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 (ID:guanchacn),作者:南西(文娱行业工作者、IP小说作者),题图来自:《天才基本法》


横跨暑期档的第三季度,一贯被电影和视频行业视为孕育爆剧的土壤,视频平台也愿意把压了重筹的“大剧”放在7、8月播出。盘点了一下,7月份叫得上名的影视剧大概有这几部:《幸福到万家》《星汉灿烂》《沉香如屑》《少年派》《梦华录》《天才基本法》……



《星汉灿烂》剧照。图源:腾讯视频


不管剧集口碑如何,单从比例上来看,这场面可以说是晋江网文的全面胜利。《沉香如屑》《天才基本法》《星汉灿烂》这三篇都是2009~2018年晋江网文的改编作品。年初那部爆得一塌糊涂的《开端》,和现在期待值非常高的待播剧《打火机与公主裙》《炽道》,也都是晋江作者的作品。


对于这些作品,业内一般称之为IP剧,而晋江网又是影视IP剧的重要源头之一。


观众对于IP评价不一,以前出了那么多神剧也没炒过这些概念,现在炒作概念反倒出了一堆烂片。其实呢,IP剧的概念一直都有。所谓IP剧,通俗点说,就是小说、游戏、漫画改编成的影视剧。这样一想,早至《情深深雨濛濛》、《神雕侠侣》,晚至《仙剑奇侠传》,都是IP剧。


那么,业内、或者说平台和投资方,现在为什么对IP剧的认可度这么高呢?


其实很大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剧集市场已经高度商业化了,无论是网剧还是电视剧,第一属性是商品,而不是艺术性。投资方和制片人做剧,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回本,怎么把剧卖给视频平台或电视台,怎么最大程度发挥其商业价值。


哪怕是一部小成本网剧,一旦项目启动,也是上千万真金白银砸进去。启动之前,如何让大家相信这个项目具备回本的潜力呢?一个已经经历过一级市场检验的商品,会给二级市场的玩家带来很大信心。在剧集市场里,一级市场的商品就是小说IP。


说得再直白一点。网络小说的所有成本,就是作者的创造力,经济上的投入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火起来的作品,说明其本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商品的角度而言,这些小说的市场反响,是证明小说具备改编价值的一个重要数据。当然,得到市场认可并不意味着这个东西质量有多好。网络小说良莠不齐,有的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低级欲望,也有的就是面向低龄人群创作的。


备受市场关注的IP剧


IP剧概念真正受到大规模关注是在2013~2014年间,《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杉杉来吃》这些青春题材作品大卖之后,市场开始炒作IP概念。


这个时候又要说一下IP剧的商品属性。买东西的时候,女性的消费能力是远远高于男性的。在剧集市场,这个道理也完全被沿用了下来。在《庆余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国产男频剧(指男性向IP改编电视剧)完全没有水花,但是国产女频剧(指女性向IP改编电视剧)每个季度都有爆款。而女频小说的大本营,就是晋江。


今年影视行业非常冷,大家开项目都很谨慎,采购IP的时候也会考虑很多指标。市面上大部分小说版权方,包括出版社、一些小的网文公司,一年能卖出3至5部都是非常不错的成绩。甚至说豆瓣阅读这种评价比较高的平台,官网7月成交的影视版权也只有3本(不过豆瓣阅读的调性高一点,作品影视化的落地会更丝滑)


而此时,晋江仅7月的影视改编成交数量是:


图自网页截图<br>
图自网页截图


概括一下,晋江的IP文卖的数量特别多,项目能启动、能播出的也特别多,最后火了的也特别多,以至于在IP剧(女频)领域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场面。大家普遍的感觉是,和其他平台比起来,晋江的影视价格会定得更高。在影视公司一贯强势的IP市场里,晋江是为数不多具备议价权的平台。


但是说实话,这个平台其实存在很多问题。晋江网站本身是一个BBS时代的产物,它现在的网页版看起来都很千禧年画风。几年前发布了应用软件,但也不好用,我们日常在微博看到这个热搜,#晋江崩了#。


在这场IP剧的竞赛中,为什么以晋江为代表的这些小说网站成为了整个产业链最上游的内容源头?这个事情可以追溯到从2017年开始的出版行业的衰弱


内容分发路径发生巨变


这里可以讲一个最基础的内容分发的逻辑——把内容分发出去,需要通过一个平台辐射到许多用户手中。内容可以是任何形式,小说也是内容的一种。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版社是把小说分发给读者的最优平台。现在很多IP改编的大神作者,比如顾漫、辛夷坞、匪我思存……她们在2005年前后出道,有人是晋江的签约作者,也有人是出版社的签约作者,但她们的大火,起到最大作用的都是出版社。


当时,小说的售卖渠道和宣传渠道都掌握在出版社手里,所以出版社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捧红一个作者和书的。甚至很多作者都在开始出版图书以后脱离网站,选择和出版社长期合作。所以最早期的时候,晋江这些网站在IP改编的资本运作里并没有存在感。


但到了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站,甚至微博这种社交媒体,都可以作为小说的分发平台,甚至连宣传渠道都不掌握在出版社手里了——抖音、B站、公众号……一切都化整为零,整个内容市场陷入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


晋江、起点这些网络小说网站,就在这个时候迅速成长了起来。这些平台的优势就是没有门槛——给出版社写小说,几千个投稿里过一份;给网络平台写,注册账号就能发。买书,一本十几二十块,看网络小说,千字3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还压根不要钱。这个趋势持续到2017年,传统纸质书和杂志出版的衰落就愈加明显了。


出版衰落原因有很多。书号价格上涨、纸价上涨、出版社的核审收紧……但网络小说的冲击绝对占了很大比重。正所谓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其他行业的人,这句话挪用到这个行业上完全合适。当时网络平台对传统出版作者完全是一个虹吸的状态,大量的作者离开纸媒,去各大网文平台发展。


原因很多,钱肯定是最重要的。出版作者拿到钱的速度越来越慢,一年、一年半都很正常,但是网文基本是按月提钱。而且作者其实很在乎读者反馈的及时性,网文可以在更新的同时和读者交流,出版在写稿的时候是自我封闭的,交稿又要等一年才能看到书问世,读者买了书,其中大部分不会发什么读后感……


简而言之:传统出版作者,又穷又慢又孤独。


我当时在传统出版已经写出一些成绩了,所以迟迟没有动身去网络平台。等过了两年再加入的时候,蓝海已经变成红海了,竞争比之前几年更大,所以还是有点遗憾的。


总之,从2017年开始,网文杂志纷纷停刊,出版社印量收紧。网络平台上,阅读彻底移动化,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网络作家的群体壮大起来。


IP热其实也是从那年开始的。当时影视行业热钱涌入,所有人都在找项目,IP小说也成为新的风口。出版行业本身就在萎缩了,之前的畅销书很快就被头部的影视公司抢购一空,市场的目光自然而然转移到网络小说上。



IP热背后是市场炒作


2017年~2019年是IP最热的几年,很多作者都在这个阶段把作品的影视版权卖了出去。售价低的几十万,高的上百万,顶级的IP可以卖到千万级别。不过此处再次补充强调:底层作者仍然在吃土。


那几年,网文行业真有点“穷人乍富”的感觉,钱来来回回地窜,整个行业暴露在蛮荒里,到处都在空手套白狼和诈骗,对IP的采购也完全没有章法。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一本畅销书以十几万的价格被平台卖给中介,然后中介又以几百万的价格把影视版权卖给影视公司。到最后,作者没赚到钱,影视公司多花了钱,只有中介盆满钵满。还有的骗术是找到影视公司,声称自己负责代理某本畅销书的版权,然后再伪造作者/平台的授权合同,把版权授权给影视公司后,自己拿钱跑路。


这些都是听起来很低幼的骗术和话术,但还有人真就靠这些东西套到白狼了,可能这就是行业初期野蛮生长没有规范的一个体现。


至于说大量采购IP这个事,现在站在2022年回望也没有说就是一个多好的事。当时感觉很多公司都在把小说IP当成期货在炒。文章前面一直在说网络小说有很强的商品属性,到这个阶段,可能它的商品属性就已经强到失控了,内容的本质已经完全被异化了。


早些年,好的电视剧也会改编原有的小说,那时候小说是直接给到主创团队手里,是创作者和编剧之间的交接。但是影视IP最火的那几年,很多公司买小说IP不是为了做剧,是为了等这个作品涨价,然后再把它转手卖出去。还有公司会低价囤很多IP,买的时候就没有开发的打算——那它买这些IP做什么呢?除了等涨价,还可以拿去换投资。等于说是向投资商展示,你看这些紧俏的IP版权都在我手里,我们实力很强大,你给我投项目肯定没问题。


这段混乱的日子对作者和行业都产生了伤害。作者把自己的作品交出去肯定希望被尊重,看到有在荧幕上呈现的那一天,结果就被当成一个期货去炒了,炒完了被丢弃。对行业来说,它买这些IP也不是为了做好作品,是为了炒,是为了套钱,项目从启动开始的目的就不单纯,所以那几年真的没出什么好作品。


我当时也将自己的一部作品卖过版权了,那本书卖了以后,有很多公司来沟通其他的书,中间也接触了影视公司、娱乐公司、代理和其他的平台。我和版权编辑的一致意见就是,至少要把作品交到有影视制作能力的公司手里,不然就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以当时行业那个风气和德行,大概率是没有搬上荧幕的一天了。


上面讲的是2017到2019年的事。2019年以后,整个行业就开始冷了。影视行业热钱最多的那两年,真的是光出烂片了,而且是一群完全不懂内容和创作的人在做内容、做创作,不烂就怪了。等到2019年,很多政策上的限制颁布下来,热钱也流走了,那些为了钱来的人也走了,这个行业越来越穷,情况却开始好转了。


我自己的一个观察是,IP风口过去以后,行业对IP在采购判断会趋于理性。以前一群不懂内容的人来买IP,只会看数据,买一些根本无法实现影视落地的小说,买回去骗投资,吃回扣,再乱改,最后原著粉也不高兴,观众也看烂片。


行业没钱以后,大家选IP就比较谨慎了,最关键的是选IP这个流程,是让懂内容的人来选。数据当然还是要看,但大家会考虑这个题材是不是太悬浮了,这些剧情够不够现实……


在整个IP改编的产业链中,最上游的、最源头的就是小说。把小说选对了,到后面整个产业就只会越来越顺。今年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好的网文IP剧,比如年初的《开端》,那都是行业回暖的迹象。所以这几年,看起来是卖出去的小说IP变少了,但是整体的开拍率变高了很多,而不是像以前那种把小说买回去就屯着,等它升值套现。


这两年影视版权和之前比起来,卖得真的是很艰难。影视公司会问得特别细,每次开会,项目的过会率都特别低。但是我反而觉得行业冷静下来了,我们开始认真做作品了。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作品能继续卖出去,与相比之前,大概率是会被认真制作呈现的。


说心里话,一本书被拿去做IP剧,每个人在参与的时候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比如演员想多加戏,制片人考虑成本和营销,平台想用自己的艺人……而原作者唯一的利益出发点,就是故事能否精彩地呈现出来。之前行业里老说一句话,“内容为王”。这句话是很对,但是每次看到一些根本不懂内容也不在乎内容的从业者在那边装模做样地喊口号,我都觉得很好笑,因为我亲眼看到他们把很多创作者的作品拆解重塑得面目全非。


不过今年行业再次讨论“内容为王”,可信度会高一点,因为大环境在变好了。做投资、炒热钱的那批人已经走了,留下了一批为造梦而来的创作者,那我们就回归到了创作的本质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 (ID:guanchacn),作者: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