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林麻酱,原文标题:《让平价中餐瞬间贵10倍的网红风,怎么又多了一个》,题图来自:《第22条婚规》
还在朋友圈晒brunch的女孩,恐怕已经被闺蜜孤立了。
现实情况是,已经没有都市丽人会在周末早上十点,掐着水晶指甲,品尝一份班尼迪克蛋和咖啡。
取而代之的是更时髦的生活方式:bistro。
不会读没关系,跟我念,bī-sī-jǒ。
注意,速度要快,尾音要轻——逼死酒。
一股bistro之风最近刮遍了全国上上下下,在各大CBD附近落地开花。
打开点评软件你会发现:十家餐厅三家“逼死酒”,数量比便利蜂还多。
这种原本是巴黎街头的平价小酒馆,来到国内,摇身一变成了高大上的西餐厅。
并在各地餐饮老板聪明灵活的小脑瓜加持下,出现了无数神秘的本土变体:
川渝菜bistro、云南菜bistro、贵州菜bistro……它有餐有酒有烛光,有菌子有擂椒还有大血肠。
简称“bistro大舞台,有胆你就来”。

看着这满大街的花式逼死酒,bistro原教旨主义者们纷纷皱眉,发出了bi心不古的唏嘘感慨。
“bistro早已不是原来那个bistro咯!”

而在时尚的另一边,五环外的吾等土鳖们,直到看到这个词前都还没搞明白——
“到底啥叫bistro?”
是disco家的远方亲戚吗,和bar有啥区别、pub呢?
这股浪气,最早从上海刮起。
大概在两年前开始,上海街头一些餐厅悄然间改头换面,把brunch的场景平移到了晚上。
吃的从三明治换成了xx塔塔,喝的不再是咖啡,而是自然酒。

这种餐饮新流派,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据传当时的法国新派厨师,因为看不惯传统法餐的繁文缛节,愤然出走、单干盘活的创业项目。
“比bar安静、比pub休闲,还没Fine Dining那么复杂讲究”,一位去过不下7家逼死酒的老饕如此耐心地跟我介绍。

令人羡慕的魔都人民,用这种三分精致、七分漫不经心的bistro情调,实践着侯麦的文艺生活理念。
一度看得无数外地网友纷纷表示“呜呜羡慕哭了”。
早晚得进一回城,尝尝这流行的bistro。

然而,或许是继承了老祖宗们放荡不羁爱整活儿的精神,bistro的骨子里就流淌着“自由”二字。
很快,重庆夜啤酒来了,成都冷淡杯来了,广州大排档来了,江浙糟卤阵营也来了。
就跟下饺子似的,全国上下各大城市的小老板们,纷纷开始对它进行自(排)由(列)创(组)作(合)。

在一家湖南菜bistro里,你可以吃到顶了一片火腿的小笼包。

也能吃到一份香喷喷的擂椒皮蛋牛肉塔塔。

尽管有的湖南人看完都乐了,浅浅地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不管怎么说,总算实现了湖南人民的“逼死酒自由”。

老实说,第一次看到一家“云贵下酒菜bistro”时,我就在想:
世界上,应该不会有比这更能创(胡)新(搞)的土洋风情了吧。
直到半个月后,我在北京最老牌的购物中心对面的写字楼里,看到了一家东北菜bistro。
好家伙,古娜拉创意之神这是。

我承认我是带着三分预设、七分好奇走进去的。
但当穿着一件套头卫衣的服务台,为我轻轻拉开椅子、点上蜡烛时,还是让我感到了耳目一新。

菜单上是白纸黑字写着的小鸡&蘑菇、五花粉条、酸菜猪肋排、酸菜猪肉MINI汉堡……
果然,兼顾了东北菜和bistro的精髓:万物皆可造。
端上来的辣芝士苞米烤得焦黑,配上甜红葡萄酒,那叫一个洋气。

酥脆的东北炸五花,则替代了老法炸鸡腿,一口咬下去——
嗯,不错,味道跟俺们村的猪油渣一毛一样,嘎嘣脆得人脑袋嗡嗡响。
更别提被问及是哪里人时,老板眼神闪躲、略带一丝娇羞地告诉你:
“河南的。”
给你撞了个惊讶满怀。

而当美少女战士的bgm在餐厅里响起时——
那一刻,你知道bistro这个词的含义,已经彻底被解构并重建。
就如《图兰朵》里的姜文,梳着余答应同款小刘海、绑着金色小辫子,重新为我们定义了什么叫“麻匪”。

如今,假若你走进一家写着bistro&cafe/restaurant/bar/bbq的店,问老板“这里是逼死酒吗”。
老板会指着店名告诉你:都行,你自己选。

bistro这位餐饮界当红辣子鸡·中西餐混搭王者·小酒馆刺客,就这样一路高歌猛进。
其进化之快、变化之无序,或许只有加了糯米、燕麦、豆沙、芋泥和咸蛋黄的八宝粥奶茶可与之媲美。
值得一提的是,表面上看,bistro的确混得风生水起,遍布神州大地。
但也不是所有消费者都心甘情愿被它教育。
现如今,关于逼死酒的传闻,互联网上早已传出了一个著名的梗:
和前网红brunch一起,它被列为“two b刺客”——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在吐槽bistro定价高:
“人均300、400,bistro可不便宜。”

就如前文提到的,bistro在国外,本就是由巴黎公寓的地下室厨房演变而来。
主打酒加简单的家常菜,特点是上菜快、氛围轻松、价格亲民。

一个典型的bistro使用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蔡澜就曾说过,他最怕花三、四个小时吃一餐饭。
“去什么所谓精致菜(fine dining)的三星级餐厅,还不如找一家小酒馆(bistro),想吃什么菜或肉,叫个一两道就是。”
吃饱喝足,刚好赶飞机。
不把地点、装潢、餐具当必须,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平价美酒和美食才是bistro的灵魂。
然而,现如今再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十有八九离不开“氛围感”、“精致浪漫”。

各种叙利亚风的装修,比你脸还大的白瓷盘,吃完回家还得再叫份炸鸡垫肚子的分量……以及20W的银河顶。
但茨威格老师早就说过,所有氛围感的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以云南菜bistro为例。
很多见惯了外卖软件上的火烧云和云海肴的人,对云南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25块一份的过桥米线和18块一份的黑三剁。
殊不知,云南菜里早就有一群浓眉大眼的家伙,背叛了革命。

在上海沙美大楼里,博主@王师傅和小毛毛在一家西餐厅里吃到了云南菜bistro。
为了配合装修,这里每个桌子上都放了高脚杯,用来喝红酒。
用餐环节、菜单都是西式,但做法是纯中式的。

在大厨的介绍下,每道菜都是经过手工反复精心制作。
每个菌子,都有它的种类、口感繁多。

然而,什么高级的菜式、什么牛气的酱料。
“今天天王老子来了,它也是辣子鸡的味道。”

而评论区里热心的云南人本云都坐不住了,纷纷科普:
实际上云南菜哪里需要强调什么菌子,“不过都是好搞钱罢了”。

更别说一些bistro,菜单上打着看起来脸盆大的菜。
上桌后比手还小。

对此,在上海生活多年的生活博主@G僧东 ,曾经总结过上海餐厅的起名套路:
“只要店名起得好,菜价就能卖得高。”
名单里,bistro光荣位列第一名。

似乎不管什么菜馆,只要靠上bistro,装修风格加地段——
哪怕味道一般,价位蹭蹭就上去了。
”两人600+不是梦。“

因为价格不够bistro,平价bistro反而成了贵价餐厅的代名词,一种变相的溢价密码。
东北人第二个申请出战发起反扑。
众所周知,东北菜一直因为美味、直接、分量大,而被称为干饭人的耶路撒冷。
去一家东北菜馆,“每次我妈都让我把汤先喝完,因为这个不好打包。”
没有人能吃光一份东北菜。所以当一个被数学天赋诅咒的东北人,走入一家东北bistro时,内心是这样的:
“这咪咪小的苞米,搁我家门口,也就几块钱,自己烧烧不香吗。“
对于东北人来说,bistro这种性价比,无疑已经构成了一种背叛。

如果吃不饱,出来还得左转隔壁马华牛肉面,楼上西塔麻辣烫。
简直是能把东北大哥气得从哈尔滨一路杀过来的程度。

不少网友坦言,自己并非“贵价原罪论者”。
“不期待所有都是本地味,但不地道被解释为创新,令人迷糊。”
很多bistro费尽心思把下酒菜搞得花里胡哨,真正的主角酒却被集中吐槽一言难尽。
你去问老板,他往往还说一句:“自然酒就是这样子的。”
这波用户教育,堪比CPU。

还有网友去吃湖南菜bistro,发现以前在类似熟食店就能购买的什么猪耳朵、炸大肠,一端上bistro的桌子灯光一照——
“立刻身价翻到98元。”
“服务员还动不动就给你开一瓶58块的气泡水。”

用价格架起高墙、超过300的套餐,被认为统是违背了Bistro本身的定位。
“谁去谁是冤大头。”

白天卖餐,晚上卖酒,bistro有两副面孔。
跟早A晚C,不少人认为,这不过是虚假中产生活一部分。

但在我看来,骂消费者跟风,其实没啥必要。
跟风是人的本性,就像去年,上海街头兴起的热红酒。
天气一冷,如今都已经出现罐装的了,照样有人买单。

711的制冰机,都已经摇身一变,成自助调酒区了。

bistro的爆火,不过是微醺经济下的又一阵风。
毕竟,岂止bistro,每个人都有两幅面孔,需要朋友,需要在一些时刻“把自己还给自己”。
对消费者来说,这也不过是无伤大雅的尝鲜罢了——
就像我,那家东北西餐bistro试营业结束、恢复原价后,我就再没踏足过。
而更聪明的人,则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搞点罐装热红酒,来一家手抓饼、烤冷面、鸡蛋饼之三合一bistro。
毕竟,“加了逼死酒,生意它就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林麻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