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1900万元,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菲律宾高校引入23名哲学博士。湖南邵阳学院近期的一则博士引进公告,不但让菲律宾亚当森大学“火”遍全网,也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用如此高昂的经费,只是为了引进了一批本校出国读博的“老”教师?这些博士学历的含金量如何?人才引进的效果如何?公众质疑声不断。无独有偶,河北邢台学院近期也被曝出疑似存在批量引进“速成博士”的情况,涉及的13人均为韩国高校博士,有网友根据名单发现,这批博士此前或为邢台学院在职教师。

7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厅发布情况通报,认为邵阳学院没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博士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当做法。省教育厅已责成邵阳学院纠正不当做法。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彭希林被免职。

至此,事件似乎告一段落,但其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关注。观察者网邀请教育观察员常松就此进行解读。

常松认为,真正具有挑战的是,人们很难从根本上来破除“五唯”,它们之间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荣誉体系。而邵阳学院作为一个四线城市二本高校的缩影,肩负着当地高等教育发展大业,但其人才吸引力有限,在国内博士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投资小、见效快”的亚当森大学们,就必然成为“理想之选”。

常松指出,此事给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高校敲响了三声警钟:警惕教师为了“帽子”搞学历注水;警惕学校搞突击式冲业绩;警惕学历提升背后的利益输送。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教育观察员常松】

人才引进,国内博士比不过海归?

根据邵阳学院人事处7月7日发布的《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与同类型拟引进博士名单待遇公示》,此次引进的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教育学)博士中有22名为“毕业返校”,每人引进费35万元、科研启动费15万元、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元、不需解决配偶工作增加引进费20万元,合计84.4万元。还有一人为外校引进。

据上述公示,本次人才引进总经费合计约1900万元,公示期为7月7日-7月13日。目前此文件已被删除。



邵阳学院7月7日发布的公示 图源:网络

很多媒体没有注意到的是,这其实并不是此轮人才引进的全部人员。在此前的一周,即6月29日,邵阳学院人事处还公布了一则高层次人才名单待遇公示,共计11人。毕业院校均为国内大学,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名校,引进费、科研启动费均高于7月公示的这一批人才。

再往前,还可以看到,2022年每个月都会有人才引进的公示名单,每次约十余人。学历绝大多数均为国内博士,其中双一流大学占一半以上引进费在35-70万之间。此次引起争议的菲律宾博士们的引进费用,是引进费的最低值。在其他批次的人才引进中,也不乏与此次菲律宾博士们的情况类似者。



从此可以看出,邵阳大学的人才引进工作在2022年是持续性、高频率、规模化的。且该校在国内外博士的引进政策上,国内名校博士的经费支持普遍高于东南亚国家的海归博士。



由此可见,在2022年邵阳学院人才引进的政策落实上,并不存在部分媒体所说的国内博士比不过海归博士。

实际上,当媒体关注到此事件时,公示期已经结束。两个人才引进均为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同意,有关部门审核,党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如无异议,按照学校程序,此次人才引进就已经通过公示生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纪检部门未查到违法违规操作的情况下,社会舆论热议恐怕也难以推翻邵阳学院党委的决议。

指标化考核下,突击批量引进已成高校“基操”

真正令公众不解的是,如此集中地引进20多名亚当森大学博士,是否真的具备相应的教学科研水平?这些返校职工取得博士学位后即被人才引进,是否早就安排好了路线?

这一连串的疑问,也让我们在审视新闻事件时,不得不警惕:

一:教师学历提升是否存在注水,难以引进人才教学研究水平?

二:学校搞突击式冲指标,是否忽视办学水平的切实提高?

三:教师学历提升与学校业绩达成的“双赢”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不得不说,邵阳学院事件确实让亚当森大学成功出圈。这所创立于1932年的私立大学,是菲律宾一所规模中等却有着全面教育的私立大学。1964年学校由家族企业转变为一所由天主教开办的非股份制教会学校,更名为亚当森教育机构有限公司。亚当森大学受中国教育部认证。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之中。

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亚当森大学QS排名在650+,与国内广东工业大学等省属院校的排名类似。从这一方面来看,这所菲律宾大学的博士含金量的确值得商榷。



菲律宾亚当森大学

在媒体对邵阳学院某二级学院院长的采访中,可以获悉学校鼓励职教师到菲律宾等地读博。他提到,在他自己所在学院,也有老师在此次引进名单中。在他看来,教育学和学院老师本身的专业并不对口,“如果是来应聘的,不对口专业的老师肯定不要,但自己学院送出去的,我们必须要接收。”

由此也可以看出,赴东南亚读博士是早有安排。这位院长还提到,在他的学院里,除了这位已经从亚当森大学毕业的老师,后头还有六七位。那么学校到底在酝酿着什么大计划呢?为何会如此鼓励职工攻读博士学位?

2021年5月20日,邵阳学院召开了一场申硕动员大会。会上,时任校党委书记彭希林在发言中指出,攻坚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一步”“必须背水一战”。

在邵阳学院的发展规划中,有几个被明确下来的时间节点:2023年升格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30年前升格为“大学”,2035年前升格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要达成这“关键一步”,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是硬指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年)》规定,除艺术体育类院校外,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的基本条件中,对教师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25%。

今年以来,邵阳学院的人才引进力度相当大,每个月都有人才引进的名单公布,对各年龄段、来自校内外的博士,纷纷给予了大力的真金白金的支持。

人才引进本身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已经被认为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历史上,美国高校在二战之后超越欧洲,与其高水平师资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国乃至新兴国家一系列大学的迅速崛起也都在师资方面着重打造,例如以发展迅速著称的南方科技大学

因此,邵阳学院高密度持续引进人才的系列发展举措本无可厚非。但是,真正引发公众争议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引进人才,其博士的含金量究竟如何?是否真正做到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有分析人士指出,邵阳学院此番大力引进博士,是为了提高本校教师博士比例,为了2023年升格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进而早日从“邵阳学院”升格为“邵阳大学”。而这甚至不仅仅是邵阳学院校领导的愿望,甚至是当地政府的夙愿。

为此,邵阳学院慢不得。

每一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院升格为大学,并且成功更名,披上华丽的外衣:近年来,“合肥学院”拟更名为“合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拟更名“绍兴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拟更名“宝鸡大学”;“广州航海学院”拟更名“广州交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拟更名“浙江科技大学”……

面对同层次的竞争对手,抱着“担心上不去车”的心态,所有的参赛选手都在全力以赴凑指标。这种心理也不难理解。教育部在以往的高校发展中也是屡次“封门”,比如早年间的211工程,之后的“中国”字头更名、异地办校区等,都有不少高校没赶上末班车。



邵阳学院

其实,从当代社会各行业的“冲业绩”来看,邵阳学院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师资队伍的博士比例等指标,密集引进一大批人才,也算是“基操”。现在,无论是顶级名校还是民办本科,在师资力量的打造上都不遗余力。在其他领域,为了在科创板上市而一年内集中千余件专利;为了评选院士,而在几年内发动研究生突击发布几十篇一作SCI论文,也都是各行业诟病的问题。

剖析这一现象根源,在于政府对“双一流”大学评价或考核过于注重数量化的指标,加剧了大学的人才竞争。

政府在对大学考核或学科评估时,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数量、高质量学术成果、科研奖项等显性指标往往被当成首要指标,导致过于看重大学的“人才帽子”“论文”“奖项”等,造成了各大学竞相追求高层次人才,使人才流动陷入无序竞争的局面。不可否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学科层次上水平、教学科研出成果的原始动力。但政府指标化的管理与考核也加深了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过度依赖。

国家设置各种“人才称号”“学术头衔”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者予以奖励,并且实施一系列的人才工程项目,这成为各大学人才引进的“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大学人才等级分层。具有“人才称号”和“学术头衔”的高层次人才,代表着高水平、高认可度与高影响力,往往在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发表、研究生培养等各方面具有“优先权”。

另外,大学拥有“人才帽子”的高层次人才越多,在学科评估、国际大学排名等方面就会占据更大优势,导致大学过分追求高层次人才这种“品牌”标签,造成同行业大学对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崇拜。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中央有关部门开展清理不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的政治性任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各级教育机构的各个教育阶段,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明确要求破除“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积弊。

为了升级,邵阳学院们输掉了什么?

邵阳学院并非个例,长期以来,“人才帽子”都是学校建设上的重要指标。大部分大学都希望招揽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帽子”头衔的学者。“双一流”大学基本上都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引进高层次人才摆在首要位置。各地政府、企业单位也是同样将人才引进的经费、住房、财务等方面力度与“帽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对于院士、长江学者等明码标价。

然而,随着当下“华为导师”、网红教授陈春花学历遭质疑,博士学位可能是假文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学历含金量已经越来越获得重视。特别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加大,国力提升,信息丰富,以往一个海归博士包打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五唯”真正的危害就在于造成了人们非常严重的追名逐利思想,严重违背了学术本心。



7月24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情况通报,认为邵阳学院在博士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当做法

众所周知,学术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但在大学评估与排名机制的作用下,每个高校都渴望提升自己名次。要想提升自己的排名,那只有在指标上表现得更优秀,如此就必然要提高对教师们的要求。但学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然就需要“十八般武器”并用,这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

大学评估与排名就是“学术锦标赛”展示实力的平台。这也是人们高度重视评估与排名的原因所在。那么,为了提升名次,人们想尽各种机关和窍门,各种非正当竞争手段也就纷纷出笼了。可以想象,学术竞争越激烈,则竞争手段越残酷。不少高校为了提高指标,基本上牺牲了本业。

不少人为了提高自身的排名,为了获得“帽子”和申请奖项,近乎无所不用其极。人们精心钻研“排名”制胜之术而偏离了学术大道。恶性竞争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摧残,人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不知道如此“拼命”的价值究竟几何。

真正具有挑战的是,人们很难从根本上来破除“五唯”。

因为“五唯”一方面说明人们真的非常重视论文、重视项目、重视奖项,重视职称和重视“帽子”,这些都是代表学术水平的符号,都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而且都与学校及学科评估与排名有关,不仅每一项都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荣誉系统。

简言之,如果没有论文发表,就很难获得项目和奖项,那么也就无法晋升职称,自然与各种“帽子”无缘,甚至还有下岗危险。如此利害关切,人们重视它们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不重视的话,则说明这些激励政策无效了。如果放弃了统一的标准,过于宽泛的裁量权又会给权利寻租带来空间。

因此,这也正是邵阳学院走不出来的怪圈——肩负着邵阳市高等教育发展大业的邵阳学院,必然要在未来努力实现“申硕”“申博”“更名大学”的战略目标,在如此内卷的国内同水平高校中,不可能放弃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指标上的角逐。而在邵阳这类四线城市对人才吸引力有限的背景下,就不得不大力推进本校职工攻读博士。但是,国内博士越来越严格,攻读时间又相对较长,在此情况下,“投资小、见效快”的亚当森大学们,就必然成为学校的“理想之选”。

于是乎,学校申硕成功,教师拿到“帽子”,海外大学收到实实在在的学费,看似一个三赢的局,输掉的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