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题图来自:《独家记忆》


几个月前,没有人比努力考研上岸、晒出录取通知书的准研究生们更快乐。


脑海中想象的大学生涯一片光明,总算是苦尽甘来。


很多人不会料到,有一道惊雷正在几个月后等着他们,把毫无准备的小年轻们“劈”得头晕脑胀、大失所望。


而那道天雷,名为“不分宿舍”。



几天前,西南交大研究生宿舍需要抢的新闻上了热搜。


据@大河报采访,这批新生在今年三四月份被确认录取,但一些学生直到7月收到《研究生新生入学手册》,才知道宿舍可能需要抢。


7月26日凌晨0点,五六千名2022级硕博新生涌进西南交通大学迎新网“抢宿舍”。


系统意料之中地,卡住了。


最后有上百名新生被告知没有宿舍、要自己解决住宿问题。



第一次听说大学宿舍要靠抢的网友们嘲讽说,怎么不把学费挂上去抢一抢。


抢到了免费,没抢到才需要交钱。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冤种研究生们震惊地反问:


“什么?你们今年才开始抢宿舍吗?”


“什么?难道研究生不是天然没宿舍吗?”


1. 研究生宿舍,竟然是稀缺资源?


先说结论:


无法完全承担研究生住宿需求的大学,为数不少。


西南交通大学硕博新生们的遭遇并非个例,甚至纵观高校界,五六千新生、最后上百人没房住还算是好的。


有的大学干脆选择了“断臂求生”,无法住校的学生比例更大。


据不完全统计,不能为所有全日制学生提供住宿的高校包括但不限于: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不难看出,大多是坐落在一线城市、校园占地面积紧张的学校。


这些学校里有明确划分住宿人群的。


比如复旦大学从2019年开始,除部分专项计划外,就已经不安排专硕学生在校内住宿。


学生原则上要自己找房,但学校与院系也会努力帮忙。


清华大学的规定是定向就业类别(不转档案)硕士生不安排宿舍;


北大直接把“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申请不住宿”写进了规定中,并且不为专硕、非全日制等情况的研究生安排住宿



也有高校是通过缩短住宿时间,来缓解沉重的住宿压力。


像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从21级开始,专硕研二校外实习期间不提供住宿。


而华中科技大学,则是从21级开始只为专硕提供一年住宿。


宿舍资源日益紧张的原因摆在所有人眼前——僧多粥少。


2022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了110万。


其中硕士超过100万,博士超过10万。


相比于2013年招生计划为54.09万,人数在十年时间内翻了一倍。


之前曾有一位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研究生在人民网上留言求助,称学校仅为他们提供一年住宿。


而中国医科大学给予的回复便是:


“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加,招生规模较上年增加近500人,目前学校研究生宿舍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尽可能地塞下所有学生,扩招的高校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却仍可能回天乏力,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今年刚毕业于某top8高校的同事透露,因为研究生扩招,学校已经开始动员家属区里的教职工们搬离。


同时也关闭了个别超市与商业区,都用来改为研究生宿舍。


导致住在附近的学生们购物不便,早上连个包子都买不到。


而新闻中西南交通大学所采用的“抢宿舍”,算是高校间常见的缓解压力招数。


中南大学的宿舍同样需要抢,他们的宿舍被分为了三个档次:


600元/年,包括4人间、6人间,无卫生间;


1000元/年,包括4人间、6人间,带卫生间;


1200元/年,4人间带卫生间。


想也知道1200元档位的房间数量最少,也最火爆。


至于600元宿舍的条件,网友们曝光的照片如下。



有华科大的新生发帖吐槽,说自己手头上用三台设备抢宿舍,还在网上花了300块找人帮抢。


结果最后还是出了纰漏,等他登进系统,里头只剩下了一张没人要的床。



在无法住校的研究生们眼前,扑面而来的便是经济压力。


毕竟大学里头常见的宿舍价格是1200元/年,而在清北这些一线城市学校周边,租房价格可以动辄三四千元/月。


每天坐一小时地铁上课与每个月掏3000块,这两个噩梦总得选一个。



且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的是,越所处大城市、繁华市区,学校的宿舍资源越紧张,同时,周边的租房价格越贵。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比例高,尚有工资傍身。


基本只能实习或兼职的全日制研究生们,只能咬牙省钱。


2. 考最难的研,住最烂的宿舍


研究生宿舍资源紧张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闻、秘闻。


它依旧指向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高校的宿舍资源并不宽裕。


西南交通大学的“抢宿舍”会被曝上热搜,一大原因是新生们措手不及。


大众普遍印象里,硕博宿舍的条件往往会比本科阶段要好,人更少、更宽敞。


比如两人小套间、独立卫浴、明亮烟台。


但在现实中,不少学生都遭遇了宿舍条件“倒挂”:


研究生住的房,比本科阶段差多了。



在网上搜索“研究生宿舍”,你会发现一场幻想破灭、勇于斗争(主要是与昆虫或老鼠)的血泪史。


有人开学第一天就动了退学心思,只因走进宿舍后看到了品种多样、大小不一的虫子。


仔细一看,窗边还挂着一只晒干了的大蜘蛛尸体。


也有人坚强地面对着没阳台、没独卫、没空调、没风扇、8人间的辛酸事实。


但随即,被厕所竟然需要手动打水冲水而破防。



一位正在大西北某高校读研的朋友告诉我们,她的宿舍是上下铺的4人间,装修年代感久远,床板与门都有松动。


她还是在学校的新校区,据师兄师姐们反映,主校区的空间更小。


本科生宿舍的硬件条件虽然差不多,但装修要比研究生更好。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本科阶段遇上过不错宿舍的人,总是更容易对条件逊色的研究生宿舍失望。


via @小芽萌发<br>
via @小芽萌发


互联网上“最美研究生宿舍”的评比已无人关心,没人想看值得炫耀的环境。


更多人忙于拍下自己的寒碜宿舍,竞争最差候选人。



所有历经艰辛、考入研究生的人,走进这些宿舍时的心理变化都是一致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为,为什么会这样??!!


在这儿,你能看到岁月无声流逝的痕迹。


它流逝在床板上,褐色木板背后打满了补丁,刘禹锡看了都想连夜删除陋室铭。


via @只只爱月亮
via @只只爱月亮


它流逝在宿舍门锁上,金属与门板一同腐朽,封锁起里头闻者落泪、见者伤心的景象。


via@小小的大嫣嫣<br>
via@小小的大嫣嫣


本科时想象研究生能住进好宿舍、过上好日子,就如同一年级小孩看着“强大威风”的五年级学生。


以为届时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只有真到了那一刻才明白,万物都是围城。


没考上研究生之前,心仪院校怎么看怎么好。


考上研究生之后面对蟑螂匆匆路过的宿舍,只想吐槽这破日子谁爱过谁过吧。



很多学校甚至来不及掩饰接纳新生的慌乱。


你只需看一眼走廊里的破砖头、浴室里斑斓的天花板、还没完全修好的水管,便能想象出母校的愧疚脸庞:


“同学你好,先进来吧,你的宿舍正在修。”



还有一些宿舍凭借着10人、12人、乃至25人的人数,彰显了自己非同凡响的过去。


显然,能容纳这么多人一起睡觉的空间当初就不是为宿舍而建的。


它可能曾经是教室、办公室、小卖部,最后迫于必须面对的入住压力,而改造为了宿舍。



又或者更惨,有些学校受限于空间不足,直接通过把4人间改为6人间等方式来吸纳新生。


谁也说不好,是遇上一间与蜘蛛亲密接触的破宿舍,又或是遇上12人拥挤上下床宿舍的研究生们更倒霉。


还是学校干脆就不提供住宿更倒霉。


3. 大学的新宿舍,怎么就建不起来?


在西南交通大学“抢宿舍”新闻登上热搜后,目前的最新进展是学校发布声明。


表示将暂时使用学校学术交流中心和租用附近商家公寓楼,来解决住宿问题。


可依旧让人们担心的是,这一次只是上百人的住宿缺口。


倘若扩招趋势继续、申请宿舍的研究生数量继续增加,国内的高校该如何填补空缺呢?



其实不久前,湖南大学也被曝出硕士宿舍床位不足、暂停申请。


新生们收到的通知写到:“正进一步挖掘住宿资源”。


惹得网友们嘲笑怎么个挖法呢?现挖吗?



不过说到底,宿舍资源有限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的确是“现挖”。


挖地基,盖房子。


武汉大学在2020年兴建了4栋宿舍楼来力保2021年9月的新生入学,包括文理学部湖滨学生宿舍14、15舍,与信息学部学生宿舍17、18舍。


但这种豪大气粗的做法,普通学校不敢轻易效仿,也模仿不来。


毕竟没有几所学校能像武大那般,既依山傍湖又家大业大,土地与资金都宽裕。


武汉大学官微于2020年8月发布的宿舍楼施工现场<br>
武汉大学官微于2020年8月发布的宿舍楼施工现场


对更多高校来说,新建宿舍楼可是大难题。


地从哪找?钱从哪来?


我曾在《中国高校的宿舍为什么都这么破》中介绍过,高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扩建需要地方部门的层层审批。


要建几千人的宿舍楼,光是供电量与供水量就得提前计算规划、同相关部门报备或商量。


与此同时,高校建楼时的捉襟见肘,也能在它们提交的审批报告中窥见一二。


不少各地行政部门的审批公示中,大学宿舍楼的资金来源只有冷冰冰的六个字:


学校自筹解决。



去年4月,一份对兰州交通大学新建宿舍楼的报告批复(甘发改社会〔2021〕161号)显示。


新建的宿舍楼不仅花掉了学校的现有结余资金7100万元,还将沿用未来3年的可安排收入1.2亿。



当然也有部分学校的资金来源于公益资助或财政补贴。


譬如宁夏体育职业学院2020年申请建设的一所学生宿舍楼,资金来源于自治区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


不够哪怕不缺钱,许多主校区位于繁华市区的高校也没处找地、新建楼房。


而郊区建起来的新校区师生们愿不愿意搬,又是另一个待解决难题了。



不少网友会疑惑,给高校捐款的大富豪们那么多,拿点资金出来建楼不行吗?


但要知道,一栋大型学生宿舍楼的造价动辄上千万。


哪怕是大富豪,这等金额也不是想掏就能掏的。


像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时,校友毛振华为武大捐款5000万建楼。


但在大楼交付使用的揭幕仪式上,毛振华坦言,那笔捐赠是当时他们家族史上最大的一笔开支。


为了完成这一承诺,他们家做了很多努力,甚至改变了原来的商业和生活规划。


想捐楼,大富豪也得精打细算地凑资金。


偶有一些富豪或企业大手一挥,以亿为单位地捐赠。


那通常也是“分期付款”进行长期合作,每年支付固定数目、用于特定的合作项目。


到最后,中国高校里校友们最常见的捐赠物,还得是石头。


又体面又不至于贵上天,风吹不动、雨淋不化,十分稳固。


制定招生人数时掂量清楚自己的承载量,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应当是基本责任。


或许考研热带来的需求暴增,让高校们体验了一次措手不及,做不到尽善尽美。


但高校也依旧有责任,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能力范围内的补贴或扶持。


可以想见的是,这一矛盾在未来很可能继续发生。


是扩招让更多人上岸,还是控制人数、让上岸者舒服点。


成了目前无解的难题。


不管这难题如何解,苦果到最后都是学生们埋头往肚子里吞。


总归是年轻人最容易成为冤大头。


人一多,宿舍就破;人一少,考试就难。


如果一定要在这两种情况里选一个,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人多。


哪怕每天早上宿舍醒来,要与天花板上的蜘蛛说hi hi,出门前要与自己的24位舍友说拜拜。


那也先让还没上岸的自己,先拥有一张船票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