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发表文章《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获一等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的县长父亲》。



下图是此次廉洁文化征文获奖的部分名单,其中包括了《单传友烈士的身前身后》等27篇文章。



就这么一个常规的获奖征文名单公布,却引来了质疑,而被质疑的正是一等奖首位的那篇《我的县长父亲》。

昨天,小编亲眼目睹了《我的县长父亲》被嘲笑被讥讽,然后又见证了这个获奖喜报被骂到删帖,再见证了《我的县长父亲》被删文。

真是见他起高楼,见他楼塌了。

《我的县长父亲》获廉洁文化作品一等奖,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读者看到后第一感想是什么?正能量宣传为什么会塌楼?这是不是低级红高级黑?

大家关注、批评、嘲讽《我的县长父亲》及《我的县长父亲》入选一等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个作者真有勇气,居然敢公开宣扬自己的父亲是县长。这是妥妥的“炫父”,这是典型的“坑爹”。想不到都2022年了还有这么“脑残”的官二代。

二是质疑这个评选的公正,一等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的县长父亲》,是不是因为这个父亲是县长,所以才获得了一等奖。如果哪位作者写一篇《我的市长爸爸》,一等奖到底该给谁?

三是仇官情绪的同质化,在一些人心中,认为当官的没一个好的,都认为“无官不贪”,而一个县长更是岂有不贪之理?这样的文章居然还能入选廉政征文一等奖,真是瞎了狗眼。

那些责骂过嘲笑过此事的人,请对号入座,当时是不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和心理?小编分析得对不对?

如果是《单传友烈士的身前身后》获一等奖,大家还会不会骂???

舆论之下,德州服软了,迅速删掉了喜报和文章。这次网民胜利了。

可事实的真相真是这样吗?那些批评喜报中《我的县长父亲》获一等奖的网民,有几个是找到这篇文章认真看过的?那些看到《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文章后有几个是点开标点进入阅读的?

答案是悲哀的,一个都没有?

但凡只要看到文章第一段,你们都不会张口就批。如果你们耐着性子把文章看完后,不但不会骂,反而还会点赞转发。

若不信,请看原文写了什么?
























我就想问一下,看到这篇文章后,那些讥讽的,那些嘲笑的,哪些指责的,你们羞愧不羞愧?这么好的一篇文章,被你们骂到删除,你们自责不自责?这篇文章获一等奖,到底有没有走后门?你们是不是应该在心中对这位县长对这位作者道个歉?

《我的县长父亲》被骂事件,不是中国网络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这种事件时刻都在发生。

这是中国网络的悲哀,也是中国网民的悲哀,更是很多写手的痛。

这样的事情,黔线经常遇到,有时我在一篇文章发出后,很快就能在留言区收到评论,许多都是批评我的,都是说“写什么狗屁文章”的。

这些骂我的人,绝大部分是只看一眼标题就开骂,少数是只看了第一段即开批,他们根本不会看完全文,完全凭着个人阅读习惯和爱好,在看了标题或第一段后就给文章判了死刑。

这样的阅读习惯真的不好。如果你对一篇文章完全不感冒,那你手指滑过即可。如果你对某篇文章某个作者感兴趣,想对文章进行评论,那恳请大家一定要把文章看完,或大致看完,看完之后,你表扬也可,批评也可。

至少,这样做出的评论是基于完整信息作出的,不会出现误伤事件。

上面这些话,也是对我的读者说的。

在这里,我还要说点德州的不是。你们没能坚持原则,没有顶住压力,一篇原本没有任何问题任何毛病的好文章,仅仅就是因为网民的错误指责和讥讽,舆论之下你们就把喜报和文章给删除了。

这一点,同样让人很失望。

道理讲完了,但最后还是要认真的说一句,鉴于当前的各种生态,孩子要写现时仍然在位的人,千万不要用《我的县长父亲》《我的警察爸爸》《我的局长姑姑》《我的市长爷爷》《我的作家爸爸》等标题, 否则,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后火速被删,网友:凭什么...

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在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名单中,有一篇文章引发关注,它的标题是《我的县长父亲》,作者名为于忠东。

有网友将其视为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我的区长父亲”桥段的再现,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也有网友认为,作者的标题容易给人造成歧义,是在“拼爹”而不是比拼文学功底。一时间,关于“我的县长父亲”等关键词冲上热搜,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作协评选过程受到质疑。当天晚上,该协会删除了这条动态。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征文比赛开始于今年6月,主题作品创作以正风肃纪反腐、弘扬廉洁文化、讴歌本土先模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要求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理念,以及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洁营养等。而于忠东的个人介绍为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某银行禹城市支行退休干部,其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9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分别与德州市文联以及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我的县长父亲”引发热议一事暂时还不知情,至于后续的问题,应该会由网信部门来回应。



网友质疑“拿父亲头衔刷名次”

这篇名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最初发表在德州市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上。记者梳理原文内容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作者的父亲是禹城县的首任县长于志明,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父辈的情怀与奉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父亲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对整个家庭的影响:早年是一名党政机关的干部,一生起起伏伏,从描写中,能够浮现出一位为人民办实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老干部”形象。作者的父亲还被贴上了3个标签:“无情”“抠门”和“一根筋”,但是从作者对父亲日记本的阅读来看,在当地百姓们心中,县长父亲却是一个“清官”和“好官”。比如,作者在文中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新兵很可能会被派上战场,但即便如此,作者父亲依然把年仅16岁的大哥送入军营,过了几年又将作者二哥送去入伍,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和平年代,作者的家族中义工参军入伍多达27人。她还记录了一些细节:作者的堂哥从山东水利厅回到禹城发展时,刚开始是一名临时工,水利局党组多次向时任县长的作者父亲打报告,希望能让作者堂哥转正,但是作者的父亲硬是没批,理由就是上级没有相关政策。但是,当这篇《我的县长父亲》被当作获奖名单发上网后,网友们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作者有利用父亲官职刷名次的嫌疑;也有网友质疑,作者是“拼爹”而不是比拼文学才情。一时间,关于“我的县长父亲”引发热议。



作协回应,后续会有相关部门回应

记者梳理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于忠东为山东禹城人,是当地某银行的退休干部,平时爱好写作,在当地多家媒体和文学平台都发表过作品。比如,2020年10月,《齐鲁晚班》曾刊发一篇署名为于忠东的《裹着小脚的母亲,成了父亲的贤内助,撑起家庭半边天》的文章,其中写着禹城的故事,其父亲于1988年病逝,里面提到了悼文,悼文上的称呼是于志明。同时,在禹城市党史研究中心的官方平台上,也发布过热心市民捐助的91本工作日记,而捐助人为于忠东,日记的作者正是她的父亲于志明。目前,网上关于“我的县长父亲”等话题引发热议,而也有网友指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卖弄父亲的“县长”身份,反而让大家了解到,身为曾经的县长子女,并没有因此享受到“特殊待遇”,网友们称赞作者的文章能获奖是名副其实。在文章被删后,也有网友表示不能理解。





9月19日,记者与德州市作家协会相关负责人电话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关于“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事,其个人暂时并不知情,至于后续的相关问题,可能会有官方进行回应。与此同时,记者也与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取得联系,一名工作人员称,暂时没有关注到这件事,相关事宜可找作协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