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陈藓,原文标题:《发明已读不回的“凶手”,我帮大家找到了》,题图来自:《科洛弗道10号》
到底谁喜欢用聊天软件里的“已读”功能啊!
在社交软件上,刚给对方发个信息,信息立刻变成了“对方已读”。但盯着聊天框等了五分钟都等不来对方的回复,换谁都要气死吧!
这功能不仅让发信的人心神不宁,也让收件人如坐针毡:收到个可能不想回的信息,你说我看还是不看?
这个“人见人烦”的已读功能,不给它颁发一个21世纪最反人类的发明奖,真的说不过去吧?
已读功能,到底多招人烦?
已读功能的官方称呼是已读回执(read receipt)。从功能上说,这玩意并不新鲜。
在交流还不算便捷的时代,不管是邮递挂号信的回执,还是电子邮箱中的投递状态通知(Delivery Status Notification),目的都是想让你放心:运送过程没出幺蛾子,你的信息确认安全送达了。
但到了时刻在线的今天,已读回执只会让你更操心。
当你看到对方阅读了消息却没有回复时,你会作何感想。“是不是我说错了话?”“TA到底哪里不满意啊!”“TA都发朋友圈了却不回我消息,就是不想和我聊天吧。”
有人还真的利用了这点,故意通过已读不回来让对方感到不适。2011年,有人将“已读炸弹”(rbomb)加进了Urban Dictionary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也充满了“怨念感”:阅读消息后不回复或者忽略,通常是刻意的。
在交友软件上,已读也让很多人“抓狂”,甚至形成了一种梗。明明上一秒对方还是“你好,认识一下”,结果当发现你已读但没回信息后,对方立刻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放下你的身段!
这也让收信人产生了已读焦虑。你说我现在刚好有空看个信息,但没时间回复,那该不该点开这个信息呢?不仅如此,当我们收到一个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的消息,或者是不熟同事的邀约,已读状态也会让我们无法“隐身”,必须硬着头皮回复。
有时候,这真能算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了。
关于已读回执的研究也不少,其中有一项就统计了108名学生对阅读回执的看法。结果发现,作为消息的发送者,35%的人看到已读不回的消息时,都会有种被忽视的感觉。其他人也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反过来,就算是作为消息的接受者,在有阅读回执的功能下,有29.7%的人甚至在回消息前都有一种负罪感。
同时因为这个功能的出现,有将近一半的人会反复点开聊天,不断检查。而81.9%的人则会想尽各种方法避免“已读”,比如只在锁定屏幕上查看消息等。调查还指出,在一段不确定的约会关系中,这种焦虑的情况更为严重,受访者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心理游戏”。
已读回执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正式的工作场合打开这个功能确实能提高协作效率。但当它“入侵”了我们的生活,企图“监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时,关闭这个功能或许成为了我们的共识。
不过在发明者看来,这个让人倍感压力的功能,反而是一个“杰作”。
黑莓,出来“挨骂”
2018年,黑莓公司把脸书告上了法庭,称其侵犯了多项功能专利。在提交的文件里,黑莓还特意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
BlackBerry Messenger(BBM)被认为是第一个支持状态更新(status updates)的消息传递平台,可以显示用户何时传递和阅读消息。这创造了一种开创性的实时存在感。当下,它也成为了即时信息应用的标准功能。
已读回执的“幕后黑手”正是黑莓公司。2005年,黑莓正式推出了BlackBerry Messenger,为人们提供了除短信之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只要大家都用黑莓手机,就可以利用黑莓的PIN系统互相聊天。
当时,已读回执成为BBM的一个亮点功能。在沟通不便的时代,人们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实时连接,快速获取对方的各种状态。黑莓在2006年申请了专利《处理即时消息系统中的通知》(Handling notifications in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s),介绍了送达与已读回执的实现方法。
如今,已读回执早已不是黑莓专属,各大厂商争相引入这个“好用”的功能。苹果在2011年的开发者大会上介绍iMessage时,还特意演示了送达、已读回执功能。刚介绍完,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虽然BBM消费者版已经停止了服务,但它留下的最富争议的技术依然保留在聊天软件里。BBM最初设计时,人们想要将其作为一个能够实时更新用户状态的聊天软件。可当下,想要逃离互联网的人们越来越多。这个功能却依然长久不衰,受到了越来越多厂商的青睐。
你的焦虑,厂商的开心
当你反复打开聊天软件,检查对方是否“已读”,也许正是软件运营者们想要的结果。当我们感到焦虑、不安或愤怒时,我们使用软件的时间就越久,贡献给软件的数据也就更多。
东伦敦大学研究数字媒体文化与交流的托尼·桑普森(Tony D.Sampson)教授认为,社交媒体设计的“已读回执”,正是通过触发与强迫行为相关的负面情绪,来让用户对这些APP上瘾。
和“已读不回”类似的是,Snapchat和QQ都曾发布过“聊天火花”的功能,当你和某位朋友累计聊天XX天后,就会获得一个火花,或者别的特殊符号。为了保持住这个“火花”,人们必须日复一日地聊天(也被叫做Snapstreak)。而当“火花”消失时,不少Snapchat青少年用户都表现出了消极情绪。
对于软件运营者来说,让人们都开始聊天,这正是他们赚钱的方式。“Whatsapp 希望 180 个国家的 10 亿人继续签到,而 Facebook 很期待你的手机(信息)‘爆炸’。”
Facebook 前用户社区增长副总裁帕里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 在一次演讲中说:“社交媒体上的我们其实是被编程的,只是你没有意识到。”
好在用户的呼声越来越强,这也迫使越来越多的厂商将选择权交还给了用户,不再强制开启这个功能。
参考文献
[1] ‘Message read. But what kind of weirdo keeps read receipts 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5/aug/17/message-read-but-what-kind-of-weirdo-keeps-read-receipts-on
[2] ‘BlackBerry Messenger dies today, but it’ll never truly be gone’, https://www.theverge.com/2019/5/31/18646429/blackberry-messenger-ending-group-chats-read-receipts-rim-apple-android-imessage
[3] ‘How ‘seen’ messages on Facebook mess with your mental health’, https://www.dazeddigital.com/science-tech/article/38010/1/how-seen-messages-on-facebook-mess-with-your-mental-health
[4] ‘Devastated Snapchatters talk about the heartbreak of losing a Snapstreak after hundreds of days’, https://mashable.com/article/breaking-snapstreak-snapchat-streak
[5] Lynden, James, and Teis Rasmussen. "Exploring the impact of'read receipts' in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Tidsskrift for Medier, Erkendelse Og Formidling 5.1 (2017).
[6] ‘Read Receipts: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al Manipulation’, https://oozestudios.com.au/read-receipts-the-psychology-of-emotional-manipulation/
[7] ‘Handling notifications in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s’, US8572182B2,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9219703B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陈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