1000块分别买了基因宝和23魔方的服务,对比发现,两家检测机构大概有有60%不一致。


比如,祖缘分析中,基因宝显示“达达达布溜”的北方汉族基因占比56.64%,23魔方则显示南方汉族65.23%。此外,23魔方显示口腔溃疡概率低,而基因宝显示口腔溃疡的风险高于70%的人群。


最具节目效果的是溯源线索匹配出江苏扬州刘姓,确实和她的祖籍一致,让“达达达布溜”惊呼好准,随即她又想起来,自己检测前填写了父亲的祖籍。


但在健康风险中,两家机构都指出“达达达布溜”基因中有蚕豆病变异、糖尿病风险高,而且在咖啡耐受和对和酒精分解能力方面的描述,都和真实情况相符。


最后她总结:“有兴趣可以试一下,但不必太当真。”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的态度,可以尝鲜,但不迷信。


网上流行的基因检测项目,被一些人戏称为“高科技算命”,价格从399元-2000多元不等,只需要2ml唾液检测,寄往总部,大约两周后就可以在对应的APP查看检测报告。


亚宁在朋友的安利下也做过一次检测。她告诉《豹变》,因为朋友做了挺准的,自己也想试试,她检测的这家,最基本的遗传特征里,80-90%都是符合自身情况的。


“测试出来我酒精代谢弱,但是酒量好,不脸红,还有血型、身高、咖啡因的代谢能力等,都挺准的。”


亚宁表示,除了好玩以外,也想知道自己的基因有哪些健康风险。


以23魔方和微基因为代表的几款产品,不但可以检测年轻人比较关心的祖源分析、营养代谢、皮肤特性等,也包括健康风险。


亚宁使用的微基因,官网宣传上有85项遗传病基因点位,可以检测包括从口腔溃疡到脑中风等122项健康风险,检测结果可以显示患某项病的概率是人群平均基因风险的几倍。


类似的判定手法有一定科学依据。比如,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有一定相关性,基因检测可以评估患病风险。但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多基因病,并且和环境等因素均有相关性,所以具体有没有患病,还需要医生的专业诊断。


能了解自身的健康风险,让基因检测显得有些作用,但是机构检测结果准确度,也受基因库大小,检测技术不同的影响。


嫁到在荷兰的中国妈妈Mia,也带着老公和孩子尝试了基因检测。她表示,国外基因检测也会打广告,人们看到都有好奇心,想看看祖上到底是哪里的。


为了交叉验证,Mia在美国和中国选了两家机构,孩子用的国内产品,自己和老公用的美国产品。


“我在两个国家都做了,对比一下结果,其实差异蛮大的,因为两个国家的数据库不一样。”


孩子测出31%的英国血统,而孩子他爸则是0%的英国血统。但Mia也表示其他结果,比如性格、偏好、体征,准确率还比较高。


和大多数测评结果一样,在酒精分解能力、咖啡代谢能力等一些生理特征方面,似乎是基因检测的强项,而最为出圈的祖源分析,则经常会出现一家机构一种说法的局面。


这可能是因为某些遗传性状受特定的基因点位影响比较大,检测准确度高。而某些性状则受多基因点位,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后天成长环境也会影响遗传性状表现,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


另一方面,不少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技术,可能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高科技。


二、科技含量有多高?


基因检测出圈,主要还是因为价格越来越亲民。


随着技术进步,基因检测的成本逐渐降低。80年代,凝胶电泳技术每天只能检测约10kb的基因数据。如今,基因数据检测量每天可达千亿kb。人体基因组检测的价格也从2012年的四万多元,降低到2020年的四千多元。


目前流行的产品都是几百元,比如23魔方,官网的爆款产品399元,就有9大模块检测内容,60万人基因库。祖源检测服务介绍更有史诗感:从近300年追溯到68000年前,解密你的民族血统融入……追溯你的父系祖先和母系祖先迁徙路线。


相比之下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花几百块尝鲜。


实际上,基因检测可以分为3类,面向科研人员的科研级,用于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等;面向患者,由医疗机构解读的临床级,用于产前筛查、微生物检测、遗传病筛查、肿瘤诊断治疗等。


而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用于祖源分析、代谢能力分析、宠物基因检测、疾病易感基因筛查,都可以归类为消费级。


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龙头可以把价格压得极低。比如行业龙头美因基因,因为背靠股东美年大健康的获客渠道,行业内市场占比一直很高。根据美因基因的招股书,2020年按照检测数量计算,美因基因在消费级检测市场份额超过60%,按照收入计算,市场份额占比34.2%。


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美因基因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收入4557.3万元,平均服务价格只有16.2元,而医疗级的癌症筛查服务的平均价格是337.9元。


一方面这是因为新冠核酸价格降低,加上美因基因将包含多项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分成了单项可选收费。


更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级基因检测大多数采用成本更低的技术,比如基因芯片技术。这种技术有低成本,高检测效率的优点,同时也有低精准率,只能检测已知基因的缺点。


而我国医疗场景的基因检测技术,一般采用更高精准率的PCR、基因测序,FISH技术等,用于临床基因检测的基因芯片技术也比较少。


从检测名称上也能看出一定区别,医疗级项目名称大多为“XX筛查”,消费级别是“XX评估”,检测结果中只能给出患病风险,风险性高还会建议你到医院检查。


三、能否撑起千亿市场?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提高,消费级基因检测乘上了春风,但是能否撑起千亿市场,还是未知数。


消费级基因检测是一个注定复购率不高的产品——测得准就不用做第二次,测不准不会做第二次。


企业只好提高市场渗透率。在美因基因的招股书里写着,2020年中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渗透率仅为0.8%,而美国为8.8%。中国人口远超美国,渗透率却大大低于美国,表明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大概企业可能都想着中国巨大的市场会带来天然优势,但基因检测在国内未必有这么大的需求。


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尚处在发展阶段,2016-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但到2020年,市场规模只有0.685亿美元。


这是因为消费级基因检测在美国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缘分析。作为一个多种族大融合的移民国家,美国人对于种族、民族祖源分析需求比其他国家都要强。2020年,美国的基因检测市场规模达到了7.88亿美元。


美国的基因检测独角兽企业23andMe,就在早期靠祖缘分析和基因寻亲打出知名度,市值一度突破60亿美元。


许多国内企业也照搬了祖源分析作为卖点,23魔方、微基因等公司推出的基因检测服务中,几乎都包含祖源分析,可以分析少数民族基因、或其他国家基因占比。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计算,截至2020年,国内共进行消费级基因检测407.59万人次,其中23魔方占比5.3%,微基因占比4.3%。在淘宝上搜索基因检测,排在前列的产品月销量只有200多份。


原因很简单,除非民族溯源能作为少数民族加分凭证,大多数人对自己有没有少数民族血统并不太感兴趣。


而检测次数占比65.8%的美因基因,背靠股东美年大健康,主打方向则是健康风险评估。不过,消费级基因检测也受制于技术精准率不高,对临床指导性不强。


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组组长李正康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是以疾病诊断和预测为目的,基因检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要根据患者家族史、临床表现、疾病史等来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应该咨询专业体检医生的意见,综合判断后再去针对性检测更有意义。”


企业如果升级技术,就难以保持一直以来的价格优势,而随着相对低成本、高通量且有着较高精准度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GS)的发展,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可能进一步受阻。


此外,还有不少人因担心基因检测的信息安全而拒绝基因检测。不管是检测前填写的表格,还是存在基因库的信息,这些资料本身就是一笔很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后期是否会有其他的变现形式,目前还没有案例。



(应受访者要求,亚宁、Mia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宋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