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北京大,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前两天有一个关于交通工具的话题上了热搜:怎么看待开车不如骑两轮。
有人说以摩托为代表的两轮车,便宜不堵车好停车,更自由。
朋友老张在北京摇了八年号,也没摇上一块汽车牌儿,于是他痛下决心去学了摩托、加入京B骑士团。
你可能不知道,这两年北京的京B号牌摩托车数量疯狂增长,仅2020一年,就增加了10.7万辆,2022年上半年,北京报考摩托车人数120028人,占驾考总量的45%。
路上的摩托车多了,主要是因为骑摩托上班的人多了。
当四轮车堵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能在缝隙里自由穿梭的摩托车就成了通勤之王。
现在,再看到于城市主干道上飞驰而过的摩托,头盔下面的大概率不是什么越野狠人,而是一位赶着打卡的大厂社畜。
因为大摩托,通勤成了不少大厂人每天期待的仪式感:到了公司就得进入工作,但在那之前,你还是可以做20分钟的“京B骑士”。
京B是北京最后的温柔
说到京B,就不得不提到京A。
早在1985年(又有一说法是1996年),北京市就已停止发放京A摩托车牌照,现存的京A牌都是四九城的遗产,仅能在二手市场上交易获得,一张的价格超过30万元。
所幸,北京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允许摩托通行的大城市,对于京B牌照的申请几乎没有限制。只是,京A可以进入四环,而京B不行。
但对于生活半径大多在五环以外的大厂人来说,拥有一辆京B大摩托,既满足了生活上的刚需,又安放了平时不好声张的那部分狂野的自我。
至于不让进四环,就像在他们本不会涉足的地方拉上警戒线,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消化那么一点无足轻重的心理落差。
A与B就这样构成了这座城的一体两面:如果说遥不可及的京A牌照是北京对外来者的冷酷,那么,可以驰骋四环外的京B牌照,却显露出这座城市不动声色的通融。
一个典型的“大厂京B骑士”是这样的:ta大约30岁上下,厂龄5年有余,有存款,但买不起房,于是,买辆大摩托就成了既畅快又明智的选择。
从此,工作和玩乐都能被覆盖在一辆摩托的射程里:
平日的清晨,他们从立水桥、望京、回龙观和天通苑出发,在每一个路口互相致意。节假日,他们又向更远处开去,并再次相会于怀柔区的半山腰,或是石景山的断头桥。
有了大摩托,他们就在北京就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连“遗书”都要交代工作
随着通勤骑士数量的激增,那些爱炸街、爱压弯的狠人骑手,早变成了古老的都市传说。
每次出行之前,“规划一下行程、做一下路书、对齐一下出行信息”,变成了新的骑士守则。
当然,大厂骑士的谦逊作风中,多少有点妥协的成分。大厂人重阳就是这样改变了自己的摩托车取向。
“像哈雷,骑公司停旁边,一打火,咚咚咚那个(声音),我心理压力比较大。大厂人相对内敛一点,不会骑这么张扬的车,我们追求效率。”
码龄十年,骑龄六年的老戴,深知“肉包铁”跑长途的危险,每一次摩旅前,他都会在工作群留下一些嘱托。
比如下面这段:
老戴告诉我们,大厂人的生活没那么单调。
“其实我们业余的爱好很多,并不是外面人看到的那样,很痛苦的螺丝钉,每天上班早下班晚,默默地打着工。”
一辆大摩托,就是他们对生活还怀有过剩热情最好的证明。
把勇气攒成一辆大摩托
码龄9年,骑龄5年的杰西,刚开始来北京的时候,“一脸懵懂,公交车都不敢坐,怕丢”,随着生活变得宽裕,杰西的勇气也越攒越多,最后,攒成了一辆大摩托。
拥有第一辆摩托后,杰西就把它骑回家了,“从北京到甘肃天水,单程1500公里”,现在,杰西的大头消费,已经从买摩托,过渡到了买房。
同为北漂的小徐,也经历了相似的心理历程。
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庞大到无从探索,几年之后,有了一辆摩托,北京也随之变小了。
这种因一辆大摩托而产生的心境变化,构成了大厂京B们更深层的共通之处。
对于其他骑士来说,一辆大摩托或许是精神图腾,或许是代步工具。
但对于大厂京B来说,买下一辆大摩托,代表着他们打算与北京旷日持久地相处下去。这份相处中,既有对北京的征服,也有对北京的让步。
一个大厂京B骑士的身份骄傲,有可能与摩托文化本身无关,更多的,是对在北京打拼几年后现状的自足。因此,精神优越感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在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严寒里,两个轮子底下滚过的,还是一段苦旅。
一位资深大厂京B骑士如此概括这几年,他在摩托上所感悟到的道理:
“北京不会特别关心你,也不会特别针对你,这恰恰是它最包容的地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 (ID:LIFELAB2020),作者:北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