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12日宣布对猴痘病毒分支重新命名,新名称将由罗马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组成。


世卫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由该组织召集的一个全球专家小组已就猴痘病毒分支的新名称达成一致。新名称将使用罗马数字表示病毒分支,用小写字母表示亚分支。例如,专家们现在将此前刚果盆地分支称为分支I,将此前西非分支称为分支II。分支II又包括两个亚分支,即IIa和IIb,其中IIb是2022年猴痘疫情中主要传播的一组病毒变种。



世卫组织表示,还将继续开展猴痘疾病和病毒的命名工作,同时各分支的新名称立即生效。目前在命名新识别的病毒及其分支、相关疾病时的惯例是,应避免因这些名称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区域、专业或民族群体等造成伤害,并尽量减少此类命名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时被命名,当时还没有采用目前命名疾病和病毒的惯用做法。



世卫组织7月23日宣布多国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当前可以发布的最高级别公共卫生警报。



据世卫组织8月10日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已有89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27814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和11例死亡病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来自欧洲和美洲地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由中国科学家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的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也因为命名问题而引发了在中国舆论场上的争议。此前,当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上刊发论文介绍这种新病毒时,曾将该病毒命名为“Langya”,而在《新英格兰医学》给出的中文译版中,这种病毒则被译作了“琅琊”。但由于这一名称遭到一些境外反华媒体的恶意带节奏,煽动反华恐华情绪,结果境内网民得知此事后,对“琅琊”一名表达了不满。后来,《新英格兰医学》的中文译版将“琅琊”改为了“Langya”,而一些其他媒体则将该病毒译作了“狼牙”。有网民认为,该病毒在命名上暴露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