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伊然,编辑:王芳洁,原文标题:《亚当·诺依曼&马克·安德烈森:泡沫、故事和炼金术》,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硅谷,创业独角兽得到风投资金的青睐,创始人一夜之间身价飞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然而硅谷最近的一笔投资却惹了创业圈子的众怒。
近日,美国风投资金Andreessen Horowitz(以下简称a16z)宣布将为新型住宅房地产公司Flow投资3.5亿美元,这将是公司历史上单笔金额最大的一笔投资。
消息一出,创业圈子都懵了。
要知道,美国科技股进入到2022年就在动荡下跌,诸多创业独角兽的日子不好过,多数投资人都持有观望的态度。被a16z看中,许多创业者求之不得。可是Flow却是一家任何人都没听说过的公司。
没听说过也不奇怪,因为Flow还没有正式成立。
目前,Flow的官网只有大大的Logo和“coming 2023”的预告,没有任何关于业务、产品和创始团队的介绍。即使按照PPT融资时期的标准,这都是一份极其偷懒的PPT。
简而言之,一家不存在的公司因为3.5亿美元的投资,估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当然,a16z也不完全是疯了,他们看中的是Flow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亚当·诺依曼,他就是共享办公WeWork创始人,一个把孙正义坑惨了的男人。
2019年,WeWork被爆出巨额财务黑洞,与此同时作为创始人的诺依曼却中饱私囊,豪奢淫逸,这件事将WeWork推向了破产边缘,但神奇的是,诺依曼仍能够全身而退,拿走了12亿美元的分手费,将烂摊子留给了软银。
2022年,Apple TV将诺依曼和WeWork的荒唐创业故事搬上了小荧幕,并讽刺地取名为“WeCrashed”(直译为:我们破产了)。
但就在这个故事因为电视的传播,而更加臭名昭著时,诺依曼竟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创业市场。
批评人士直指诺依曼现在还能在创投圈子里抛头露面获得融资完全是“身为白人男性”的特权,如果诺依曼是一位少数族裔或者女性创业者,他所做的荒唐事绝对不会有公司再给机会。
他甚至早该被告上法庭了,这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诺依曼的看法。
一
在当下的创投领域,a16z大名鼎鼎。
2013年,a16z领投了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 的B轮融资,后续追加7次投资。随着Coinbase上市,市值突破千亿美元,a16z成为最大的外部赢家。
目前,a16z在加密领域投资的公司和项目近90个,几乎涵盖了Web 3.0所有的热门领域,a16z也被业界冠上了“加密领域的头号投资明星”“Web 3.0 星探”的称号。
此外,作为a16z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烈森是互联网的早期掘金者,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名和财富。他帮助编写了第一个广泛使用的图形网络浏览器Mosaic,并共同创立了网景(Netscape)和其他多家公司。另外,马克·安德烈森显然还是一个具有迷幻色彩的布道者,他认为“软件是现代的炼金术”,其所著的《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是时候建设了》等文章广为流传。
而Flow是a16z和诺依曼第二次合作。
今年5月,诺伊曼带来了自己最新创业项目FLowcarbon,一款区块链碳信用交易平台。据介绍,FLowcarbon旨在将自愿碳市场引入区块链,项目开发者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将其碳信用额度Token化并进行存储和交易以节约成本。同月,a16z宣布领投Flowcarbon 的A轮融资,总额高达7000万美元。
不到三个月时间,a16z慷慨解囊超过4亿美元,足以显示对诺依曼的信任。
据a16z的描述,Flow会让大量房东将房产联合起来实行标准化运营,让房客畅想拎包入住体验。类似于个体酒店所有者与酒店连锁品牌合作,共同运营酒店。听起来,Flow的主营业务将会是长租公寓,一门在美国并不新鲜的生意。
据统计,50年来长租一直是美国民众最常见的居住方式,租房家庭占比常年来保持在美国家庭总数的35%附近。截至2017年,全美长租公寓存量约为4710万套,占全国住房总供应量的35%,整体出租率超过93%。
这么一门看上去毫无创新点的“二房东”生意居然能让在创业圈子声名狼藉的诺依曼融到一笔巨款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但是a16z似乎并不这么看待Flow。
马克·安德烈森在博文中盛赞诺依曼是一位富有远见的领导者。
安德烈森用颇为冗长的文字描述了当前的美国社会正因为通货膨胀面临“住房危机”,而购买不动产与长期租房这两种常见的居住方式都不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前者大大降低了居住者的生活自由度,后者则让居住者感受不到社区归属感。
新冠疫情使得远程办公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安德烈森认为美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还没有为这一趋势做好准备,而Flow则是答案。Flow将社区和品牌引入一个以前都不存在的行业,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第二大资产类别——商业地产。
安德烈森强调:“诺依曼会在WeWork之后再次重构人们所处的物理空间,重建社区文化,这一次的场所将比办公空间更有潜力——人们的家。”
在a16z看来,Flow将会让人们感受到安全感、社区感和真正的拥有感,带给社会变革的力量。“这种任务很艰巨,只有通过产业关系方式的巨大转变才有可能实现。”
二
尽管a16z把诺依曼吹得天上地下,但是舆论并不买账,甚至有人怀疑a16z和诺依曼的合作另有隐情,是在吸引“接盘侠”上钩。
WeWork被视作是共享经济领域最大的泡沫,或许只有ofo可以与之相比。
诺依曼出生于以色列的单亲家庭,从小和母亲换过许多住处,还曾在以色列海军服役6年。四海为家的生活造就了诺依曼出色的沟通技巧和极具煽动力的口才。
2001年,诺依曼来到纽约读书,同时追求自己的创业明星梦。诺依曼在纽约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认为打造社区文化会是良好的创业切入点,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地产市场受到重创给了诺依曼机会,WeWork随之诞生。
“WeWork核心就在于We,代表一群人,代表社区理念。”
从商业模式上,WeWork就是办公室的“二房东”。但是诺依曼良好的口才让他成功地向合作伙伴和投资者贩卖起了梦想,WeWork被描述为世界上第一个“实体社交网络”,用户被空间连接起来,而连接将创造更大价值。
仔细一想就会知道这是一个颇为荒唐的说辞:出现了互联网才有了虚拟分身和线上社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所住的社区在社交网络出现前不都是实体的吗?
许多人对WeWork的商业模式提出质疑,但是诺依曼从不正面回答“二房东”问题,而是玩起了 “空间即服务”“WeOS”的概念,并最终忽悠到了投资风格激进大胆的孙正义。
实际上,诺依曼真实目标是用量抢生意,实现大而不倒。他认为,当WeWork规模变得足够大,手中的房源足够多,所有房东都要听从于WeWork。因此,WeWork一直在拿投资人的钱不计成本抢地盘。
“击鼓传花”的游戏终有破灭的时候。
2019年初,投入巨资的软银必须推动WeWork上市了。结合全球商业地产的规模,软银给WeWork的估值高达470亿美元。然而随着WeWork支出2美元才能获得1美元营收,10年内还有数百亿美元的租金待支付的负面消息被爆出,WeWork的估值一落千丈。
就在同一时期,诺依曼的各种荒唐行为被爆出:不分场合吸食毒品,频繁在价值6000万美元的私人飞机上开酒会派对;为了兴趣收购冲浪公司,利用WeWork的资金购置私人房产,转手又把房产租给WeWork;个人注册“we”商标,让WeWork花费650万美元购买版权……诺依曼将中饱私囊演绎地淋漓尽致,在公司亏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自己倒是赚的盆满钵满。
孙正义意识到赶走诺依曼才有可能拉一把WeWork。最终,诺依曼拿到了12亿美元的“分手费”全身而退,软银到现在还在处理他留下的烂摊子。
三
当外界都觉得这位“大忽悠”应该感到庆幸,好好躲起来享受逍遥日子的时候,不甘心离开聚光灯的诺依曼又卷土重来了。
疫情后,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选择在家办公。为了节省居住成本,不少人离开了房租高昂的旧金山、西雅图等美国西海岸地区,举家搬往生活成本较低的美国南部和中部地区。
在短暂的兴奋后,许多人意识到长期缺乏线下沟通和交流对工作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硅谷大厂在今年重新强制到岗办公,而不具备回到西海岸条件的创业者或许就得寻找“办公+住宿” 二合一的新空间。
内幕人士透露,诺依曼已经在迈阿密、亚特兰大、纳什维尔等地购置了超过3000套公寓,将会以房东的身份运营Flow。从房地产网站的公开信息看,诺依曼选择的公寓建筑基本上都符合酒店的配置,有大量面积在100㎡以下的公寓,也有诸如游泳池、健身房、餐厅等公用空间,符合诺依曼要为远程办公租户打造充满社群文化乌托邦的蓝图。
听起来,Flow瞄准的仍是当年被WeWork线下社交网络理念迷住的同一批人。只不过当年的创业者还会想要办公空间和家庭空间分开,而在新冠疫情后很多人习惯了“家就是办公室”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Flow也不是什么新点子。2016年,WeWork就在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推出了长租公寓产品WeLive和儿童共享学习空间WeGrow,两个项目都没取得成功,甚至在资质审核阶段就被“毙掉”了。
某种程度上,Flow的商业模式对诺依曼甚至不是“旧酒装新瓶”,而是原封不动地把旧瓶旧酒再给端上来了。
针对诺依曼的过往历史,a16z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在博文中,a16z婉转地为其辩解称大众低估了诺依曼的实力,“我们知道创立新事业有多难,我们希望看到创始人们积累过去的经验走向成功。”
据报道,马克·安德列森将加入Flow董事会,参与公司决策。一个有意思的猜测是,搞出这瓶旧酒未必是诺依曼自己的主意。因为至少一年多以前,马克·安德列森就曾公开宣称过,对于基于远程办公的新型社区的兴趣。
在一次与老友的对谈中,他说过,未来十年,应该通过新科技、企业和产业让普通人更容易享受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但这句话是基于一个他的发现——科技发展降低了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但未能抑制住房、教育和医疗成本的上涨。
你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商业的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