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以也(ID:gh_c962cdaf8e4b),首发于2019年4月,作者:薛键,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在荷兰开银行》是我建议同事写的一本书的书名,不过这本书是买不到的,因为它从来没有被写出来过。


国内的竞争之火烧到了海外,总部最大的优势是海外机构数比其他银行都要多,为了不让其他行追上,所以继续扩大地盘。其时,相对稳定了多年的海外架构被不断扩充,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米兰、卢森堡、匈牙利、莫斯科等分行组成的欧洲分支机构网络已经不够用,总部决定要去荷兰开一家分行。


四大行的其他三家也在不断开出分行,曾经一度遥遥领先的海外机构数量不再是其他银行的不可企及;国有四大行在国内拼业绩,在海外首先拼的是机构数,宇宙行在海外并购了标准银行以及东亚银行的北美部分,跃跃欲试,准备随时宣称海外机构数第一。


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也就是直接出钱买一家银行,好处是这样一笔交易就可以一下子增加十几甚至几十家分行;缺点也有,如果出钱买一家银行,其实得到的实物只是一幢大楼、一堆电脑,或许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群员工,但人心善变,如果整合不利,人心不合,那买银行就得不到太多。


另一种银行开设机构的方法是“有机发展”(Organic Development),也就是自己派人到新的一个国家去开设分行,移植总行的系统、制度和产品,除了从总部派部分人外,也从当地招聘员工,以此开出一家分支机构,这样的办法,如同树枝上长出新的枝叶,营养都来自主干,类似自然界的“有机”生长。


在新的一个国家开设一家银行是不大不小一件事,在荷兰开设银行,陆续了解了全部过程。最早总部派副行长为首的代表团来考察过之后,开行的任务就留在了海外分行。由于在卢森堡已设的机构有两个,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是卢森堡分行,另一个是卢森堡有限公司,这种双机构设置在开立荷兰分行的设立上起了重大作用,Z行荷兰分行是中资银行欧洲有限公司在欧洲跨境开设分行的第一例。


中资银行在欧洲其他国家开分行,一个捷径就是先在卢森堡设立有限公司,这个有限公司虽然股东是中资,但是一个欧洲的法人银行,也就是一个“欧洲”的银行,再用这个欧洲的银行去欧洲其他国家开立分行,在手续上有很大便利性。由卢森堡的金融监管当局CSSF递交一封监管信函到荷兰,荷兰监管当局同意后,跨境监管就算得到认可了,就可以去荷兰开设分行,这就是金融业里所谓的European Passport (欧洲护照)


以往在其他国家开设分行,地址几乎不需考虑,总归选在一国的首都,这次却有点犯难,因为荷兰的首都是海牙,但经济活动几乎集中于阿姆斯特丹,而进出口最大的城市是鹿特丹,这座城市同时又是荷兰最大的港口,在全球也算最大的港口之一。海牙第一个排除,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间却颇费心思,最后想着欧洲和中国的经贸活动和港口紧密相关,而且当时在鹿特丹的中资企业远多于在阿姆斯特丹的,于是中国银行界的第一家分行就定在了鹿特丹。(这个安排,却为宇宙行在阿姆斯特丹开立第一家中资银行留下了空间。)


两位资深同事被选上前往荷兰开设鹿特丹分行。我也经常过去帮忙。从卢森堡开车到鹿特丹大概要四个小时,那时常常早上出发,到鹿特丹办完事情,有时当晚就回来。因为中间要经过布鲁塞尔,所以常常早饭在卢森堡,中饭在比利时,晚饭在鹿特丹。一日三国往返,成了日常工作。我很喜欢去鹿特丹,因为鹿特丹有很好的中餐馆,此外还有开在运河里船上的中国超市,如果出差不是很忙,就可以顺带去船上买一把新鲜的韭菜回家。


此处说的“开银行”指的是设立一家银行的分支机构,而不是已经开立银行的日常运营,所以“开银行”时期所需的人员能力与普通时期有很大差异,在异国从头开设一家分行,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能做“包工头”的机构领导。


荷兰人很有艺术天份,一个文森特·梵高就能抵欧洲一打其他著名画家;他们的建筑想象力也无与伦比,比如为我们设计了“扭曲、空洞”的北京央视大楼。在鹿特丹,他们也造了古怪的立方体小屋群,成了著名景点,有同事差点租房子住在其中,可一想到住在里面每天可能会头昏脑胀,于是作罢。我怀疑荷兰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奇怪怪的念头,可能是他们在大航海时代,在长途的海上密闭船舱中待的久了,终于有了这种种天赋异禀的创意,并流传至今。


然而在荷兰装修一个银行机构却没有那么多的艺术讲究。一个物理网点的诞生,选好地址以后,开银行伊始最大的工作量开始了,那就是装修。自家装修过房子的人都知道,装修是件苦活累活,况且是装修一家有一定面积的银行机构,况且是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 


在装修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有两个,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是时间。


总行给的预算肯定是有限,但装修时的精益求精可以是无止境的;而很多时候设定预算的总部人员的生活感知毕竟是在国内,欧洲物料成本不低,且人力成本极高,蓝领工人的工钱不一定比白领便宜,所以总部给的预算往往到最后会打不住,即使一开头放了一些余量,到最后难免还是捉襟见肘。然后装修便成为一个自我修正,自我放弃的过程,比如行长室里高大上的长绒地毯,最终换成了与外面厅里无异的普通地毯,进门的艺术吊灯也只能换成最简单的那种,其他种种,草草收场了事。


开设分行的时间一早便已定下来,海外开立一家新的分行毕竟是一件大事,所以开行前报告总行的时间已经过了总部管理层的会议定夺。自己设置的dead line最后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装修开始了往往才发现当地工人的工作时间有限,太早不开工,太晚也不开工,周末也不开工,怕影响邻居的工作生活,工人自己也没有连轴转的习惯,哪怕最后日期临近,工人的装修还是不紧不慢。等到总行海外部已经倒排开业的时间表了,新机构的负责人还在烟尘斗乱的工地上急得团团转。 


语言一定也是个问题。驻外的机构领导以及核心团队同事虽然英语应该没有问题,荷兰人的英语也是欧洲大陆上最好的,但是,英语用来和鹿特丹招商局的政府人员打交道毫无障碍,和工地上的小工头打交道也许也行,要想和干活的小工沟通顺畅,荷兰语才更管用。听起来像是嘴巴里含了一个核桃在说德语的荷兰语,要想迅速学会也没有那么容易,越小的语种,应该越难掌握。


装修只是显性的,开银行的隐性工作更为重要,在国内银行,或者在已经开业好多年的银行,几乎无人在意那些架床叠屋,无人问津的规章制度。要开设一家新的银行海外分行,这些规章制度如此重要,必须要从无到有,“炮制”出一家银行的整个规章制度,以及其他随附的产品手册,还要有服务价目表,还有客户开户、做业务的全套法律合同文件、签约书等等,不一而足。负责开行往往只寥寥两三个同事,只要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事情的工作量,就使人夜不能寐。


书面语言也有问题,这些材料起码要写成英文版的,荷兰文版的只能等以后再说,其实恨不得他们能接受中文版的。荷兰的监管法规政策,当然在监管网站上也都有,但是,官方语言是荷兰语的,监管文件当然也就是荷兰语,所以如果只懂英文,在荷兰其实还是文盲。作为文盲来管理和运作一家海外银行,在一个几乎完全不懂的语言环境下,即使有翻译,扪心自问,到底不踏实的。如果说“不懂可以学啊”,对不起,在外派期间,又学会一种小语种的同事,好像几乎没有。


不过想开点也一样,金钱问题和时间问题,任何人无论何时都要面对,这本是人生里的两大问题,并不是在海外开银行特有的。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以也(ID:gh_c962cdaf8e4b),作者: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