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苹果和华为纷纷上新。

果粉们纷纷晒出9号发售当天的购买订单,新iPhone有多火,“科技界春晚”之后的热搜就知道了。



刘海屏变药丸屏、“灵动岛”的设计、“车祸预警”,看点很多,此前被剧透了的“卫星通信”逊色不少,华为在2天前发布了这一功能,苹果“痛失第一”。

早两天发新的华为,占到了不少天时地利,除了卫星通信,抗冲击阻开裂的“昆仑玻璃”也直戳手机易损的痛点,用户能少花点修屏幕的钱,再加上鸿蒙系统升级,华为为了新机也是拼了。

但是,热搜再多,也得消费者买账才行,现在,消费者们的态度已经变了。

任正非说,“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然后,消费者这么回应,“不买,和华为一起勒紧裤腰带过寒冬”、“不买,把寒气传递给华为”。



寒冬不仅是华为的,对于换手机这事,很多消费者都是拒绝的。

2022年上半年,中国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共卖了1.08亿部智能手机,同比少了1990万部,下滑了16.9%,接近小米半年的销量了,以前大家纷纷玩的饥饿营销也没用了,库存大增。



由于芯片原因,华为早就跌出了Top5了,当初一度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哪儿去了呢?

不少市场份额被荣耀吃掉了,另一部分被苹果吃掉了,在大家都在销量暴跌的时候,荣耀半年销量翻了倍,而苹果只小幅微跌,而华为自己,则已经被归到“其他”里面了,这大概就是任正非所说的“寒气”。



从二季度的数据来看,中国市场靠着618的促销,挽回了一部分的销量,但杯水车薪,放眼全球,总销量也是萎缩的,而且这其中三星和苹果的销量还增加了不少,意味着国产手机的出货量下滑严重。



华为和苹果在三季度发新,想要靠新机能冲一波销量,但他们也未必能如愿。

为啥?

每一次发新,手机厂商都在期待一个换机潮,各种营销做的也很到位,预售排队很长,场面也很火爆,但现在这种场面越来越少见了,原因很简单。

1. “黑科技”连粉丝都吹不动了,因为吹了半天,发现实际用处极其有限。

比如iPhone,噱头很足,但灵动岛设计是为了掩盖瑕疵;卫星通信是趋势,但目前仅限于美国加拿大使用,中国人却得为功能溢价买单;去年,它还有个听起来更实用的“COVID-19暴露通知”,但是实际上除了极其耗电以外,根本起不到暴露通知的意义。

2. 每年吹黑科技的作用是啥呢?靠堆料涨价。

如果看华为的新机,不仅起价没涨,部分机型比上一代还算降价,但为啥还给人涨价的印象呢?因为不支持5G,却卖出了5G高端机的价格,“保时捷款”12999元的售价,还是有点超乎想象。

苹果没涨价上了热搜,细一看呢,最低配置确实没涨,但是中间配置和高配则暗搓搓地涨了好几百,一根耳机挂绳卖到98,简直就是抢钱。



各种冲击高端,旗舰机型都在向4000+冲刺,还不包含那些价格上天的折叠屏手机。

3. 互联网也在遭遇寒冬,很久没有出现值得为其换机的现象级产品了,当年厂商为换机还敢搞“降频门”,现在大家也都学乖了,不再轻易升级系统,只要软件和系统更新没有卡到手机,那么手机依然可以“再战三年”。

黑科技玩不转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钱包不给力。

现在的手机厂商,都在冲击高端市场,当然高端也就意味曾经亲民的旗舰机型,价格都会上升一个台阶,高端和高价划上等号,现在,大家都是价格敏感人群,动辄上万的手机,真不敢说换就换了。

大家的钱去哪儿了?

存起来了。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同比多增4.77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不论是增速还是绝对额都很大,这笔钱差不多够给全国人民每人都换个新华为手机。

所以也不是钱少了,而是钱的用处变了。

为啥都去存钱而不买手机?因为预期不太行。

在央行的调查中,疫情以来的波动比较大。



1.物价预期指数占据高位,对物价上涨的担忧一直存在;

2.收入感受比2020年Q1高,但是收入信心指数达到疫情以来的新低,比2020年一季度还低0.2个点;

3. 就业感受指数和就业预期指数双双走低,均为近年最低点。

大家更愿意为啥买单呢?

在教育和医疗这两大必选项面前,其他的都是弟弟。

买房?这会儿谁还买房啊;

旅游?像极了闯关游戏,去哪儿都成问题;

社交文娱?先保持社交距离吧;

大额商品消费?不能离手的手机都不想买了,其他的可以凑合的更得凑合了。

寒气不是说说而已,也确实传给了每一个人。

手机市场更卷了,大家都在玩命地找后路。

华米OV里面,小米的处境比较难,主营业务的衰退,即便攀上了高通和徕卡,上半年的销量还是垫底,不得不用降价来应对。

“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长期破发,让年轻人亏得一塌糊涂,花钱回购股份都拉不动股价;

雷军All in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结果,造车的赛道更卷,造车新势力已经走过一波从发迹到衰落到再崛起的路了,小米汽车不仅要吸取教训,还得在车的质量上下点功夫。

华为也造车,不过不是直接造车,输出系统确实算是一门好生意,做供应商总比亲自下场要过得舒服一点,但是深度绑定之后,华为卖车之路也并不比卖手机更好。

手机和汽车都在余承东的治下,“连广告法都管不了”的男人,经常口出狂言,难保不会被反噬,毕竟从“500万内最好的SUV”到“500万内最强韭菜收割机”,同行理想只用一个降价就完成了。

上半年的销冠OPPO,不仅走了小米的IoT之路,还走了华为的“做系统”之路,做了一个潘塔纳尔,也开始向汽车厂商推广了,看来,手机厂商集体向汽车的方向转向了。

荣耀暂时无忧,还可以继续收割华为剩余的市场空间和份额,而vivo翻身,靠的也是在一众高端中,它的价格最有竞争力。

风水轮流转,价格又成了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