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ID:Agumanhua),作者:在雨中,编辑:成宇,原文标题:《中流击水:光伏的冰与火》,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1年的冬天,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内,时任英利集团老总的苗连生做东,联合了尚德电力的施正荣、天合光能的高纪凡、阿特斯的瞿晓铧正在举办一场针对欧美双反的发布会。
晚上,老苗做东,请大家吃了个饭。并提议说:“我们以后每隔两个月都要聚一次”。
2015年底,提议每两个月聚一次的苗连生,因为进军多晶硅项目失利,陷入巨额亏损而宣告重组。当重组委员会问苗连生有什么诉求时,苗连生说:“没有诉求,把我从失信人名单中解除就行了。”
2014年,施正荣离开了尚德电力董事长职位,据阿特斯老总瞿晓铧回忆,施离开的时候,给对方发了一条短信:“自古江东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致力于光伏发电领域的从业者来说,已见证过太多的荣耀与辛酸、悲欢与离合。一部20年国内光伏战争史,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需求是离散的,而过剩是常态的。
距离2022年结束还有一个季度的时间,而透视今年的光伏市场,需要将近3年年作为一个周期,特别是要在冗长的光伏产业链中,在首尾两端当中进行探讨。本期,就来谈谈光伏行业中的道与术。
赛道与选手,谁才是第一因?
光伏产业在我国经历近20年时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产业分工最细的新能源产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产品出货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的光伏的产业链当中,也形成了非常详细的分工体系,如图所示,从核心的太阳能电池到边角的边框、背板、玻璃都对应了一批专业化的企业。
在复杂的光伏产业链当中,我们可以按照生产流程,将光伏企业归类与晶硅主产业链和非晶硅辅产业链。
就主产业链而言,形成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五大环节。这五大环节当中,均对应了一批大型头部企业。
就辅产业链而言,主要是提供光伏制造设备、输配电的逆变器、玻璃、胶膜背板等辅助型环节中的企业。
在全球的新能源领域,国内成长出两个巨大的翅膀,前者是负责发电的隆基绿能,后者是负责电力存储的宁德时代。二者代表的所属行业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但又拥有本质的差别。当然,这个不同点也决定了做光伏的内卷程度要远超新能源汽车。
第一,光伏的市场容量取决于政策变化,带有很强烈的计划色彩,为能源发电买单的是政府一方而不是普通消费者,每个年度需要装机多少,这个是依靠能源政策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其需求规模是给定的。用时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光伏是一个G端业务,而新能源汽车是一个C端业务。近20年来的国内光伏产业发展,无数起起伏伏的企业,倒下去的主要原因大多是没有把握住行业性盲目扩产与政策端需求量变化之间的节奏。
第二,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在价值上交替转移。在光伏五大制造环节当中,越往上游,扩产的难度越大。例如最上游的多晶硅,由于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属于大化工行业,审批难度以及扩产周期都有一定要求,所以现有产能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火电便宜的新疆以及水电价格便宜的四川。而对应的下游的光伏组件,购置几个设备、采购电池片即可完成组装。
因此,在2020年为发布“双碳”政策之前,上下游产能搭配合理,上游的多晶硅利润较低,而中下游的电池片、组件利润较高。2020年之后,得益于政策驱动,下游纷纷上马新项目,大干快干,产能扩张速度过快、规模较大,导致了上游多晶硅供不应求,利润很快转移至上游。除多晶硅以外,整个行业陷入亏损状态。
第三,光伏技术方面已无实质性突破,整个行业陷入内卷化。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从多晶硅制造到电池片技术均为早期对西方的替代,颠覆性技术早在10年前已完成了革新。
目前各个环节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工艺制造的成熟度带来的降本增效。在近3年当中,光伏行业中只有电池片这个环节会出现技术迭代。即现有的perc光伏电池向效率较高的异质结电池升级。但就全行业而言,这一技术并不具备独创性,各家都在升级应用。
第四,光伏企业逐步开启横向一体化战略,以此形成成本和规模效应。即行业格局中,原本在五大环节中有着各自分工的企业,开始纷纷跨界其他环节。例如光伏头部企业的隆基绿能,硅片的切割、电池片的研发、组件的制造均是亲自下场,以此形成足够低的成本,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采购和销售的足够话语权。
上面是从宏观上对光伏行业的一个透视。特别是进入2020年所谓的光伏平价时代以后。当然,这个“平价”更多的是政策层面的推动。进入2020年,关于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补贴到期,从理论以及光伏组件成本上进入一个可以和传统火电匹敌的时代。
这两年中下游的疯狂扩产,笃定的是“双碳”战略下的需求无限,但在偌大一个光伏供需格局当中,谁是第一因,看看过去的两年,答案自然而知。
永恒不变的需求与供给
供需,供需,光伏也不例外,尽管国内的需求端是给定的特别机制。
考虑国内光伏产业需求要加上海外因素,因为欧洲等国一直光伏需求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光伏企业出口的重要地区。
在国内需求方面:一是得益于光伏发电的平价,在2020年取消集中式电站发电的补贴以后,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火电,使得光伏发电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二是国家层面的“3060双碳”战略提出,加速了光伏装机速度。
从实际情况看,国内的光伏装机需求一直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态势中。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原本得益于“双碳”政策驱动的国内光伏,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增长,是因为上游多晶硅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下游组件价格上涨,抵消了光伏发电的平价优势,使得新建电站无法保持合理报酬率,进而导致这两年的光伏没有超预期。
但从国内双碳需求来看,未来5年内,国内的光伏需求依然乐观,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是普遍预期。
从全球范围来看,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加速谋求能源独立,内容主要包括多元化进口天然气、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安装更多屋顶光伏和储能等措施,以加速清洁能源转型。
在目前国内装机不大预期的大背景下,2022年1~5月,我国出口组件71GW,同比增长80%;出口欧洲地区组件34GW,同比增长129%。组件出口是消化国内光伏组件的重要因素。
2022年预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超过220GW,同比增速30.4%。2021~2025年,乐观的光伏装机需求CAGR约20%。也就是说,在未来5~10年的装机需求上,前景是没有问题的。
再来看看实际供给层面,由于光伏的下游组件受制于上游多晶硅的产能,从目前多晶硅产能释放情况看,至2022年底的多晶硅产能可以供应预计达到411GW。而实际扩产的电池、组件项目更是高达500GW,电池、组件企业依然利润较低。
但是,由于很多电池、组件工厂无法拿到多晶硅原材料,以及无法承受更多亏损,实际产能利用率普遍在50~60%。
2022年1~7月份,国内光伏实际产量为120GW左右,与2021年同比增长了50%,其中,70%为出口海外,整体供需基本平衡。
也就是说,就组件环节而言,在2022年的这个时节,在政策不出现大幅调整的情况下,目前国内的实际产量供给在200~300GW之间,与需求总体大致匹配。
归根结底,如果从供需两端来看整个光伏产业,概括为下面两点:
第一,行业寡头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后劲强者恒强。对于一些在光伏多个环节均有布局的企业,一是掌握关键技术,二是形成规模效应,会形成一定护城河效应。相较于硅料环节的化工属性与重资产特征,电池环节面临技术迭代风险同时盈利相对较弱,组件环节需要长期品牌与渠道建设积累,中小企业加快出清。
第二,光伏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在2~3年内依然存在,对于率先抢占渠道和央企国企客户的企业形成一定先发优势。从前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在未来的7年内,也就是“双碳”战略完成的2030年,国内还有300GW增量,欧洲还有400GW增量,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倍。
但目前的名义产能已经形成500GW左右。随着头部多晶硅企业扩产的产能爬坡,在2023年预计多晶硅价格明显下降,随着利润向下游电池和组件转移,会加速光伏企业在组件端的扩产速度,在2~3年完成未来10年的行业性需求产能。这就要求现有新进入企业大干快干,尽快掌握电池片迭代技术、形成成熟工艺、具备成本优势,积累渠道资源。
回归现实,都有谁在奔跑?
历史从不重复,但会押韵。
在眼下这个内卷化的光伏市场,前端的多晶硅把握着整个行业的命门大赚特赚,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下,后端的电池组件厂们,打着“双碳”的大旗苦苦前行。
但光伏的产业链很长也很复杂,如何看待各个环节的差异,是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举足轻重的逆变器。逆变器行业具有较强的轻资产属性,财务状况应该是几个环节中相对较好的一个。
国内与国外的光伏发电结构不同。海外大部分国家的居民电价高于工商业电价,国内则是工商业电价高于居民电价。所以近几年,以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为主的光伏占据主要位置,以集中式逆变器为主营的阳光电源会在装机需求攀升背景下呈现较大确定性。
但向海外进军的组串式逆变器头部企业锦浪科技也具有较强动力,另外,随着国内户用光伏起步,以及功率半导体革命对组串式逆变器的应用,实现对集中式电站的部分替代也成为重要驱动。
第二,占据重要地位的辅材。玻璃、胶膜、银浆弥补了设备购买的周期性低频的不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哪个环节产能不足都将引发行业“卡脖子”问题。
第三,晶硅产业的一体化头部企业值得高度关注。当前的整个光伏产业到了发生新科技时刻,过去几年,单晶完成对多晶的替代,PERE电池的推广,组件封装效率引发价格降低,使得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低于火电成本。
但企业间的技术领先差距在缩小,在工艺成熟的背景下,诸如隆基股份这样的向下游电池组件端延伸的企业还是值得拥有的。
第四,电池变革时刻的设备板块。TOPCon、HJT、IBC电池有望接力PERC,每项技术因供需错配而获得超额收益,进而形成投资最佳时间段。在技术路线尚未统一的大背景下,选择购买有着较大差异的设备厂商的“铲子”,还是明智的。
最后,我们看待任何行业,总是有一个阿尔法和贝塔的问题存在。比如光伏行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上升,只要投资了光伏板块,至少可以获得一个确定的收益,这就是行业的贝塔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部分拥有较高议价能力的一体化企业、胶膜、玻璃、逆变器在经营质量上明显好于行业平均,因此也就获得了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阿尔法收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ID:Agumanhua),作者:在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