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去世

今天还有一件大事,综合日本朝日电视台、NHK消息,著名实业家、京瓷名誉会长稻盛和夫去世,终年90岁。 



稻盛和夫在27岁时创立了京瓷,又在52岁创立KDDI,这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稻盛和夫78岁时临危受命,将岌岌可危的日航从破产边缘救回。他在日本与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

哪怕你不关心商界,肯定也听过稻盛和夫这个名字。他是日本著名的实业家,被称为“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白手起家,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缔造者和重要见证者之一。他的思想在21世纪初进入中国,在当年那批企业家和创业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稻盛和夫这个人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除了管理大师的身份外,他还被人们称为是“哲学家”。当然不是说他取得了像柏拉图一样的哲学成就,而是说他的经营理念、工作方法等等都充满着哲学意味。

比如人为什么要工作?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工作就是赚钱,和人生意义没多大关系,而稻盛和夫却说,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完善人的内心,他说:“工作是人生精进的道场”。

作为世界级的知名企业家,他一直强调,成就事业没有其他捷径,唯有努力的工作。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之事的人。

基金君找来一篇文章:《稻盛和夫:只有极度认真工作,才能扭转人生》,摘编自《干法》,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工作!



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热衷于股票买卖,憧憬于“轻轻松松发大财”。很多人创办风险企业,其目的也只是想通过上市一攫千金,然后年纪轻轻就脱离工作、享受生活。

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作为无能,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

对这样的人,我想问一句:难得来这世上走一回,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

通过艰苦的工作可以磨炼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这样的道德说教,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曾不屑一顾。

但是,大学毕业的我,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就职以后,这种浅薄的想法就被现实彻底地粉碎了。

松风工业是一家制造绝缘瓷瓶的企业,原是在日本行业内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但在我入职时早已面目全非,迟发工资是家常便饭,公司已经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业主家族内讧不断,劳资争议不绝。我去附近商店购物时,店主同情地对我说:“你怎么到这来了,待在那样的破企业,老婆也找不上啊!”

因此,我们同期入职的人,一进公司就觉得这样的公司令人生厌,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大家聚到一块时就牢骚不断。

入公司还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学生就相继辞职了,最后,只剩我一个人留在了这个破败的公司。

要辞职离开公司,总得有一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只是因为感觉不满就辞职,那么今后的工作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当时,我还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所以我决定:先埋头工作。

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我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连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在这样拼命努力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我还是一个不到 25 岁的毛头小伙子的时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

大多数人都没法按喜好选择工作

热恋中的情人,在旁人看来目瞪口呆的事情,他们却处之泰然。

在创建京瓷以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星期日,有时我会邀请关系亲密的女孩去看电影,看完后送她回家。本来电车可以直达,但有几次我故意提议从前一站就下车,边走边聊,慢腾腾地走了很长的路才将她送回家。

其实每天工作到很晚,身体应该很疲倦了,然而,走这么长的路我却丝毫不累,而且还非常愉快,劲头十足。

“有情人相会,千里变一里”,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工作也一样,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

在旁人看来,“那么辛劳、那么艰苦的工作,太可怕了!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法坚持。”但如果你迷恋这个工作、热爱这个工作,那你就能够承受,一切都不在话下。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只是,一个人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大多数人初出茅庐,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

但问题是,多数人对这种“不喜欢的工作”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因此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总是感到不满意,总是怪话连篇、牢骚满腹。这样下去,本来潜力无限、前程似锦的人生只会白白虚度。

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要把“被分配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抱有这种心境非常重要。如果你还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不恰当的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

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

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勿做苦行僧,要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热爱工作”“把工作当乐趣”,话虽这么说,但做起来就像僧人艰苦修行一样,并非易事。所以,若只是当苦行僧,一味强调吃苦耐劳而没有快乐,那也很难持之以恒。

因此,还必须要从工作中寻找快乐。

我的经验是,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喜悦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

我在公司做实验时,有一位京都名牌高中的毕业生,因家庭原因,不得已当了我的研究助手。他是一位头脑非常聪明的青年。我每天都让他帮助测定实验数据。

我生性就有单纯的一面,每当实验测出的数据符合我原先的设想时,我就会高兴得从地上跳起来。

这时,我的这位助手总是站在一旁用冷冷的目光注视着我。

有一天,一次实验完后我又开心得跳了起来,并对他说:“喂!你也该高兴啊!”但不料,他说的一席话,犹如一盆冷水从我的头顶浇到脚底。

他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我,说:稻盛,说句失礼的话,值得男子汉兴奋得跳起来的事情,一生中也难有几回。但看你的样子,动不动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现在甚至叫我也要同你一起高兴,我是说你轻薄好呢,还是轻率好呢?总之,我的人生观与你不一样。

当时,我感到后背一阵冰凉。

确实,可以说他显得非常理性,但我接受不了他的观点。

我反驳说:要想坚持这种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应该自然地把高兴表达出来。这种喜悦和感动能给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现在研究经费不足、研究环境很差的条件下。

要把研究做下去,我们就要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庆祝,这样才能给我们增添新的勇气。所以不管你说我轻薄也好,轻率也好,今后我照样要为我的每一个小小成功而开心,并由此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可惜我这些话却不为我的助手所理解。两年后,他悄然辞职,离开了公司。

如果当初他能理解我说的并把它当做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那结果将会是怎样?

成为“自燃型”的人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

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

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像我这样的经营者整天考虑的就是,公司“应该做这个”、“应该那么干才更好”这样的问题。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心中描绘自己将来的梦想,思考我想做怎样的人、我想干怎样的事等等问题。

但是年轻人中偶尔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虚无主义,总是表情冷漠,怎么也热乎不起来。不管周围的人干得如何热火朝天,他们不仅不燃烧,还给别人泼冷水,他们是冷若冰霜的人。

遇上这样的人可不好办。

在企业里,在体育团队里,这种“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

我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不用“点火”,他们也会自动燃烧。至少,当燃烧的我接近时,他们是能同我一起燃烧的“可燃型”的人。

所谓“自燃型”的人,就是从来不会“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干”“因为有了命令才工作”的人,而是“在别人吩咐之前自发去干”的主动积极的人,他们应该都是热爱工作的人。

要想将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成为热爱工作的“自燃型”的人。

能卷起漩涡的人,方能成为领头羊。

但是,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你一定需要上司、部下以及周围人的协助才顺利展开。

那么,怎样才能卷起旋涡呢?

一个组织里总有这样的人:没有谁来要求他做,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面对这样的人,周围的人会说,“那就谁提议谁干好了。”

如果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师兄,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今天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来提高,好不好?”

如果能开口说出这样的话,那么此人就是“在旋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人。

敢于说这样的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

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就会有自己“制造旋涡”的、自主努力的冲动。

你真的在想办法,还是说说而已?

我年轻时,听过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一次演讲,那是有关“水库式经营”的一次讲话,让我印象很深。

京瓷创业之初,在经营方面我是外行,很希望学到成功经营者的经营秘诀。正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份关于松下幸之助先生演讲的通知。

被人们称为“经营之神”的这位先生,究竟用什么思想来经营企业?我很想知道。

“经济景气的时候,不要以为经济会一直这样好下去,要考虑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在财务上有余裕的时候就要注意储备,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经营企业,随时要为经济不景气时做好储备。”

这是幸之助先生讲演的主题。

大量降雨时,若雨水全流入河里,任由河水泛滥,就会引发洪灾。但若将河水引进水库,视情况而放流,则不仅能防控洪水,还可以在干旱时防止河水断流。这样,雨水就得到了有效利用。

所谓“水库式经营”就是将治水的方法应用于经营。

幸之助先生演讲结束后,开始回答听众们的问题。

后面有人举手提问:先生所讲,就是经营必须有余裕,我理解了。但是这层意思,松下先生即使不讲,我们中小企业经营者也都明白。正因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才感到苦恼。怎样才能让经营有余裕?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我们很难办。

提问中夹着那么一丝抗议的味道。

这里,幸之助先生露出相当困惑的表情,他沉默片刻,仿佛是自言自语道:不,你这样想可不行。

言罢再次沉默。大家以为答非所问,听众中一阵失笑。

但是,在那一瞬间,我却像受到电击一样,一阵震撼。

“不,你这样想可不行。”幸之助先生这一句话中包含了万种思量,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这一句话想传递的意思是:

你说你也想让自己的经营有余裕,但是怎样做才能使经营有余裕,方法千差万别。

你的企业一定有适合你企业的做法,我无法教你。但是经营绝对要有余裕,你必须自己认真去想,认真去思考,这种思考是一切的开始。

“能做到经营有余裕当然最好,但你不教我方法我怎么做到这一点”,如果你仅仅停留在这种程度的思考,那么高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经营要有余裕,你真的是么想的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你就会千方百计去寻找具体的方法,“水库”就一定能建成。这就是幸之助先生想说的话。

不去想,不认真思考,就什么都实现不了。

无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而言,这都是铁则。


“经营之神”去世,曾惨到想加入黑社会,创业时按下血印……



他将年轻时

看似痴人说梦的誓言,

变成了现实。

作者:刘心印编辑:许晔

据多家日媒消息,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去世,终年90岁。

稻盛和夫被誉为“经营之神”,似乎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他一手创办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公司;在78岁的时候,应邀出山挽救破产重建的日本航空,仅用一年时间就使其扭亏为盈,并创下日航历史上的最高利润。

商海沉浮数十年,稳定、持续的成功依靠什么?

稻盛和夫的答案是道德。

“我的才能或许有限,但我一直追求正确做人的准则。我把这一条当作人生规范铭记在心,毕生坚守不渝。”



·稻盛和夫将“敬天爱人”视为座右铭。



按下血印的创业誓词

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鹿儿岛市,年轻时一点也没有展现出会成为商业奇才的迹象。相反,他的希望屡屡落空,干什么都不顺利。

他先是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失败,接着染上了肺结核,好不容易病愈,又遭遇高考失利——他没有考上第一志愿,只上了一所地方大学。但他依旧没放弃学习,保持着优异成绩,然而恰逢经济大萧条,大学毕业即失业。

他觉得自己似乎被命运捉弄了,一度想过索性加入黑社会,甚至还真的实地考察过。

在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下,他最终进入京都一家绝缘瓷瓶工厂工作。可这家企业面临着倒闭的危机,管理层内斗不断,工资迟发是常事。朋友调侃稻盛和夫说:“在那样的公司,连媳妇都娶不着哦!”

半年后,同期进厂的大学生相继跳槽,稻盛和夫不得不孤军奋战,他的人生却因此迎来了转机。

当时,他把被褥、锅、炭炉都搬进了研究室,从早到晚埋头研究实验,结果获得了骄人的实验成果——在日本,他首次成功合成了镁橄榄石。



·稻盛和夫(资料图)。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带领8名同事一起辞职,创办自己的企业,也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京瓷。

这些同事都是20岁出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发誓,就算公司运行不顺,大家面临失业,也要支持稻盛和夫进行技术开发。稻盛和夫也发誓,如果真有那一天,他会立刻递交辞呈。

这些年轻人还一起写了份誓词:“我们团结一致,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在此以血印为证。”

稻盛和夫带头签字,割破手指按了血印。

不久,京瓷正式成立。在庆祝会上,稻盛和夫说:“虽然现在我们只能租仓库进行创业,但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原町第一,成了原町第一,我们就会瞄准西京第一;接下来是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成了日本第一,我们定要做世界第一。” 

年轻时看似痴人说梦的誓言,后来却变成现实。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创造了几十年从未亏损的奇迹。



独特的“阿米巴”模式

1964年,京瓷的员工规模扩大到了150人。尽管公司运行良好,但稻盛和夫心中逐渐有了一丝担忧。

“京瓷是依靠着满腔热情迅速成长起来的,但是会不会很快失去开拓者的热忱,沦为一家毫无斗志的公司呢?”

如何在壮大企业的同时避免大企业病,这是稻盛和夫必须解决的问题。

稻盛和夫举过一个例子,10—20人组成的大家庭,往往会产生强大的一体感。比如负责营销的人飞奔回来说:“接到了订单!”这种喜悦的情绪会传染给每个人。深夜加班,有人买了乌冬面,一句“吃面喽!”整个工厂会沸腾起来。如果带着家人般的情怀来经营公司,员工会变得很幸福。

由此,稻盛和夫思考出了一种管理模式:“只要回到创业之初的状态就行了,让大家再次成为经营者。”

他将整个公司按照工序、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小组,下放权力,让它们像小公司一样经营,并采取独立核算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小集团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更新。

稻盛和夫将这种组织称为“阿米巴”(一种单细胞生物)。员工要明确自己所属“阿米巴”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尽其职。



·稻盛和夫(资料图)。

当然,这种管理模式并非没有弊端,由于实行彻底的独立核算管理,各“阿米巴”会拼命提高自身收益,难免滋生自私自利的现象。因此,稻盛和夫在公司倡导“利他主义”,员工获得突出业绩也不提供奖金,只会得到名誉和荣耀。

这种管理模式似乎过于理想主义,但稻盛和夫用现实证明了它的实用性。如今的京瓷仅日本国内的员工就超过1.3万名,“阿米巴”的数目也超过3000个。

在实践“阿米巴”模式的同时,为了使员工同心协力,稻盛和夫经常举办联谊会,和员工一起推杯换盏,常常喝到天亮。

无论在公司总部还是工厂,稻盛和夫还特意保留了一个专门用来开联谊会的房间。在联谊会上,大家畅谈自己工作中的烦恼、岗位上的困难,稻盛和夫认为这是加强“阿米巴”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善待员工,稻盛和夫还做了不少努力。由于日本地价昂贵,他专门买了一块地用作员工墓地,所有员工去世后都可以免费葬在这里。

1973年,受石油危机影响,京瓷订单减少到原来的1/10,但稻盛和夫坚持不裁员。他说:“如果用员工时就把他们找来,当他们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将其赶到街上,这是我们该做的事吗?”

度过危机后,稻盛和夫给员工加了薪。不久,京瓷公司成为日本股价最高的企业。稻盛和夫说:“我想这是我们与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克服萧条的结果。”



78岁又出山力挽狂澜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决定实行通信自由化,允许新企业加入通信领域。然而日本企业都无法轻易进入市场,因为要与垄断通信事业的巨头NTT一决胜负,风险太大。

“既然如此,就让我来试试吧!”

尽管通信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京瓷新通信与NTT竞争可谓蚂蚁与巨象之战,但稻盛和夫站了出来。

他认为,一味袖手旁观,竞争无法展开,国民降低费用的要求就无从实现。这种情况下,明知自己是堂·吉诃德,他也决定试试身手。

加入战局前,每晚临睡时,哪怕是喝了酒,稻盛和夫都要自问自答:

“你参与通信事业,真的是为了国民利益吗?没有夹杂为公司、为个人的私心吗?你的动机真的纯粹吗?没有一丝杂念吗?”

在反复确认自己“动机至善、私心了无”后,他开始着手设立DDI公司,也就是后来的KDDI。



·稻盛和夫(资料图)。

1984年6月,DDI还有其他两家公司加入了通信竞争。舆论认为,三家企业中DDI的条件最差,因为他们缺乏通信事业的经验和技术,销售代理店的网络建设也得从零开始。

然而,DDI很快脱颖而出。

究其原因,稻盛和夫认为是他的企业一直贯彻“为国民尽力、毫无私心”的信念。

他经常激励员工说:“为了国民,我们一定要把长途话费降下去”“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把它变得更有意义”,正是这种单纯的志向和目标激励了员工,也感染了代理商和客户。

在DDI创建不久,员工就获得了按面额认购股权的机会。稻盛和夫希望股票上市后的资本收益可以回报员工的努力,但他自己一股也没有。因为他认为,哪怕持有一股,都无法证明自己毫无私心。

类似力挽狂澜的故事,在稻盛和夫78岁时又上演一回。

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陷入困境,申请破产。这一消息轰动了全世界,因为日本航空公司不仅是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也是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

日本政府不愿意看到日本航空公司就此破产,决定请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来拯救这家公司。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想到了稻盛和夫。

此时的稻盛和夫早已退居二线,在京都的寺院里静修。接到邀请后,他立即重归经营一线。



·稻盛和夫(资料图)。

在稻盛和夫的领导下,日本航空公司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建计划”,第二年就扭亏为盈。2012年9月,日本航空公司在破产两年零七个月之后,宣布重新上市。

日本航空公司为什么能获得新生?答案还是“毫无私心”。

稻盛和夫没有领取日本航空公司的一分钱工资,这种奉献精神鼓舞了员工士气。高超的经营手腕和私心了无的人格魅力,共同造就了这场凤凰涅槃的传奇。

如今,书写了这么多传奇故事的稻盛和夫,告别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