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赣州一位家长自费1万多元给女儿的班级换课桌椅引网友热议。9月23日,当事人曾先生回应,自己首先是向学校提出更换,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一年学校也没有更换,因此自己才决定自掏腰包换桌椅。



曾先生说,自己没有想给孩子搞特殊化,且同班的家长与同学也都很认可。他说,自己家的条件不像网友说的有矿,一万多块就相当于有些人一个月的工资,自己省省就出来了。

他说,他还和学校领导商量过,女儿接下来最好不要换班,万一要换班,“那这批桌椅就跟着去她的班。”



南康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他们暂未了解到曾先生给学校捐桌椅的事,这种事情家长与学校沟通好了就行,也无需通过教育局。“当然,对家长的这种爱心行为,我们表示欢迎。”该人士说。

媒体评论:学校为何不换旧桌椅值得深究

“家长掏钱给女儿全班换新桌椅”当然是个暖新闻,但又不仅仅是个暖新闻。有个角度,值得慎思。曾先生掏钱的前提,不是“享受型消费”的需求,而是“看到女儿的桌椅有些破旧”的不忍与恻隐。那么,这些桌椅究竟破旧到什么程度,主管部门应该出来做个调查与总结。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喊了很多年。一张安静的课桌椅,蕴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这个课桌椅起码不要妨碍学习生活。曾先生女儿这个班级算是搭上了曾先生爱心的便车,其他班级的课桌椅谁最该来操心呢?


看到女儿的桌椅有些破旧,9月20日,江西赣州的曾先生自掏1万余元,给全班换上了舒适漂亮的新桌椅。这让他女儿又开心又自豪,班上家长们对他表示感谢,当地教育部门则对这种爱心行为表示欢迎。

全班换上了新桌椅 图源:极目新闻

爱屋及乌,把对自己女儿的爱推己及人到全班的孩子,这份慷慨与热忱,确实值得点赞。校方既没有摊派索捐,家长也没有“特立独行”,孩子们也享受到了“无差别”的关爱——这样的凡人善举,对于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来说,也是一股正能量。相较于不对等的家校关系或“捐款被拦门外、反手捐给别家”等事件来说,曾先生自掏1万余元成功给全班换了新桌椅,其实也彰显了校方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悦纳与包容。

就像大量网友点赞的,“这爸爸大气,爱花,就给花园的花朵都浇水。”

不过,也有网友担心,曾先生给一个班换了新桌椅,会不会引发其他班学生们的羡慕甚至攀比之心,或者给其他班的家长增添压力?曾先生表示,他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女儿和她班上同学好,没想太多其他的事。我们对于曾先生的善举固然无需吹毛求疵,毕竟,此类凝心聚力之举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仍处于“不解渴”的阶段;但是,曾先生“无需多想”,不等于校方就可以粗放简单到“随心而为”。

这里有两个细节还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曾先生的这个善举,属于“定向捐赠”。由于捐赠受益对象又包含着自己女儿这个“利益关联方”,因此,校方最妥当的处理方式还是“低调”和“匿名”。客观上说,如果班主任或校方特别强调新课桌的“贡献者”,曾先生的女儿固然是“又开心又自豪”,会否对其他家长与学生造成事实上的显性压力,答案还真不太好说。再比如,学生与家长们的感谢,会不会异化为当事人子女受教育的优越感与“特别待遇”,这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据说,曾先生还和学校领导商量过,女儿万一要换班,“那这批桌椅就跟着去她的班”。如果捐赠的是空调或教具等,是不是也可以随着“女儿”走?这个问题涉及捐赠行为本身的附加前提是否科学合理。

说这些的意思,绝非抹杀助教义举之光,而是在复杂的教育公平底线面前,探讨如何让民间捐赠行为较为理性、更可持续。

“家长掏钱给女儿全班换新桌椅”当然是个暖新闻,但又不仅仅是个暖新闻。有个角度,值得慎思。曾先生掏钱的前提,不是“享受型消费”的需求,而是“看到女儿的桌椅有些破旧”的不忍与恻隐。那么,这些桌椅究竟破旧到什么程度,主管部门应该出来做个调查与总结。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喊了很多年。一张安静的课桌椅,蕴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这个课桌椅起码不要妨碍学习生活。曾先生女儿这个班级算是搭上了曾先生爱心的便车,其他班级的课桌椅谁最该来操心呢?

今年新学期伊始,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就有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反映,前不久去开家长会,他发现了异常:“桌子晃得厉害,比我们几十年前的木头桌子还不如”。家长建议,“要保证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用的桌椅进行一个定期的维护,对不合格的设备设施及时维修或更换”。课桌椅当然也是有要求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六条就明确规定,“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破了就要换、坏了就要修,这是常识,也是责任。相关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借机好好检修下课堂里低于标准之下的破烂桌椅,这是与表扬曾先生义举同等重要的事情。

爱心捐赠挺暖的,履职尽责更要紧。“家长掏钱给女儿全班换新桌椅”,感动之余还得有更多的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