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系列导弹是目前中国当之无愧的“护国利剑”,从战略核威慑到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都有“东风”系列导弹的身影。“东风”系列导弹对中国国家安全重要性如此之大,自然也吸引来了美国的注意,而侦测和跟踪“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射车,也成为了美军的重点工作之一。



而根据印度《欧亚时报》的报道,为了进一步提升“东风”系列导弹的安全性,中国正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东风”系列导弹配备全新的“隐形发射器”,研制出所谓的人工智能东风导弹,令其能够躲避无人机、雷达和卫星侦测的低可探测性导弹发射车。在装备这些全新的导弹发射车之后,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将拥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再加上DF-41拥有完全覆盖美国本土的能力,只需要经过20-25分钟的飞行,就可以对美国本土任意地区展开攻击。





解放军火箭军专家杨必武将“东风”系列导弹和导弹发射车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子弹和枪”,只有更好地隐藏枪,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子弹的作用。在加入人工智能技术等隐藏手段后,中国的对手未来在战场上将无法在探测或者定位到“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射车。

有意思的是,在采访解放军火箭军专家杨必武的节目中,还展示了一种从未出现的DF-17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车。此前我们看到的DF-17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车基本上都是直接将DF-17高超音速导弹裸露在外。而此次出现的这款新型导弹发射车则拥有可以向两侧打开的盖板,在平常的运输和机动过程中,可以将DF-17高超音速导弹隐藏在盖板之下。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此外,和新型DF-17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车亮相了,还有DF-41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的模型。这两款“东风”导弹,一款主要用于常规作战,一款主要用于战略核威慑。证明我们目前对“东风”系列导弹发射车的“隐身化”处理,实际上正在全面进行。在相关技术成熟后,DF-31、DF-16、DF-26和DF-21D等“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射车,也将陆续进行“隐身化”处理。



当然,这件事实际上最早并不是由印度《欧亚时报》报道的,而是由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的。港媒的报道更加详细一点,表示中国的“东风”导弹将会使用一种使用了AI智能技术的复合导弹外壳。根据周遭环境的变化,车载AI系统将会对复合导弹外壳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顺利躲避美国侦察卫星和侦察机的探测。



美国目前对中国“东风”系列导弹的探测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卫星对“东风”系列导弹及其发射车的红外信号特征进行搜索。比如对东南沿海地区某些隐蔽性较强的山区,以及此前中国官方渠道报道的“东风”导弹发射车活动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第二种则是使用RC-135这类侦察机搜索“东风”系列导弹的无线电信号和发射信号,因为“东风”导弹很可能会采取集群发射,所以只要探测到一枚导弹的发射特征,就能够大致确定其他“东风”导弹的活动区域。



美军的这种侦察行动,并不期望能够完全掌握中国“东风”系列导弹的完整活动区域,而是为了美军后续的军事行动做相应的准备。根据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此前制定的作战方案,在战时情况下,只要能够搜索并确定中国“东风”导弹的相应位置,那么美国空军就会使用B-2隐身战略轰炸机,美国海军也会出动巡航导弹核潜艇,一起对被发现的中国“东风”系列导弹发射车展开攻击。



这些年解放军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程度正在不断提升,除了外媒这次所报道的火箭军的“人工智能东风导弹”之外,中国陆军已经开始在战斗中使用机器狗和无人战斗车,中国空军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无人机,中国海军也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操纵无人战舰。所以,火箭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东风”系列导弹具备“隐身”能力,也不算什么太让人意外的事情。



至于美国海空军所提及的对火箭军各种“东风”系列导弹的反击手段,实际上在军事上的实现条件是很苛刻的,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东风”系列导弹发射车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发射任务,并快速恢复到行动状态继续进行机动。即使是美军发现了“东风”系列导弹的发射车,除非美军能够在几分钟内就完成攻击,不然根本无法实现预定的作战目标。



而且,随着中国“东风”导弹家族的不断壮大,火箭军势必还会继续扩大这种优势,美军想要限制火箭军作战能力的想法,无益于是在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