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族”是一群无家可归的社会边缘人,生活在纽约城最繁华区域下面的废弃地铁通道里,像鼹鼠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然而,这并不完全是所谓的都市传说……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纽约大约有2000多名“鼹鼠族”,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进入了废弃的地铁通道,寻到一处栖身之所,过着贫困,危险,却又相对自由的生活,常常一住就是几十年…

一位油管博主从十年前开始尝试探访“鼹鼠族”。最近,他终于和这个群体取得了联系,近距离拍到了他们的生活片段。
这个传说中的神秘人群,第一次在镜头前展示了他们真实的一面…

这位名叫Carlos的中年男子,是最近几年才加入的新近“鼹鼠族”。
Carlos今年48岁,原是古巴人,来美国快三十年了,当年坐在一艘小船里,从古巴偷渡到了佛罗里达。

刚到美国时,Carlos也曾憧憬过上美好的生活,无奈现实很骨感,他干了很多份工作,没有一样能做得长久。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Carlos越来越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没有收入来源的他只能去街头流浪,Carlos一开始还住政府的救济站,但很快发现那里龙蛇混杂,待在那里不是被霸凌就是被抢劫,打架斗殴是日常,还有一大帮瘾君子和罪犯蠢蠢欲动。

断断续续在救济站待了几年之后,Carlos终于忍不下去了,又重新回到街头流浪。
这一次流浪,他结识了不少遭遇相同的朋友,其中一位名叫Brian的哥们,正好是传言中的“鼹鼠族”。
他告诉Carlos,自己早就寻觅到一处很棒的地方,是一段废弃地铁通道的下水道。

于是,Carlos跟着Brian一起搬到了现在的住处,正式变成为了“鼹鼠族”的一员,一住就是两年。
说起过去待救济站和流浪街头的日子,Carlos一脸痛苦,而谈到如今栖身的地下之家,Carlos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骄傲。

Carlos的家就在地铁轨道边上一个下水道里,上面盖着一个纸板,打开纸板就是下水道的入口,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

进到Carlos的家,里面空间异常狭小,原地转身都困难无比,但却是Carlos的安乐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家电齐全,冰箱,微波炉,锅碗瓢盆样样齐备。

甚至还有一台老式电脑和打印机。

屋子里这么多电器,用电从哪里来呢?
对这个疑问,Carlos实诚地问答:
从旁边的公共配电箱里接线偷过来。
在Carlos看来,偷电几乎是每个“鼹鼠族”的必备技能。

用水方面,Carlos也不太犯愁,离住处不远就有一个水泵,可以每天从那里顺两桶来用。

在Carlos看来,“鼹鼠族”除了生活在废弃的地下,其他方面和普通人没有分别,并不是所有人都品行不端。
Carlos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磕药,没有不良嗜好,他每天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自己做饭,坚持每周做一次礼拜,偶尔出去捡废品挣点小钱,多年来一直这样生活。

至于食物来源,Carlos也没有发过愁。
自从他搬来这里,附近有个超市每天都会扔很多临近过期的食物出来。

靠着这些勉强能吃的食物,Carlos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对此,Carlos笑称:“上帝一直在赐给我食物。”

总的来说,虽说成了“鼹鼠族”,Carlos的心态一直乐观平和。
在他看来,比起曾经街头的风餐露宿,如今的生活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Carlos这样的心态。
在地下住了三十年的“老鼹鼠”Walter,对周遭的一切就充满了担忧。
今年60多岁的他,据说30岁左右就来到了地下,一直住在地铁通道延伸线的尽头。

通道尽头的一面高墙上,贴着一个“80号大街”的标志,最上面的墙洞里就是Walter的家。

每天从外面回家,Walter都要搭一段梯子才能爬上去。

作为一个资深“鼹鼠族”,Walter认为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无家可归者”,毕竟,他们这些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Walter的家比下水道大多了,房子也被他改成了复式,下面是起居室和厨房,楼上是卧室。

住了几十年的他,积攒的东西也相当多,厨房用品,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客厅里台灯,床头柜,沙发和书架,如果不是处在这昏暗的废弃地铁通道尽头,这还真像个家。

闲暇时候,Walter会用CD机可以放音乐,玩老旧的电脑游戏,看书架上新淘来的书。


当然,对Walter这种老油条来说,解决水电问题自然不在话下,他的电同样是偷来的:
Walter拉了一根线,接到地面上的高速路边的路灯供电线上。水也是从附近的水泵里偷来的。
至于吃穿用度,Walter表示有基本的谋生手段,平日干的行当还挺多,他会修二手电脑,会倒卖二手书,当然,做的最多的还是捡废品和易拉罐。
他说,捡易拉罐通常一下午能挣20到30美元。

谈到挣更多钱,或者找一份更好工作,Walter有些麻木,他说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状态:
“在这里一切都好,没有太多人,这里有我需要的一切,对我来说,这里就是家了。”

大部分“鼹鼠族”都像Walter一样,会在地下的家里住上数十年,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警察通常知道他们的存在,大多数时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然而几年前,纽约政府开始有计划地清理“鼹鼠族”,许多人都被赶走,重回街头流浪。
只有Carlos和Walter这样的少数人,还住在仅存的几条废弃地铁通道内。

而Carlos和Walter这些仅存的“鼹鼠族”,对外人的报道也有很多的担忧,他们害怕一旦纪录片把他们曝光,仅存这些的据点也可能被警察清理掉。
据一些媒体统计,纽约仅存的2000多位“鼹鼠族”同样是快要消失的族群,他们能够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少。
但比起上万流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鼹鼠族”依然是其中幸运的小部分人,因为他们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所。
当然,也只是相对安全:
因为占据了栖身之所的“鼹鼠族”们,依旧面临着传染病,寄生虫,老鼠的威胁。
偶尔闯进来的犯罪分子,也可能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鼹鼠族”头顶上几十米的地面,是世界上最为繁华的纽约市中心区,却也是离他们最遥远的地方…

Ref:
https://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