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一个身材健壮的非洲男子在深圳举办新书签售会,为他的新书《走出肯尼亚》做宣传。

这时,主持人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弟弟”来介绍他。他立刻打断了主持人的话:“对不起,我的名字叫马克。”

当时,他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很疑惑,他到底是谁?他和奥巴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要从马克的出身说起。

1、灰色的童年,让他想要逃离这片故土

1965年,马克出生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他的父亲名叫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以下简称老奥巴马),在马克出生之前,他就曾有过两段婚姻。

老奥巴马的第一段婚姻,发生在他年少轻狂的时候,那时的他在家乡认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两人当时年龄尚小,冲动之下结婚领证,但这段婚姻只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

第二段婚姻就是和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亲邓纳姆。



邓纳姆是一位集美貌和学历一身的女子,因为迷恋老奥巴马的才识,义无反顾地选择跟他在一起。

虽然邓纳姆的父母极力反对两人结婚,但是此时的邓纳姆已经怀上了老奥巴马的孩子,父母只能同意。

两人在夏威夷举行了婚礼,同年六月,奥巴马就出生了。

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幸福,老奥巴马非常有野心,在奥巴马一岁的时候就只身前往哈佛大学深造,抛弃了他们母子二人。

也许有人会想,经历了前面两段婚姻,老奥巴马会更加懂得经营婚姻,然而事实截然相反,老奥巴马是一个大写的渣男。

哈佛大学毕业后,老奥巴马又认识了第三任妻子露丝,回到肯尼亚以后,他们很快结婚,生下了马克。



虽然,小时候的马克身边有父母的陪伴,但是他并不快乐,甚至觉得自己的童年非常悲惨。



父亲在事业上非常有雄心,在肯尼亚当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学家,任职过运输部的经济顾问。但这并不能满足他,他想要步入政坛,竞选肯尼亚的领导人,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事业走下坡路的老奥巴马,整日喝酒打发日子,更可恨的是,醉酒后的他还家暴妻子和儿子。

马克在自传《走出肯尼亚》中说:“父亲打在母亲身上的每一拳我都能感同身受;父亲的每一次施暴都将我试图为自己建立起来的世界击得粉碎。”

在马克的记忆中,父亲是个令人憎恶的人。仕途上的不顺心,全都发泄在了家人身上。



在家里得不到爱,在外面马克也处处被歧视。

因为马克是白人和黑人混血儿,皮肤是棕色,不同于周围孩子黑色的皮肤,他常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和嘲笑。

这让马克的内心非常受伤。

1972年,马克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婚姻生活,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的母亲带着马克来到美国生活,嫁给了另外一个美国男子狄善九。



这位继父对马克视如己出,知道马克喜欢钢琴,就给他买了一台钢琴,鼓励马克踏踏实实学好钢琴。



继父对马克的付出,让马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父爱。

马克甚至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继父的姓氏,来表达对继父的爱。

2、跟哥哥奥巴马的第一次见面

上学期间,马克非常认真,如他所愿,他进入了美国有名的布朗大学,随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顺利毕业。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平淡的生活却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有一天,母亲对马克说:“美国的哥哥来看你了。”此时,马克的心里非常复杂,虽然知道自己有个哥哥,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

哥哥的出现,让马克回忆起自己的生父,那个爱喝酒爱打人的父亲。

马克拒绝见面,让母亲撒个谎说自己不在。

此时,马克的母亲说:“他是你的哥哥,哪怕是个陌生人,你也应该去打个招呼。”

母亲的鼓励,让马克有勇气去见自己的哥哥。



同样出生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拥有着一样的肤色,连笑起来都有几分相似,甚至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可是这一次见面,哥哥奥巴马更多想要打探的是父亲的消息和家族的历史,这让马克觉得不舒服。

哥哥关心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们的父亲,那个马克最不愿想起的人。

这次见面,马克除了觉得尴尬,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所以之后的很多年,马克和哥哥没有任何联系。

3、机缘巧合来到中国,遇到了真爱

毕业后,马克在通讯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发展也不错。

不幸的是,2001年全球经济危机,美国也受到了颇大的影响,公司效益下滑,很多员工被裁员,马克就是其中之一。



身边的人都劝马克去找那个参议员哥哥,让他帮忙找一份好工作,但心高气傲的马克果断拒绝了。

偶然间,马克看到了中国在招聘支教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来到了中国。

来中国之前,马克也是各种担忧,担心自己中文不好无法交流,担心文化差异太大,难以融入,担心各种各种的事情。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来到了中国的马克,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



马克在中国支教了一年,看着淳朴的孩子,新鲜的环境,他的内心感到无比充实。

结束支教工作以后,马克做了一段时间学校的外教老师,因为与校长之间起了冲突,就辞职了。此时,他嗅到了深圳的商机,自己开起了咨询公司。



打理公司之余,他还会去福利院做义工,给福利院的孩子弹钢琴。

一开始,孩子们看到马克有点儿害怕,慢慢地都喜欢上了这位棕色皮肤的叔叔。每每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都会给马克倒好水,这让马克感到非常感动。

也许,马克童年不好的阴影被这群孩子给治愈了,他想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童年。



为了让自己更加适应中国的生活,马克开始认真学习中文,每周都会来到茶室,一边品茶一边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真爱。

在茶室工作的雪华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有一次,看到马克在结结巴巴念笔记本上的汉语时,雪华热心地上前去帮助他纠正错音。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马克对这个热情的女孩所感动,因此产生了好感。

此后,每当马克来到茶室喝茶的时候,雪华就来教他汉语。日子久了,两人就有了感情,确立了恋爱关系。



可是,当雪华的父母听说女儿找了一个黑人男朋友的时候,极力反对,怕女儿上当受骗,也担心女儿远走他国。

父母的反对拗不过女儿的坚持,马克看到雪华这么坚定的态度,非常感动,内心发誓一定一辈子留在雪华的身边。

在雪华的影响上,马克潜心学习中国的文化,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能够独立看中国的一些名著,还写得一手好的书法。



4、找到归宿,却意外“走红”

2008年,马克和刘雪华结婚了,同时也是奥巴马当上总统的年份。

本来可以过上幸福平静日子的马克夫妇,因为一篇《奥巴马的弟弟在中国》的文章让他们的生活起了涟漪。

尽管马克不想出现在公众面前,更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总统哥哥。

但是,美国的媒体把奥巴马的私生活全部扒出来,发现奥巴马竟然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很多媒体想要采访马克,马克的电话被打爆了,家里的邮箱挤满了信件。



为了躲避媒体,马克带着妻子跑到了河南,总算找到了片刻的安静。

马克始终觉得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更不想蹭哥哥的热度。

就如文章开头在马克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拒绝主持人用奥巴马的弟弟来介绍自己,尽管这样更能够吸引读书者们的兴趣,他还是坚持做自己。



马克不想活在别人的光环下,只想过好自己的人生。

他也不想因为任何人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想做自己内心热爱的事儿。就像公益事业,他一直在坚持着。

这一年,中国汶川地震,马克义无反顾地给灾区捐款,献出了自己的一份薄力。

回忆在中国的十多年里,马克帮助了很多贫困孤儿,捐助了上百万美元,同时也建立了很多的慈善项目。



马克在他的自传《走出肯尼亚》里介绍了他复杂的家庭关系,并表示,虽然自己的父亲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爱,但仍感谢他,因为童年那段悲惨的经历,才让自己有了之后精彩的人生。



在中国的20年,马克深受中国包容文化的影响,坦然接受了童年的不幸,从原先的迷茫变得自信阳光,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