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M金融 (ID:gh_5dab6f96ff8b),作者:吕文琦,原文标题:《【深度】走向秃头的青年高呼“来份脱发险!”,万物皆可保是创新还是喧嚣?》,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张珂今年29岁,在一家国有银行分行工作,事业处在上升期的他在恋爱中却并不顺利。从某天开始他发现头后秃了一块,喷了米诺地尔也无法阻止斑秃扩大,无奈开始戴假发,试图假装无事发生。而这也导致当时发展不错的一个相亲对象在知晓情况后委婉拒绝和他继续交往。
脱单与脱发,到底哪一个先发生?这可能是当代“秃头”青年内心常有的疑问。数据显示,国内已有近3亿人受到脱发问题的困扰,这也孕育出百亿规模的植发市场。脱发逐渐走高的概率叠加植发高昂的价格,让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高喊,“有没有脱发险,给我来一份!”
但当市面上第一款脱发险刚踩着热度诞生,却又在上线一周后悄然下架。监管近期发出的一则风险通报或许道出个中缘由。8月初,银保监会财险部要求各险企及时排查不符合保险原理、失去保险或然性的异化保险。
在脱发险之前,亦有“恋爱险”“赏月险”“失眠险”等险种让段子变为现实,又在短期内被叫停。
“万物皆可保”,究竟是创新还是喧嚣?
一、“防脱保”真的能保驾年轻人的发际线吗?
今年3月,众安保险率先推出“防脱保”。该款产品主要分为两个版本,基础版定价为1888元,含价值2000元养发产品保障,12000元植发服务;升级版3880元,含价值4000元养发产品保障,20000元植发服务。
“防脱保”面向18至55周岁,有脱发焦虑人群或轻中度(1~5级)脱发人群投保。且保险不设等待期,投保后产品的专属管家会联系投保人进行脱发问题评估,随后便可开始享受保险提供的防脱发服务。
整套防脱发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流程:生发-植发-养发,两档保费的保险在这套流程中会提供不同的生发、养发产品,享受不同毛囊数量的植发服务,期间还需每天进行线上打卡,并定期接受医生的评估。为这款保险提供防脱发服务的机构是碧莲盛植发,且是该保险产品唯一指定的植发机构。该机构的品牌官网显示,他们在全国32座城市设有分院,主打植发服务。
但这份保险是否能让有脱发困扰的人植发无忧?其实未必。
据了解,“防脱保”最多能保1000个毛囊单位。但是根据脱发分级图,植发动辄需要千余个毛囊单位。有植发客户表示,如果头顶已经有了“地中海”,则植发大概在3500个毛囊单位,也就意味着“防脱保”客户如果植发,需要自己额外负担2500个毛囊单位,每个毛囊单位根据技术不同,价格在10至60元不等。
另外,植发还需要负担开机费、材料费、创面治疗费等其他开支。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笑言,“我们现在都要小心,因为植根头发很贵很贵,每个人头顶上都是一栋别墅,所以保护好头发很重要。”根据“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的招股书,2021年上半年其客单价为2.68万元,今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大麦植发2021年的平均交易额为2.47万元,其中,交易额超过5万元的重要客户患者比例达到了8%。
张珂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也在不少医院咨询过植发相关事宜,但医生告诉他,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植发,如果在狂脱期植发也会在短时间内掉光。植发成功与否也和毛囊的健康状况以及自身体质相关。
同时,植发并非一劳永逸,因为原理是将人体后脑部位的毛囊作为发源,把毛囊单位移植到需要移植的部位,且毛囊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植发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植发并不从根本上解决脱发,还存在毛囊移植后的存活率问题,因此不少植发消费者都有高价植发后继续脱发,却无发可植的心酸故事。
这并不是脱发第一次以“保险”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2019年,一款在网易考拉上售卖的某护发系列产品,号称“买护发精油送‘脱发险’脱发必赔”,最高补偿1万元。
具体来看,只要购买网易考拉全球工厂店某护发系列产品,均可获赠“脱发险”,号称最高补偿1万元。用户首先要拍摄使用该款洗护发商品前的发际线视频,并在微博上发布。规则里对视频长短、测量距离、发际线位置等作出了明确的拍摄要求,并表示,一年中需严格按照商品使用方式正确使用。
而最高补偿的1万元,是针对发际线上移高度最大的5名用户的专属补偿,其他用户发际线上移的客户,能获得的仅是数额不同的代金券。
二、毛利70%的生意不赚钱
有需求就有市场,植发的高价与风险在日益增长的“秃头”少男少女面前不值一提。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我国脱发患者人数由2016年的1.95亿人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2.67亿人,预计2026年将达到3.43亿人。同时,国内脱发人群的低龄化趋势明显,60%的人在25岁就出现了脱发迹象,30岁前脱发人口比例达84%。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毛发医疗服务市场为184亿元,其中植发医疗市场规模为134亿元,预计2030年二者数据将分别达到1381亿元、756亿元,年复增长率分别为22.3%、18.9%。
大麦植发2019年至2021年的公司营收分别为7.47亿元、7.64亿元和10.21亿元。雍禾植发2019年至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2.24亿元、16.38亿元、21.69亿元,毛利率在70%以上。
但在烈火烹油的市场背后,净利率低是每个植发企业难言的痛。雍禾植发的净利率在5%~10%之间,大麦植发刚刚扭亏为盈。
某风投基金投资经理告诉界面新闻,植发这个赛道,或者说所有高客单价赛道都存在的问题是,营销费用和获客成本并不会随着规模的壮大而显著减少,“高客单价意味着本身适合的客户没有那么多,植发成功,客户不会再回来做第二次,植发不成功,那更不会回来,所以这样一次性的生意销售成本难以降低。”
雍禾植发的数据显示,2018~2021上半年销售费用为4.6亿元、6.5亿元、7.8亿元、5.8亿元,植发患者为3.5万人、4.3万人、5.1万人、3万人,由此可得获客成本为1.3万元、1.5万元、1.5万元、2万元。
植发服务的渗透率在中国实际并不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0 年国内植发渗透率仅 0.2%,不足 1%,医疗养固市场仅 1%,远低于日本、韩国等海外地区医美行业的渗透率,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前述分析师指出,“防脱保”一方面是保险公司为了保费玩概念,同样也是植发机构为了降低获客成本的尝试。
“防脱保”中养发和植发的保险责任正好对应植发机构两项核心业务:植发医疗服务市场及医疗养固服务。雍禾医疗预测,中国头发养固服务市场规模在2020~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达29.8%,2025~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则能够达到27.6%。
三、异化的保险被“叫停”
踩在当下热点的“防脱保”并没能迎来理想结局,上架仅一周后,“防脱保”便悄然下架。界面新闻询问合作方碧莲盛植发线上和线下的销售人员,对方均表示,并不了解这个保险活动。
“防脱保”这款产品从保险原理上与其他的健康险、车险等产品均不相同。保险合同作为典型的射幸合同,合同的法律效果在缔约时无法确定,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范围等,均依赖于某种不确定事件,射幸因此成为保险合同的前提基础。
但“防脱保”在投保之初便是针对已经受脱发困扰的人群,没有等候期、不涉及既往症申报,是纯粹的逆向选择,属于HMO(健康维护组织)模式的保险产品,是管理型医疗保险的一种,以美国联合健康集团的健康险和健康管理业务为代表。HMO模式可以平衡商业保险公司控费诉求、医疗机构盈利诉求以及患者优质低价服务诉求。
但HMO在中国的落地仍存在水土不服问题。近期,监管部门便叫停了一种承保确诊疾病药品费用的短期健康险。
银保监会通报指出,部分保险公司与拥有互联网医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关联公司的相关业务集群开展合作过程中,用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后期药品治疗费用。
并且,在实际业务承保中,公司通过将等待期设置为0天、将保险责任终止条件设置为给付一次等方式迎合业务模式需求,保费收入与药品价格相近,从收取保费到支付赔款间隔时间较短,且公司未参与掌握核心风险管理环节,业务持续亏损。
在上述业务中,保险公司通过与有关机构合作,使用短期健康险产品实际承担已确诊客户发生频次确定、损失程度确定的医疗费用支出,异化了保险业务,使保险或然事件成为必然事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风险:
一是保险公司承保的是确定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不符合大数法则、射幸原则等基本保险原理,且无法通过重大风险测试。
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控缺失,前端承保和后端理赔等核心环节均由相关机构掌握,保险公司不掌握自主定价权,也未实质参与风险管理,无法体现保险经营管理风险的基本功能作用。
在类似的保险产品尝试中,保险从对可承保的风险事件的管理手段变成了其他医疗业务的通道,且因无法掌握风险而出现了承保亏损,背离了“保险姓保”的初衷。
除了“防脱保”“药品保”等承担确定风险的保险产品,近年还有一大批“可保万物”的新型保险在引发市场喧嚣后被立即叫停。
2013年,安联财险与阿里集团合作推出了一款“中秋赏月险”,该产品为被保险人提供针对中秋节不能赏月的心情损失补偿,保额50~188元。此外,凡是购买该份“中秋赏月险”的被保险人,无论在中秋节当天是否能看到月亮,都能在当天获得一份1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障。
从保险角度来看,“中秋赏月险”的人身意外保障功能被“看月亮”掩盖,与保险原则有所冲突,更像是一种博彩行为。
除此之外,股票跌停险、彩票不中险、扶老人险、失眠险、雾霾险、世界杯遗憾险、爱情险、防小三险等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引起社会热议。
早在2014年6月,银保监会就《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销售有关问题》发过紧急通知,要求产品的开发要符合保险的原理,严禁开发带有赌博或博彩性质的产品。
上述提及的由某洗护品牌推出的“脱发险”也在第一时间被叫停,这款产品甚至不算保险产品,而是没有保险公司承保的“伪保险”。根据《保险法》第六条规定:“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
此前,原保监会多次发出风险提示,“贴条险”“跌停险”“鹿晗恋爱险”等看似叫保险,但背后没有保险公司支撑,纯属营销手段的活动都曾被点名。
千奇百怪的保险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面对越来越贵流量的焦虑。某互联网保险产品运营经理向界面新闻坦言:“现在行业的获客成本在走高,我们每天都在想办法拉新。之前隔离险其实效果很好,但风险太大下架了。现在为了完成KPI,领导都开始思考卖理财产品的同时打包一个理财亏损险了。”
但也并非所有的保险创新都会因异化保险而短命夭折。在过去的实践中,也令退货险、准时宝、手机碎屏险、宠物险等新险种站稳脚跟,另外还有一批保障新市民,服务新业态的险种在今年涌现。
撇开利用保险炒作的喧闹,如何利用科技和大数据积累,让不可保的风险变为可保风险;如何在“回归保障本源”的号召下让保险惠及更多的人,充分发挥保险“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是行业持续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JM金融 (ID:gh_5dab6f96ff8b),作者:吕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