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1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举行了任内首场夏季新闻发布会。朔尔茨在会上透露,他暂时还没有访问中国的计划,两国就他上任后首次访华进行过讨论,但目前还没有确定具体日期。他还称,德国企业不能过于依赖中国,需要着眼于多元化的供应链。





德国NTV网站、路透社报道截图

综合德国NTV、《时代周报》、路透社等媒体11日报道,当天的新闻发布会持续了90多分钟,共有约90名媒体记者参加,朔尔茨就能源危机、通货膨胀、俄乌冲突等政治经济问题接受记者提问。

朔尔茨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攻击是德国乃至世界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负有责任,这是一场“普京的战争”,但他拒绝回应关于普京是否应该亲自为其行动负责的问题。

朔尔茨认为,只有在符合乌克兰意愿的情况下才能结束俄乌冲突,而不是由俄罗斯发号施令。他说,德国将继续坚定地支持乌克兰,德国已经打破了不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的传统,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德国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这么做”,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入侵”部队。

谈及中国时朔尔茨称,中德就其上任后首次访华进行了讨论,但还没有确定具体日期。




朔尔茨11日出席夏季新闻发布会画面(德国电视二台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经济周刊》7月30日曾发表评论文章,敦促朔尔茨访问中国。

这篇题为“为何总理应该访问中国”的文章称,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联邦政府成员就任后访问过中国,无论是总理、外交部长还是经济部长。这种情况令人震惊,与默克尔高度关注中国大相径庭。

文章强调,如果没有与中国进行最高级别的对话,又该如何认真对待中国战略?没有中国,世界政治中的任何问题都无法得到认真对待,更不用说解决了。只有中国走上减排之路,《巴黎协定》的目标才能触手可及。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德国经济就会变得紧张。




德国《经济周刊》7月30日发文:为何总理应该访问中国?配图为2019年,时任财政部长的朔尔茨访华

在任内首场夏季新闻发布会上,朔尔茨着重谈到了减少依赖进口的问题。

他说,减少依赖进口已经是德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他呼吁德国企业不要过于依赖中国,而是要着眼于多样化的供应链。在谈到对中国太阳能和风能重要组件的依赖度时,朔尔茨回应称,无论在供应链还是出口问题上,都应该依靠多个合作伙伴。他说:“我相信德国经济界现在已经做出了正确决定。”

朔尔茨同时强调,避免依赖进口适用于所有领域,包括原材料领域,例如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重要生产原料锂,德国正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数家供应商。哪怕有一个供应商能够提供特别便宜的产品,企业也应该寻找多个合作伙伴。

朔尔茨说,通过扩大可再生能源,德国将逐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德国正在和多个阿拉伯国家商谈额外的能源供应,他本人也计划前往阿拉伯地区开展访问。

朔尔茨还支持新建一条过境法国,将葡萄牙、西班牙与中欧连接起来的天然气管道,他建议增加“北非和欧洲之间的连接”,因为这样能够帮助实现“供应多样化”。

至于德国国内面临的高通胀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朔尔茨认为,这种状况并不会引发社会骚乱。

“不,我不认为这个国家会出现这样的骚乱。”他说,德国是一个福利国家,政府会在危机中对公民予以支持。

“公民们都很理智,德国人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局面。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时刻,但政府也向所有人承诺,你们不会孤单面对未来。”

新闻发布会结束前,朔尔茨还被记者问及与默克尔的关系。

“我喜欢给她打电话,但现在我也喜欢当总理。”他说。

德国工业界:中国有风险 投资应谨慎


德国工业界:中国有风险 投资应谨慎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国对台湾动武成了一个现实的危胁。在历届联邦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下,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了巨大的投资。现在看来,这是否太天真了?


汽车制造是德国在华投资的先行者

鉴于北京对台湾发出的危胁和政治紧张势态的升级,德国工业界对中国的态度变得谨慎起来。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鲁斯沃姆(Siegfried Russwurm)认为,与中国"脱钩"是没有意义的,但他呼吁企业重视潜在的风险,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给我们上了一课:面对专制国家必须为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做更多准备。"这位原西门子高管对德新社表示,"在新的制度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不应该全盘质疑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不过他认为,就中国而言也应该针对"极端场景"做更多准备。"我们知道目前(德国)对台湾的半导体产品、对中国的稀土的严重依赖,因此必须提高我们的应对抗压能力。"

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数字,截至2020年底,德国企业在中国累计投资900亿欧元。多年来德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本国企业在华投资。1975年,作为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政界高层人士,当时的反对党基社盟(CSU)领导人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曾说,不能用西方民主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



长年任基社盟主席的施特劳斯是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政界高层代表(资料图片)

已故的社民党籍前总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则认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尽管大多数台湾民众拒绝这一选项。默克尔在任期间,建立了德中政府间磋商机制。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巴尔驰(Bernhard Bartsch)指出,如今看来,德国的很多对华政策是过于天真的。"如今的中国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与西方处于根本性的制度对抗,并将经济实力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在默克尔执政后期,德国政策的转变过于缓慢。他说,以往的政策让德国经济极大获益,但也造成了极大依赖。

对手、风险

过去数年,美中关系紧张,德国和欧盟试图置身局外。2017年默克尔称德中之间是"战略伙伴关系";2019年欧盟委员会在一份战略文件中尽管将中国称为"制度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是"合作伙伴"。然而随着中国日益高调以战争危胁台湾,欧洲国家不得不清晰地表明立场。



"中国领导层正在改变台湾问题的现状,逐步推移界限",巴尔驰说:"这首先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但如果冲突升级,全世界都会受影响。德国和欧洲必须将其纳入风险考量。"这位中国事务专家并不认为军事冲突即将发生,但美国已在认真酝酿应对,而欧洲必须意识到可能带来的后果。

有关后果包括中国可能对德国企业施加经济压力。"在政治关系紧张的时候,中国会惩罚对方国家和企业,这方面有许多例子。"因此为"极端情况"未雨绸缪,德国企业应为中国攻台做好应对预案。一旦战事爆发,同中国的经贸往来很可能嘎然而止,对德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台湾产芯片供应也可能中断。

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董事会主席布鲁赫(Christian Bruch)也警告,台海危机激化可能引发的与中国的"经济战"将带来严重后果。他认为中国可能将原材料供应作为"武器",使供应链瘫痪。他主张欧洲在例如风能、太阳能、网络技术和芯片等领域扩大自己的产能,减小对中国依赖。但即便欧洲企业重新生产上述设备和元件,依然依赖中国的的原料和前期产品。

即便不考虑台海危机,中国业务也已经困难重重。德国联邦工业协会主席鲁斯沃姆指出,德国企业在中国面对"严重的不对等和不公平的竞争条件";德国和欧洲企业在中国的营商环境愈发带有政治负担,驻华外籍员工的生活条件也明显恶化。因严苛的防疫封控,不少德国企业管理人员今年以来离开了中国。"这些都不利于长期的前景。"

(德新社、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