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出台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企业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预算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对非必要费用支出应减尽减,避免铺张浪费。

过紧日子,近年来一再被强调。在这一理念下,中央部门财政拨款“三公”经费连年压减,从2019年的81.07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51.87亿元,累计下降36%。中央如此,各个地方和企事业单位也当如此。

过紧日子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项和财务有关的工作上。具体到金融企业,需要完善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有的金融企业员工平均工资和福利显著高于社会其他行业,有的在会议、差旅、培训、论坛、庆典等活动中花费过大,有的公务招待标准方面缺乏严格规范,等等。

而金融企业自身特点又决定了,其资金充足与否、管理严格与否、收支平衡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和稳定。不少金融风险,就是乱花钱、多花钱花出来的。很多时候,一些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好,并不是行业性问题,也不是业务人员不够努力,而是花了不该花的钱,人为地增加了经营成本,造成收支失衡。

因此,要求金融企业过紧日子,既是遵循市场规律,也是追求健康发展。

过紧日子,紧的是标准,是规范,是纪律。此次《通知》提到,金融企业要按标准规范配置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国内出差、因公出国(境)按规定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落实住宿和餐饮标准,严格规范内部各级分支机构、子机构差旅、住宿、接待标准。标准,就是红线。

过紧日子,不是根本不花钱也不是一律少花钱,而是讲究如何花钱,把钱花在哪里能够对企业经营最有利,最大程度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持续稳定经营和价值最大化。这才是金融企业过紧日子的目的所在和本质要求,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才能去更好地贯彻。

过紧日子不是待遇降级,而是优化调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工资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通知》也提到,要有效平衡好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大向一线员工、基层员工倾斜力度。所以,对于一些肯吃苦、有干劲的金融员工来说,待遇可能是不降反升的。

过紧日子不是一种临时选择,而是长期要求。今年初,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就曾表示,“政府过紧日子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金融企业坚持过紧日子并常态化,降低的是行业风险系数,换来的是投资者和民众的安全感。

金融业是经济的血液。其财务管理规范了、风险降低了,过紧日子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了,整体的社会经济安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