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资料显示,疫情期间,八成以上留学生会归国效力。但是也总是有人在猜测,剩余的两成留学生会是什么情况?

有人说是学渣,也有人说是学霸,更有人说是因为政审查三代,无处效力。只好远赴国外的学生。



不过不管如何,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情况就是,像清北这样,在国内考上万中择一的名校。虽然是高材生的摇篮,但是在留学生方面,近年来风评并不是很好,原因是这些学校出国机会非常多,而那些高材生出国留学不归现象也比较普遍。难道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更圆吗?一位硅谷女高管或许说出了留学生们不愿意回国的另外一种声音。



“回国我只是一个大妈,在国外却能靠能力打拼”

这是一位来自硅谷的47岁女高管说的话,“47岁的年龄,回国的话,找工作有点难,要么带孙子孙女,要么去干清洁工。”她说的话有错吗?现实来看的确没错,是不是很扎心?我国大部分岗位的门槛都是30岁,体制内岗位报名门槛为35岁,而私企工厂的门槛或许可以放宽到40岁。47岁的年龄可能连工厂都不愿意要了,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妇女,可能真的就是在家带孩子,或者在外干工地、清洁工或家政,很难有比较好的岗位供她们抉择。



这就是目前国内大龄女性的生存现状,据这位女高管所讲:硅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要你有能力完全可以用力打拼,和年龄无关。

这话说的过于直白了,但也是事实。毕业生们为什么愿意赴美留学甚至定居国外呢?无非就是国外的工作环境好一些,能用最少的时间赚取资金,买房定居也很容易。



这并不是说不回国就不爱国了,国外华侨做的贡献也有很大的,这就好比在国内为什么很少年轻人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呢?不还是因为大城市工资更高,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大?难道我就不能在国外赚够钱再回国吗?

我们也要认清一个事实:尖端科学、高端学术在哪里?如果中国没有学生去外国留学,我相信,不用美国制裁,我们就很快落后了,要记住,近代的世界,我们不是科学的发源地更不是科学的巅峰,你不去学,只能等着被动挨打。因此,或许毕业不回国并不是不爱国的表现,只能算是明哲保身的选择。



清晰认识国内的科研和创业环境

客观来讲,欧美的科研环境现在我们还比不了,就像杨振宁教授一样,当初他就算回国,现在看来或许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实际上在科研上可以发挥的地方并不是很大。

对于普通学者来说,在国外搞科研相对国内容易出成果,回到国内,科研就算搞出来了,成果也未必是自己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来形容国内学术圈再准确不过了,比如北大才子许晨阳回归国回到北大后不久,还是离开了北大,重新到了美国。他离开时就曝光出不少问题。而现实中,包括谈条件的时候好好的,签合同的时候待遇直接降级;招一大堆人3年后开除98%;以及繁琐的行政流程,旧体制大佬对于新人的排挤等等,很多都看不到一点尊重人才的样子,并非特例。



我们国人非常肯为了情怀吃苦,钱给的少一点可能都愿意回国效力。但前提是要为了自己的伯乐效力。如果一边让人家做贡献,一边看不起人家,那就真是砸了自己饭碗了。

把握当前国际环境,做好自身规划

不过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问题。没有问题的创业环境是不存在的,那是理想,甚至是幻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才更是有进一步改进改善、提高的空间。如果国内的科研全部搞的顺风顺风、风生水起,我国可能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体量在那里。



当代我国的创业环境已经逐步成熟了,科研环境也在不断发展,这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终归是能解决的,大学生们要意识到国内和国外创业环境的差距,在真正有实力的情况下找工作并不难,难的是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清晰的规划。



学生们还要懂得:既然在国内发展就要接受人情社会的现实,一方面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出真知,一方面也要锻炼自己的情商。留学和定居国外并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出路,况且在异国他乡时间长了真的没有归属感。

说一千道一万,回不回国是自己个人选择,我们要有来去自由的底气。国家建设是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回来,我们欢迎,出国,我们欢送。但要记住:不能干吃饭砸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