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应该猜到我又要写苏联。

可能有小伙伴纳闷,苏联到底是有多少问题?财政的,轻工业,石油,现在又多了个农业?

是的,苏联后期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几乎没有不出问题的地方。就跟泰坦尼克号似的,有16个水密舱,撞到冰山上之后,如果4个水密舱被撞穿,啥事没,恰好撞穿了5个,那就回天乏力,赶紧跳船逃生吧。

苏联如果只是一个部门有问题,其他部门也能给他补上,但是几乎所有部门都出了问题,都指望着财政补,财政自己也没钱了,可不就一拍两散?咱们今天重点聊下农业。

可以说,苏联的农业一直不咋地,从刚开始就先天不足。早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如沙俄。我查了下,1951年的时候,苏联人均是450公斤,而沙俄的1913年是540公斤。不过后来慢慢就好起来了,超过了沙俄,但是一直都没法跟发达国家相比。

那为啥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原因很多,有一个不太关键的问题,导致苏联的农业开发难度很大。那就是苏联非常的大。苏联最大的优点是大,毛病也是大。

这个问题大家设身处地理解一下就懂了,俄罗斯的经济中心是他们的“双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你住的离这俩地方太远,可能粮食能自给,但是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就到不了了,给你运输过去之后也贵得离谱。

这一点大家想想“江浙沪包邮”和“新疆地区不包邮”就懂了。如果你住得离经济核心区太远,不但很多东西根本买不到,就算买到,也比正常价格贵很多,甚至贵好几倍。如果在那些地方搞点现代化玩意,类似自来水、抽水马桶、公寓楼,那就得从经济核心区给他们拉过去,这个工作量太大了,最后依旧是那个老问题,价格高得离谱。如果一旦坏了,很难得到维护。

更离谱的是,从苏联到俄罗斯,他们的公路发展非常落后。铁路是大动脉,公路是毛细,苏俄铁路还凑合,公路一直非常差,直到现在也不行,现在的俄罗斯几乎没有高速公路。主要是因为俄罗斯那地方特殊气候因素导致公路成本高的离谱。公路作为短途运输的主要途径,一直没发展起来,使得短途运输成本一直非常高。

这也是为啥苏联开辟的大量共青城,后来都荒废了,因为维持费用实在太高。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大家死都不会去那种边远地区,跟流放似的。就算过去了,一有机会,立刻跑回欧洲那边去。

所以苏联的粮食产地并不是到处开花,主要集中在现在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那一带,如果太偏远,或者稍微离铁路远一些,能生产出来也运不出来。现在大家去俄罗斯,也能注意到他们的公路非常差,到处是坑,这对车也是一种持续损坏。

那些粮食产地苏联也没好好经营。众所周知,我国建国后大搞水利设施,苏联却一直没咋做这事。倒也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实在忙不过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俄罗斯就一直处在生死线上,先是跟德国打得一塌糊涂,死了无数的人,割让大片领土才求和。

然后是苏联建立,从德国和美国买设备搞工业化,工业化刚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死了几千万人取得战争胜利,战后不随即又跟西方打冷战,既没资源也没人力去搞水利。

“二战”中苏联损失的男性太多,死了两千多万人,绝大部分是育龄青壮年,导致人口严重不够用,老百姓又不想待在村里种地,都跑去了城里,农业人口就更少了。

这里需要说一下,国内很多人也痛心疾首农民进城不愿意待在村里种地,甚至有人说要强制他们不准进城。这就有点缺德了,就好像你们公司待遇差,你想辞职,你们老板竟然不让辞,你说是不是耍流氓?真正好的做法是提高农业补贴,让老百姓种地收入不至于跟进城差距太大,这样农民自然而然愿意在村里安心种地了。

这还没完,我这两天查了下,苏联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还都不一样,比如斯大林时期的问题是,集体农庄毁掉了大家的积极性,农民们种出来的粮食不归自己,可不是“随缘种地”?

比如苏联当时流行一种“秃头种法”。由于农民们种出来的粮食都会被悉数收走,所以收成咋样他们毫不在意,能怎么糊弄就怎么糊弄,各个环节都以表演为主。无论播种还是施肥,都主要在地头认真搞,越往后越糊弄。到了收获季,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庄稼长得就跟秃头似的,只有那几块认真施肥的地方长势很好,大部分地方光秃秃的。

也正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赫鲁晓夫上台后,也就不再搞了。

赫鲁晓夫刚开始那几年脑子一度正常,比如给农民减负,取消了集体农场,提高了农业收购价,农民有了好处,不像以前那么糊弄,粮食产出有了很大提升。此外也大规模垦荒,从1954年到1958年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后来苏联以至于现在俄罗斯农业能苟住,跟这次垦荒有很大关系。

不过大家看到那个“志愿者”了吧,很多人其实不大愿意去,赫鲁晓夫把他们给弄过去了,这些人后来找到机会就跑回了西部,这也是我上文说的共青城荒废的原因。

赫秃前半截还正常,后来病就犯了。

赫鲁晓夫其实按理说是当不上领导的,资历不行。斯大林死后,本来轮不到他。斯大林死后的权力核心号称“三驾马车”,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赫秃的权力是最小的。可是他很擅长使手段,老三联合老二,斗倒权力最大的特务头子贝利亚。贝利亚被枪毙后,他又使手段斗倒马林科夫,莫名其妙就上位了。

但是这种玩法最大的问题是,自己声望太小难以服众,导致威望一直不太足。为了给自己的声望充值,就得做出来比斯大林更牛逼的大事业。

所以越往后越过分,比如给农业部门下达了不切实际的生产目标。苏联之前采用的是轮种制,一块地种一年休一年,现在年年都种,搞竭泽而渔。倒也不是因为赫鲁晓夫不懂农业直接下命令这么搞,而是上边的任务过重,基层无论如何都完不成,只好这样做。

不仅瞎定目标,还搞玉米。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赫鲁晓夫去美国看了美国人种的玉米后,表面上云淡风轻,表示很无所谓,雕虫小技不值一提。回去之后疯狂推广种玉米,大家也不太敢跟他说苏联国情和美国不太一样,于是很多不适合种玉米的土地也种上了,最后农作物大规模减产。

至于为啥那么热心种玉米,倒也不是完全心血来潮,一方面苏联的粮食确实不够,就在种玉米那几年,苏联曾经拿出372.2吨的黄金储备用于粮食进口,苏联高层确实想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赫鲁晓夫一直挺纳闷美国老百姓为啥吃那么好,肉蛋奶消费量甩了苏联一大截。后来目睹了美国一直连到天边的玉米地后,跟手底下的人一商量,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他准备在苏联种玉米,用收获的玉米喂猪喂牛,这样就可以提高肉蛋奶。

逻辑倒也没错,一到执行阶段很快搞歪了。因为苏联那一带高纬度,日光不足,根本不适合种玉米,后来自然啥也没种出来。

不过苏联领导人对肉蛋奶有强烈的执念,这个倒也好理解,因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跟肉类消费强相关,很难说老百姓一年吃一次荤生活水平会很高对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代领导人前赴后继,没想到后来俄罗斯意外解决了,咱们一会儿说。

不仅没法种玉米,苏联一直也没太解决老百姓的积极性问题,也就是著名的“他们装作给我发工资,我装作给他们上班”。

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下几乎无解,激励和创新不足是计划经济的两个死穴,可能在极少数地方或者短时间解决了,但是全局、长期的效率低下却无法解决,这在各国的实践中被反复证实。为了避免引战,就不多聊了。

赫鲁晓夫最后还是没熬过激烈的同僚竞争,1964年他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秃被解除了所有职务光荣下岗,后来专心写作,7年后心脏病发作死了。

赫秃应该是苏联历史上对农业最上心的一个领导,当初政变要推翻他的时候,骗他回莫斯科的电报里,竟然说的是要他回去开农业会议,赫鲁晓夫兴冲冲就回去了,然后就被宣布解除职务。

随后上台的是勃列日涅夫,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勋章爱好者”,也被称为“苏勋宗”。他手上苏联核弹超过美国,叠加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油价高涨,苏联的国力在苏勋宗在位期间达到了顶峰。

他从1964年一直干到1982年,正好摊了个石油周期,看下图就能看出来,他在任的时候,油价一年比一年高,苏联卖石油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当时快倒闭了,乱的一团。



大家知道著名的“西方-81”演习吧,这场50万苏军参加的军演震惊了西方,大家看上图就明白了,那正好是油价巅峰,也是苏联国力的巅峰。

也正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油价高企,苏联财政充足,苏联利用卖油的钱又是支持第三世界革命,又是大规模购买西方的粮食,当时主要是向美国,巴西,加拿大购买。买来粮食喂猪羊牛,并且买了大量的轻工业品,形成了当时一个“石油换粮食”策略。

那些年苏联如果有啥地方需要经费,第一反应就是向计划经济委员会批石油配额。也正是因为需要的石油太多,疯狂开采,短短15年就把他们最好的油田给玩坏了。

那几年的苏联是非常爽的。既在军事上维持了对欧美的强势地位,老百姓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冷战进入了苏攻美守阶段。

从后视镜来看,倒也不是说进口粮食这事有问题,而是说苏联一直对“内力”提升积极性太差。当时太过补贴重工业,对农业重视度一直也不咋的,农民处于被剪刀差“被剪”的那一边。整个苏联时代,农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整体非常消极。

到了1986年左右,石油财政基本崩溃,苏联极度缺钱,自然粮食也不够,日常排大队领面包,还不一定能领得到,最终引爆了群众的不满,随后的事大家也就知道了,1991年彻底崩了。

所以大家经常看到有人辩论,一边说苏联的福利很好,各种配额都很足,另一边说那为啥到处排大队领面包?

可能说的不是同一个时期,油价暴跌之前的苏联和油价暴跌后的苏联完全是两码事。大家经常看到的照片排大队领面包,基本都是战争时期和油价暴跌后的事,苏联自己的粮食不够,又没钱买西方的,导致食品副食严重缺乏,大家只好排长队。

然后就是苏东剧变,苏联变成了俄罗斯,谁能想到,一直缺粮的俄罗斯突然间几年之内就成了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国,苏联时期一直解决不了的肉类问题,现在俄罗斯基本没有了,现在俄罗斯的肉类价格跟咱们这边差不多,但是蔬菜巨贵。俄罗斯这些年整体来说突出的成就并不多,农业绝对算一个。

那俄罗斯又做对了什么呢?

我仔细查了下,发现苏联刚解体那些年,俄罗斯采取放任态度,粮食产量暴跌。

后来一直到2007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新的惠农政策,给农业进行了大规模补贴,种地不再无利可图,于是很多俄罗斯公司租了大片土地去种地,粮食产量就这样上去了。

现在俄罗斯的耕地比苏联少得多,能有这么大的进展,主要还是利润驱动下的大规模引入技术设备和良种,叠加俄罗斯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这些年进入了一个正态循环。种地有利可图,赚到钱后可以买更多的设备和肥料,地里产出更多,赚的也就更多。俄罗斯下一步军火生意不行了之后,粮食出口应该能顶大梁。

唯一的问题是,俄罗斯人不大愿意去远东西伯利亚,这些年很多中国公司在那边种地,不过俄罗斯有法律,不让外国公司购买他们的土地,所以有些中国企业在那边种地,也是租他们的地。

尾声


如果说苏联到俄国能给咱们什么启事,那无疑是粮食安全事关国家根基,是最不能马虎的事。

但是必须意识到,俄罗斯跟咱们差别极大,俄罗斯土地资源实在是太足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和交通。这一点我们可能永远没法比,我们的耕地就那么些,只能是精耕细作。

不过确实能借鉴他们在惠农和科技上的经验,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其次就是如果想发展农业,必须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和收益,如果能让农民得到实在的利益,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呢?

整体来讲,我国这些年做的也非常好,我查了下数据,2012到2022十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现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还是希望接下来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吧,毕竟农民和农业都是这个国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