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作者: 潇郁  编辑:Thomas,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作为欧洲经济第一强国,德国却没有像英国和法国那样,出现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首都的柏林,无论在人口数量还是影响力上似乎都缺乏一点“存在感”。


根据统计数据,英国的人口排名前二的城市分别为伦敦(817万),伯明翰(108万)。而法国的情况也如出一辙,巴黎(都会区)的人口是1229万人,而第二城市马赛人口85万。英法的第二城与首都的差距十分大。


▲英国城市人口排名<br>
▲英国城市人口排名


而德国的发展则显得非常的均衡,首都柏林作为第一大都市拥有350万人口。而第二大城市汉堡和第三大城市慕尼黑人口分别为178万和135万。


▲德国城市人口排名<br>
▲德国城市人口排名


这种德国特色的城市模式的形成,既有现实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历史发展的原因。


一、德意志的春秋战国


德国没有一座超级都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历史上的分裂。神圣罗马帝国成立之时,分裂,便一直是德意志的主旋律。


早在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前,德意志境内便有大小几百个诸侯势力。虽然在此之后经奥托大帝统一各地并建立帝国,但在奥托死后,群龙无首的德意志再次陷入混战局面。


▲奥托大帝的雕像<br>
▲奥托大帝的雕像


与德意志分裂同步的,是欧洲中世纪手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在德国的北部,由于靠近海岸河岸,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借由地利,以汉堡、不莱梅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发达的自由都市逐渐蓬勃兴起。13世纪末。吕贝克、汉堡、科隆和不莱梅四座城市逐渐联合起来,建立了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的贸易范围<br>
▲汉萨同盟的贸易范围


而在南方,由于远离商业区,加上保守势力的强大,以巴伐利亚为代表的南部德意志城邦依然保持着封建制度下的农耕经济。


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导致各地均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发展,各地区经济利益和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思想上,受到商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北部地区新的思潮开始出现。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这份在南方被视为蛊惑人心的宣言却在获得了北方手工业的大力拥护,德意志地区思想分裂由此可见一斑。


▲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br>
▲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由于各方的分歧越来越大,加上保守势力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抵制,最终导致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以萨克森和普鲁士为代表的新工商业势力和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传统封建经济领主。以维护新教和天主教为名,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博弈。


战争使得德意志北部的工商业发展彻底停滞。同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欧洲大陆贸易逐渐衰落,失去了经济利益的汉萨同盟逐渐分裂。奉行和平主义的各自由都市也开始加入战团,希望从战争中获得利益。


然而旷日持久的战争非但没能让国家统一,反而让各方元气大伤,德意志地区再次陷入一片混乱。


▲血腥的三十年战争<br>
▲血腥的三十年战争


就在德意志内部战乱不休之时,英法两国却都已经完成了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完全统一。这一时期,借由首都的地位和手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伦敦逐渐发展成为北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而巴黎在路易十四的经营下也修建起了凡尔赛宫,吸引了欧洲各地的能工巧匠,成为了欧洲的艺术中心。


随着战争的落幕,德意志境内各大势力再无能力发动战争。各城邦之间不得不偃旗息鼓,休养生息,德国进入了剑拔弩张却又相对平静的时代。


二、百家争鸣的德意志


19世纪的欧洲,科技和文化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英法两国均开始大规模发展海外殖民地,形成世界性的商业贸易网络,伦敦和巴黎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凡尔赛宫与路易十四雕像<br>
▲凡尔赛宫与路易十四雕像


而另一边,分裂中的德意志既缺乏资源又没有海外市场,同时内部各城邦之间设置大量关卡盘剥商旅,这一切都极大地限制了德意志内部的资金流动和商业往来。


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分裂导致的各地各自为政,使得德国的各方面发展相比于英法完全处于的“百花齐放”的自由开放状态。保守的奥地利、巴伐利亚;工商业发达的萨克森;军国主义的普鲁士——德意志境内各势力均以自身为中心开始了新的发展。


▲分裂的德意志<br>
▲分裂的德意志


教育上,各城邦均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学,由于没有统一的教育中心,因此各地区大学学术氛围自由,著名的洪堡大学便是在这一时期建立,以其自由的学风而被誉为“欧洲现代大学之母”。


▲洪堡大学与威廉·洪堡雕像<br>
▲洪堡大学与威廉·洪堡雕像


经济上,手工业开始向现代工业升级,借由各地大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大量的工厂开始被建立起来:1846年,卡尔蔡司公司成立;1857年,伏尔铿造船厂成立1862年,欧宝公司成立……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德意志各地。


随着这些企业的诞生,一批新的以制造业为主的著名城市也随之崛起:多特蒙德、埃森、慕尼黑……日后德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在此时逐渐形成。


▲德国工业的象征——克虏伯工厂<br>
▲德国工业的象征——克虏伯工厂


文化艺术上,文学家和音乐家层出不穷,大量的艺术人才在德意志的各邦国之间辗转,寻找着音乐和艺术知音:贝多芬,巴赫,歌德……自由的氛围加上有较高艺术修养且乐于赞助艺术的各地君主,这一时期的德意志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德意志之歌手稿<br>
▲德意志之歌手稿


与德意志境内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式的大发展同时进行的,是德意志的统一。早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灭亡,西德意志地区各城邦便成立了“莱茵联盟”臣服于拿破仑,但随着拿破仑的战败联盟也宣告解体。


德意志境内最大的两股势力——新崛起的军国主义国家普鲁士,和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立刻开始为争夺德意志地区未来的统治权而刀兵相向。


1866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如愿以偿的成为了德意志的主人。并在1871年正式完成统一。


作为德意志国家象征的柏林,也开始了作为中心城市的发展。


三、柏林的光辉岁月


生活在西里西亚的普鲁士人本来属于帝国的“化外之民”,后经过一系列的王位变动,勃兰登堡选帝侯霍亨索伦家族成为了该地区统治者。普鲁士才获得了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位置。


早期的柏林除勃兰登堡外完全是一片蛮荒之地,但由于普鲁士王国由于与俄国交恶,原普鲁士王国的首都科尼斯堡过于靠近前线,因而迁都于此,随后又颁布法令,吸引外族移民,柏林由此开始人口的积累和发展。


▲17世纪的柏林<br>
▲17世纪的柏林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柏林一度被法军攻陷,但这次失败却反而成为了柏林的新生——法国人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建设方案和市政管理经验。虽然最终都没有实现,却为日后柏林的建设提供了样板和参考。


随着拿破仑的战败,普鲁士卷土重来,与当时的其他城邦一样,柏林此时也出现了大型制造企业——著名的西门子公司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而大型企业的诞生也吸引了大批工人——德国东部的人口逐渐向柏林集中。受此影响,普鲁士政府也开始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对柏林进行改造和扩建。


▲19世纪的柏林<br>
▲19世纪的柏林


同一时期,英法两国也开始对伦敦和巴黎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伦敦借由1851年世博会重新规划了市政;而巴黎则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奥斯曼计划”。两座城市均由此开始正式成为了国际性的超级都市。


而柏林作为中心城市却显得命运多舛了一点:由于为了尽快统一,普鲁士对德意志境内各城邦采取大量的安抚政策,保留了大量的城邦自治权;而各地方由于长久以来思想观念冲突和历史上的交恶使得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并不顺利。


再加上长时间的分裂,各地区均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建设,各城市和公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结构。种种原因使得人口和资金更倾向于地区内部流动而不是涌向柏林。


即便面对各种困难,但德国人依然不甘落后奋起直追。1862年,“霍布雷希特”计划实施,柏林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877年,柏林成为百万人口大都市;1905年人口突破200万。虽然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战的战败,但依然没有影响柏林作为德意志中心的吸引力。到20世纪20年代柏林已经拥有了400万人口,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城市。


▲20世纪初的柏林<br>
▲20世纪初的柏林


随着纳粹的上台,柏林更是成为了纳粹眼中“第三帝国”的“世界之都”,纳粹集中了全国的资源来对柏林进行新的营建。对于一个狂热的极权政府来说,一个超级都市是国家意志的最好宣传。


同时,纳粹也需要一座汇聚全国各行各业精英的城市来为战争提供支持——1936年8月1日,第11届奥运会在柏林召开,这既是一次纳粹自身的宣传,同时也宣告着:柏林,成为了和伦敦巴黎纽约并驾齐驱的国际化都市。


▲规模空前的柏林奥运会开幕式<br>
▲规模空前的柏林奥运会开幕式


但一切都随着纳粹发动的罪恶战争而烟消云散。


四、美美与共,联邦大同


战后,面对残破的的废墟,德国人一边反思战争,一边重建家园,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开始追忆起自身的地区特色和历史文化。


同时,联邦政府也吸取了之前纳粹统治的教训,竭力避免人才和资源过于集中到某一城市而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在这几大原因共同作用下,联邦传统开始逐渐被尊重并恢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德国立国基础的制造业,开始了缓慢复苏。无论东德西德,大量的工厂在原址的废墟上开始了重新生产。而这些分布于各地区的工厂也带动了了各大城市的经济恢复。


▲50年代恢复建设的鲁尔区<br>
▲50年代恢复建设的鲁尔区


同时,各地区也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新机遇,传统行业逐渐开始了升级,形成了各地区新的优势行业——巴伐利亚的高新科技研发、斯图加特的精密仪器制造、美茵莱茵的化工企业……德国特色的 “分散聚集型”城市带逐渐形成。


所谓“分散聚集型”城市带,即将人口、工作和基础设施集中分布在各种规模的城市之中,同时将这些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均衡的分布。


▲德国“分散聚集型”城市带分布图<br>
▲德国“分散聚集型”城市带分布图


与西德不同,东德的工业发展受到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更倾向于集中资源进行针对性建设,再加上出于向西方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目的,东德政府开始集中力量对柏林进行大规模建设。


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柏林再次成为了德国的首都。但由于几十年意识形态的分歧,再加上东德有限的经济能力,此时柏林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远不伦敦巴黎这些长期稳定发展的城市。


同时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的,柏林缺远离传统工业区和商业区的地理劣势暴露无遗。虽然吸引了大量的原东德地区失业人口,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城市本身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帮助。


作为联邦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东德的衰败,1997年,德国通过了《联邦德国规划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分散聚集型”城市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11个大都市聚集区,其中位于原东德的柏林和莱比锡在其中占有两个位置。通过联邦政府调控,开始缩小东西发展差距,合理的进行均衡发展。


▲德国知名品牌分布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德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br>
▲德国知名品牌分布图,可以明显的看出德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


而德国人的经济观念也影响了德国城市的发展。以法兰克福为例,作为欧洲央行、欧洲证券交易中心和德国央行的所在地,同时还拥有全欧第三大机场,法兰克福拥有成为超级都市的一切条件,但由于德国人缺乏对金融行业的热情,使得法兰克福并没有借助金融业而发展成为超级都市。


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平静也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有统计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德国平均工资水平增长了300%,但房价只上涨了60%,如果除去货币贬值等因素,那么德国的房价实际是在下跌。


没有房地产业的大规模开发,城市自然也就无从扩大规模,这也是德国城市普遍规模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兰克福人口仅65万,而且其中四分之一是外国籍。而这几乎是德国当代城市发展的普遍缩影。


今天的德国,由于没有超级都市的存在,因此城市趋同化得到了极大延缓,同时由于控制了城市规模,困扰西方的“城市病”也在德国很少看到。


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身的探索。这个严谨深沉的民族,在城市发展上做到了国歌中的诺言:“像兄弟那样团结起来,手拉手,心连心,在繁荣昌盛的光芒中绽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作者: 潇郁  编辑: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