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光光、小毛巾,原文标题:《“你这背景好假!”真照片是怎么变成五毛特效的?》,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这背景太假了…… ”
“假吗?你再说!”
最近,Up主疆域阿力木上演了和网友的拉锯战。在油画一般美丽的新疆景色下,黝黑的阿力木整个像被P上去的。
网友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纷纷说“你这背景太假了”。不服气的阿力木开始自证清白。
为了证明背景是真的,他大手一挥把桶扔进水里,边扔还边质问观众:“假吗?”
路过粉蓝粉蓝的小溪边,他又抄起一块石头丢进水里,看到石头激起浪花,才对观众骄傲地说“不是假背景啊”。
没有惹任何人的蜜蜂,也被阿力木捏住然后放飞,只为了一句网友的肯定。
虽然背景和人的的确确是真的,但为什么就是哪儿哪儿看来不对劲?看起来就像是P上去的?
假得千变万化
阿力木的视频各有各的“假”。为了搞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选了一张极具代表性的“油菜花田”,尝试做一些改变。
想让视频“真”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截图。把图片的上半部分截掉之后,看起来已经真了一大半。
在原图里,阿力木仰着头,同时有一只手在画面边缘出画了。这个动作看起来非常像是自拍。自拍过的人一定感受过“恨自己手不够长”的痛苦:脸在画面里占太多了,以至于容不下更多的画面。
代入阿力木的这张“自拍”的透视视角,你会觉得远处的山峰怪怪的——按理来说自拍只能容下油菜花田了,怎么还能有山峰呢,这不是假背景是什么?
其实看视频会发现,阿力木并没有拿着另外一只手自拍,可能是别人帮忙拍摄的。当你看到他两个手都在画面内时,就会感觉这张图的构图合理了一些。
看起来不太合理的透视,很容易迷惑人类大脑,比如著名的“鸽子为什么这么大”。但重新想象一下拍摄位置和透视关系,从“近大远小”去看这张图时,鸽子为什么这么大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这也没有让阿力木的图完全“变真”。阿力木本身的肤色也要为视频的“假”负一定责任。在这些视频中,背景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大多较高,但在鲜亮的背景里突然出现一位深色哑光的帅小伙,整个画面就产生了割裂感:人和背景仿佛不是在同一个光源下。
稍微调整一下阿力木的肤色,这张图的真实感就又能加几分。
除此之外,平台压缩画质,让人看起来糊糊的,好像是从别的低画质素材里抠出来的人。我们给人加上一点锐化,让人更清楚一点,可以再真几分。
看看原图直出|@疆域阿力木/bilibili
到这儿咱已经尽力了,但还有个问题:阿力木凸出的耳垂让人感觉是照片没抠干净……你努力脑补出一个耳朵就行。
“假照片”,挺好拍的
阴影和透视
如果你想特意拍一些“假照片”,阴影和透视就是两个天然的好道具。
大脑会把地上的一滩水当成一影子,让人直接悬浮在空中。
或者挑个阳光直射的好时候,没有影子也会让你的照片看起来很假。
选择好角度,悬浮猫猫头你也能拥有。看起来猫猫头悬浮在门框上很诡异,其实是猫猫躲在门框后露出头迎接主人。
@Mobius0118/twitter(左)@nagachyan(右)
完美的色彩
有很多照片的“假”在于太过完美。鲜亮饱和的色彩和无法观察的全貌,会让一张照片变成一幅画。
有研究指出,高饱和度和高亮度的颜色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因此很多手机厂商也会选择把照片的饱和度整高点,更讨眼睛的喜欢。
不过这饱和度过了可不好。如果看到一张照片具有纯度超高的靓丽色彩,你的第一反应会告诉你:这是一幅画。过度饱和会让画面的色彩脱离自然,而像更是单色颜料绘制出来。就像摄影师 Heather Barnes说的那样:“在自然界中很难看到纯色,因为环境光会降低颜色的饱和度。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后期时必须非常小心,不要使颜色过度饱和。”
同时,照片展现给我们只是局部,我们无法得到拍摄现场更多的细节与真实信息。这让摄影师更容易“制造完美”。
Windows 10的默认桌面其实是现场实拍丨Signum Game Studio/Youtube
过度“计算”
虽然前面我们使用锐化来让阿力木的照片看起来更真,但其实过度锐化也是照片看起来很假的“元凶”。
锐化虽然会让整体的画面更清晰、观感更具有冲击力,但过度锐化还会导致画面里物体的边缘出现白边,这会让物体的抠图感更重。
除此之外,现在的手机都陆续推出“计算摄影”,其中自动HDR(High dynamic range)功能变得不可或缺。简单点说,这个功能其实是通过拍摄多张相同场景不同亮度下的照片,并通过算法进行合成,从而使得相片整体观感得到提升。不过,很多人发现当背景光过强时,HDR会强行把逆光人脸的光线也提高。这会导致整个人灰蒙蒙的,就像是P上去的。
iPhone的计算摄影刚推出时,就有不少网友大骂这种夸张的锐化和HDR,以至于……
如果锐化再加上没有影子,看起来就更是妥妥的五毛特效p图。
看完这一篇,再看看阿力木的视频,是不是觉得合理了很多?但也有可能……
参考文献
[1]Camgöz, Nilgün, Cengiz Yener, and Dilek Güvenç. "Effects of hue, saturation, and brightness: Part 2: Attention."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 Endorsed by Inter‐Society Color Council, The Colour Group (Great Britain), Canadian Society for Color, Color Science Association of Japan, Dutch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olor, The Swedish Colour Centre Foundation, Colour Society of Australia, Centre Français de la Couleur 29.1 (2004): 20-28.
[2]HTTPS://WWW.ADOBE.COM/CREATIVECLOUD/PHOTOGRAPHY/DISCOVER/PHOTO-SATURATION.HTML
[3]Williams, Don, and Peter D. Burns. "Measuring and managing digital image sharpening." Archiving Conference. Vol. 2008. No. 1.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光光、小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