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对于中共二十大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你有怎样的预期?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今天下午的中共二十大新闻发布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在提问环节引述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并基于这个概念抛出两个问题;第一,中美如何回避崛起国和守成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第二,中国是否有“迎战的决心”?

从现实主义角度而言,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未来国际关系最重要的主题,而中国的大国外交在中共二十大之后对于中美关系会有怎样新的路径表述,就像日本共同社记者提出的问题一样,引人瞩目。但遗憾的是,共同社记者的问题虽然单刀直入,但却是基于一个不成立的前提,因为正如中共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强调,中国从来就不信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什么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由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创造,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用来描述当崛起国威胁到既有的霸主国,也就是所谓守成国时,双方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战争倾向;其次,这个价值判断来自于格雷厄姆·艾利森本人对于历史的观察,他发现近现代历史16次崛起国和霸主国的互动过程中,其中12次最终导致了战争。

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多次被引用,以至于在大众媒体上我认为它已经被绝对化了。人们在讨论它时往往忽略了两点:第一,格雷厄姆·艾利森的历史观察并非是绝对的,16次崛起国和霸主国的互动过程中,依然有4次实现了权力的和平交替;第二,格雷厄姆·艾利森对于“修昔底德陷阱”的价值判断也不是绝对的,他强调的是崛起国和霸主国之间有更明显的战争倾向,而非不可避免的战争结局。

因此关键不在于我们仅仅一知半解“修昔底德陷阱”,便对中美关系持某种悲观态度,而是要去积极探索为何尽管大部分崛起国和霸主国都无法和平共处,但依然有那么一些最终能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替。

答案其实就在中共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的回答之中,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12个字,在于中国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和零和博弈的思维,在于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中国之所以不信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认为“修昔底德陷阱”不适用于中美关系,并非是某种唯心主义,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积极的呼吁。首先,中国谋求发展是为了本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而不是挑战别人,这正是中国反对“国强必霸”逻辑的含义所在,中国选择和平与共同发展的未来;同时,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美国的责任,中国呼吁美国认识到两国之间利益深度交融,认识到两国是共同做大蛋糕而非零和博弈。正如孙业礼指出,单从经贸关系看,2021年,中美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500多亿美元,年增长28.7%。

如果美国能正确看到中国的选择,同时正确认识到中美关系对于自身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性,孙业礼相信,中美两国人民有智慧、有机会、有能力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但这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自己的红线和底线,如果美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诚意,中国虽然呼吁合作,但也不会刻意回避竞争。如果美国跨过了中国人的底线乃至是红线,中国便会毫不犹豫地予以迎头痛击,就像孙业礼所言: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不允许别人欺负我们。大势不可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



直新闻:那对于中共二十大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你有怎样的展望?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注意到,今天下午的记者会共有12个提问,其中5个与中国经济直接相关,另外还有2个间接相关,就像发言人孙业礼所说,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第一,中国经济是否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孙业礼辩证地指出,一方面,所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一种纵向而非横向的比较。

2013年到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过4亿人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以如此大的经济体量实现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依然是一种难得的高速体现。

我在以前的评论中指出过,很多时候,作为中国人,我们习惯了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经济增长是多么的猛烈而快速。比如说德国的“莱茵河奇迹”,19年经济增长超过2倍;韩国的“汉江奇迹”36年增长超过23倍;日本的战后经济奇迹,18年增长超过25倍。而中国,则是43年间增长超过280倍而依然势头不减。

另一方面,孙业礼强调,这不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这个单一指标。正如孙业礼谈到,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唯一指标。我们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着眼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第二个我认为值得关注的主题则是,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是否将是连贯且持续的?有境外舆论担忧,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否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小,对此孙业礼言简意赅地表示,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

这种担忧本质上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思想的错误解读,中国之所以要构建国内大循环,其本质目的是为了任由国际风云变幻而充满朝气和生机地生存下去。发展国内大循环不是为了闭关锁国,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提升中国对外联通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也是为什么孙业礼在解答中强调,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身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而中国在过去十年也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中国签署并加入RCEP,先后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超过200份合作文件。

最后我想说,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于充分认识到,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更是处于这个大变局的中心,我们不能以刻舟求剑的心态看待中国或是世界的发展,我们必然会经历新常态、新阶段、新格局,这一过程也难免某种艰难困苦,但只要发展的决心、发展的努力以及发展的目的不变,只要“人民至上”在这一过程中依然被遵循、被予以实践,那我便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就永远不会画上句号。

作者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