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朱俊俊,原文标题:《医棱镜 | 医生护士为何要穿“黑丝袜”? 10小时不吃喝会饿吗?超长手术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走进手术室时晨光熹微,离开时已是华灯初上,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爱强教授带领团队,又披星戴月地完成了一台长达10个小时的超长手术。
脱下手术衣,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猛喝了一通水——作为主刀医生,他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滴水未进,更别说吃饭、上厕所了。
一台超长手术中,手术室里会发生什么?如何保证患者的安全?哪些规矩让刚入医院的萌新一脸茫然?哪些“内部梗”只有业内人士听得懂?……
今天,让我们跟随董爱强教授团队,一起来揭秘超长手术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什么样的手术可能长达十小时以上?
据查,历史上最长的手术是一台持续96个小时的卵巢囊肿切除术。1951年,芝加哥一所医院的医生为一名女性患者切除卵巢囊肿,由于囊肿内液体引流速度极慢,每分钟只能引流液体约120滴,最终花了96小时才完成这台常规的妇科手术。
董爱强介绍说,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手术的整体时长在不断缩短,“我们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手术一般耗时3~5小时,特别疑难复杂的可能会达到10个小时甚至以上。”
其中,典型的例子是胸腹主动脉瘤血管重建手术。这类患者的动脉瘤从胸部延伸至腹部,累及胸主动脉、肋间动脉及腹主动脉内脏诸分支,有发生可致死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
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需要将病变血管及其分支一点点游离出来,再替换上人工血管,看上去弯弯曲曲的血管拉直后可以达到1米多长,所以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风险也极高。
普通的心脏大血管手术一般配备2名手术助手,但胸腹主动脉瘤血管重建手术至少需要3名,一助、二助、三助按照固定位置站好,协助主刀医生完成一台复杂的手术。
没错!大男人也要穿“黑丝袜”
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孔敏坚是董爱强得力的一助,他和其他2名助手一起完成切皮、开胸、关胸等步骤,而游离和重建血管等关键步骤,还得由主刀医生亲自出马。
术前,孔敏坚特地在手术衣里加了一件防水的围裙,因为这台手术预计出血量相对较大,灌注液混杂着血液会在不经意间渗到手术衣中。
“以前不穿防水围裙,最里面的短裤都会被浸得湿透、报废,太费短裤了。”孔敏坚笑说。
手术过半,时间也到了饭点。一台长时间的手术,医护人员是如何补充能量的呢?
原来,除了台上的手术医生和器械护士,其他医护人员都会有其他人来暂时接替手上的工作,手术助手、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巡回护士等轮流吃饭,就餐点就设在手术楼内部,十分便捷。
而主刀医生和台上的器械护士,却丝毫不能有松懈。手术全程10个小时里,他们几乎一步都不能离开手术台。
站久了,大量血液、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在小腿,一天下来会感到小腿很酸胀,人也特别疲劳。长此以往,容易出现血液回流不畅,甚至静脉曲张的问题。特别是这种需要长时间站立的手术,站久了腿会发麻,一场手术下来腿会变得很沉,走路都僵了。
因此,不少医生都会在术前穿上弹力袜,在手术过程中会稍稍动一动脚。一场几个小时的手术做下来,穿不穿弹力袜,感受差别很大。因为弹力袜颜色有黑色的,所以医生们都会戏称为“黑丝袜”。
“有些人觉得我们一个大男人穿‘黑丝袜’很新奇,其实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大家都这么穿。”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笑着对钱报记者说。
器械护士徐颖说,一台手术一般会配备2名护士:器械护士在台上和主刀医生打配合,一般不下手术台;巡回护士是“大总管”,统筹安排手术室的物资和人员调配,如果是特别复杂的手术或者长时间的手术,麻醉手术部护理团队还会额外安排护士配合手术、换班,保证患者安全,保证手术正常进行下去。
长时间站立的主刀医生和器械护士,一台高度紧张的手术下来往往手术服湿透,身心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所以他们练就了一些绝活,比如在手术间隙随便找一个椅子一秒入睡。
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爱强说,不管手术时间多长,主刀医生都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尤其是进行到关键步骤时,大家都各司其职,认真专注。
但有时候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手术室里也会时不时播放一些钢琴曲。
而手术顺利时,医护也会聊一些段子,有利于在超长时间超高强度的手术过程中,大家能始终振奋精神,并增加互相熟悉度,让配合更默契。
10个小时不吃不喝,会不渴不饿吗?
“有的人很好奇,我们10个小时不吃不喝,会不渴不饿吗?”董爱强说,主刀医生对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节奏已经习以为常。
“在超长时间手术之前,我们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说少喝水,吃饱肚子。不过在手术台上身体和精神都高度集中,有时候也会饿得特别快。但其实一旦进入状态,别的事情也都忘掉了,肚子也就不饿了。”
等手术结束,往往已经过了饭点。为此,浙大二院后勤膳食中心特别开设了24小时食堂,董爱强会带上团队去那里好好地吃顿“大餐”。而所谓的大餐,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加一份卤鸡爪、卤牛肉。
匆忙填饱肚子后,团队成员又继续投身工作:病房查房、查阅资料、准备下一场手术……这便是手术医生的日常。
这张舒服的“老板椅”,为什么不能随便坐?
在手术室中,总有那么几张椅子,有它专属的主人。
主刀医生是整台手术的关键人物,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是站着做手术,在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手术间,麻醉医生和体外循环师通常有自己固定的座椅。
胸腹主动脉瘤血管重建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麻醉手术部何伟副主任医师要负责充分供氧、及时输血、维持循环及呼吸功能,从而确保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并在术后平稳苏醒。遇到紧急情况时,他就是现场抢救的总指挥,争分夺秒发出果断、精准的抢救指令。
体外循环师是心脏外科手术中特有的岗位,当病变血管及分支被切断时,患者的体循环就缺失了。这时候,体外循环师、浙江省体外循环学会主任委员徐嗣卫就要及时建立起体外循环,保障各个脏器的供氧,以免脏器功能受损。
他的椅子被团队戏称为“老板椅”,不仅有舒服的靠背,还可以360°旋转。徐嗣卫解释说,因为体外循环师在建立好循环后,几乎全程都要坐在椅子上密切监视体外循环仪,所以才能坐大家都眼馋的“老板椅”。
虽然这把椅子上贴着“体外循环师”的标签,但手术室有一些萌新并不知道这个“潜规则”,有时候实习、规培、进修的医生和新同事会不小心一屁股坐上去。
这时,边上的医护人员就会提醒:这个是体外循环师专属的椅子,不同椅子对应不同岗位,不同岗位对应不同职责。特别是重大、疑难的手术,手术中需要团队默契的配合,做好紧急预案,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才能有条不紊地配合、应对,不会乱套。
“我们是教学型医院,这些实战中的小细节重要程度不亚于专业知识,所以一定要让这些萌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维护患者安全’的概念。”徐嗣卫说。
超长手术期间,医生会聊天开玩笑吗?
一边“开膛剖肚”,一边讨论不一定与本场手术相关的各种问题,这是外科手术医生工作的常态和真实写照。
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段子:手术的时候医生如果在聊天八卦,表示手术很顺利;如果手术医生一言不发表情严肃,则说明手术遇到了难题。真的是这样吗?
董爱强说,像胸腹主动脉瘤血管重建手术这种高难度的超长手术,医护人员是会在病人情况稳定的情况下,聊聊天讲讲段子,甚至扯扯八卦,调节气氛。“不过一般是在手术准备阶段,或者关键的手术步骤完成了,医生们紧张的状态放松了,会随便说说话,甚至开个小玩笑。作为主刀医生,握着手术刀的时候会尽量避免情绪化,精神需要高度集中,所以在手术关键步骤主刀医生很少会分心。”
手术中,主刀医生的情绪奠定了整场手术的气氛。董爱强坦言自己也是从小医生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所以有时在手术中会和团队成员说说题外话,有利于医护之间相互熟悉,配合起来更加默契。
其实不少医护人员都是隐藏的段子手,只不过他们的内部梗,同行听完很有共鸣,而外行可能一头雾水。
比如,在骨科手术间,有时会听到一句兴奋的叫声,毕业照终于完成了!
原来骨科手术间都会配备X光机,方便手术医生在调整完钢钉钢板后拍片确认植入物放入位置或者角度是否合适。但有一些特别难以调整的位置,需要反复多次拍片确认最终位置。所以很多医护人员会将最后一次拍片调侃为拍毕业照,意味着这次调整完拍片确认之后,手术就差不多了。
除了段子和八卦,有些手术室还自带BGM(背景乐)。徐颖护士说,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手术一般难度较大、节奏紧凑,没有放音乐的传统和习惯。但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五官科一些医生,会让护士放一些钢琴曲,有利于术前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
本文来自: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朱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