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任正非
本周,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篇文章在中文互联网引起广泛讨论。
他在文中表示,在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2023年和2024年是华为的生命喘息期,未来整个公司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
“活下来”三个字被反复引用,数据显示,在疫情和封锁反复冲击下,中国企业家信心不足,折射中国经济复苏之路的坎坷波折。
中国经济:密集刺激下却不见起色 房地产是否还能托底经济透视恒大危机:中国地产业的“大时代结束了”
任正非说了什么?
这并不是任正非第一次喊“活下去”,在经历了美国最严厉的制裁后,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大幅缩减,尤其在国际市场。由于无法使用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和应用,华为手机几乎一夜之间退出这些市场。
从华为披露的财报来看,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8%;净利润率则大幅腰斩,从9.8%下滑到5.0%,这意味着华为上半年净利润约在150.8亿元上下,同比下滑51.97%。
华为业务板块中,终端业务持续受到美国芯片禁令的限制,收入下滑25.3%至1013亿元。
任正非要求华为在多个方向上收缩,比如关闭盲目扩张或盲目投资的项目;放弃五眼联盟国家及印度市场;砍掉有投资风险的项目、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员工考核和奖金要和实际经营结果挂钩,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
不过,这些措施更多针对华为本身的经营战略调整,但任正非对经济大势的判断,使寒气传递也到其他企业。
任正非称,“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现在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在这种大形势下,任正非认为,“我们的生命喘息期就是2023年和2024年,这两年我们能不能突围,现在还不敢肯定。”
任正非希望华为“2025年会好转”,但前提有炮弹有棉衣。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房地产价格飙升,中国家庭债务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这加大了房地产低迷可能给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冲击的风险。
“寒意”
任正非的观点引起广泛讨论,一方面因为华为是中国民营企业中全球化程度强的企业之一;另一方面,当前舆论环境使中国国内鲜有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唱衰经济。
比如,今年4月,前交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发表了四份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股市会继续下跌探底,以及大规模资本外流。并称中国互联网股票暴跌并非中美股市监管的龃龉,而在于中国自身的物联网监管。
此后,洪灏先后经历了社交媒体账号被封,从交银国际离职。
然而,中国的经济表现似乎在印证洪灏的分析。上周一中国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经济全面放缓,中国并没有从上半年几乎零增长的泥潭中走出来。
原本经济学家预测中国7月工业增加值将同比增长4.3-4.5%,实际增长3.8%,不仅低于预期,而且低于6月份的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比6月份回落0.4%。而在疫情前,该数据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
下降最显著的是房地产——今年前七个月,衡量需求的关键指标住宅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1.4%;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同期下降了6.4%;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了36.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面对各地政府热情的松绑政策,消费者持币观望,使房价不涨反跌。
复苏的关键在“清零”和地产
许多分析家预计, 中国的经济不会迅速复苏,因为政府可能继续采取严格的“清零政策”,而且曾经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低迷中,全球的经济预期也在最近几个月急剧减弱。
“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仍然会有很大风险,”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分析师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最近发生的购房者拒绝偿还烂尾住宅的贷款,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远离房地产预售制度,而这将增加中国房企面临的现有融资和流动性压力。
“我们特别担心小企业主的健康状况。”徐天辰称,虽然上半年整体家庭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但来自企业经营的收入有所下降。小企业主受到防疫措施的冲击更大,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可能在突如其来的严格封锁中不得不关门停业。
“7月经济数据已经验证了下半年不会出现V型复苏。”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上周一场公开活动上表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疫情和防疫策略对经济特别是消费的影响,房地产下行的溢出效应和出口即将面临拐点等。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如果秋冬疫情反复引发各地静态管理,将对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的冲击;如果到年底房地产销售还没有企稳,对经济的影响会高达3—4个百分点。因此,“未来三四个季度中国经济可能一直保持在低增长的水平”。
邢自强提醒,更重要的是这是否导致经济出现永久性伤疤,比如消费者开始调整未来就业预期,逐步出现长期心理和收入伤疤,而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等问题的家庭占比从年初的不到10%上升到24%左右。
“即使防疫政策做出调整,提供更多消费层面的辅助,一旦政策放开,是否真的会有报复性消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邢自强还警告,要加强对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否则风险一旦传染,可能造成经济疲软,失业率升高,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风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