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是2.5%,比之前预期的还要低。客观说,这样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不可能满意的。上半年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全国人民有目共睹,很多人更是从自己收入的停滞和减少中直接感受到了凉热。这是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人共度时艰的一段日子。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一、二季度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但是受疫情反弹、居民收入下降、储蓄意愿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恢复持续偏慢,是三驾马车中增速最低且恢复程度最弱的部门。
同样必须客观地说,经济蒙受了部分损失,但我们拯救了大量人口的生命健康。同时期台湾的这波疫情夺走了近7000条生命,按照人口比例,如果大陆没有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我们在过去几个月里很可能要因疫情失去三十万以上的亲人,而且会有上亿人感染。我们今天不得不处于非常复杂的利益计算和纠葛中,但是时间可能会帮着厘清最重要利益的排序,并且对我们2022年上半年的表现做出评价。
现在人们更关心接下来会如何。从有利的角度说,上半年的情况虽然不好,但是1到6月增长轨迹是个深“V”形,也就是说,1、2月份的增长很强劲,3月份开始往下走,4、5月份是谷底,6月份反弹。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从不利的因素说,当前的情况与2020年不同,那年一季度的情况比今年二季度更糟,为-6.8%,但那一波疫情过去得很快,迅速被锁住,接下来的经济反弹颇为强劲。今年疫情的特点是没完没了,人们直到现在心情上放松不下来,不知道疫情会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又冒出来,形成多大范围的扩散,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按道理说,三四季度应该出现从投资到消费的报复性增长,但现在形不成这样的把握。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无疑是好的,我们保持着政治稳定,经济秩序处于持续优化中,而且潜力巨大,它们的不断释放不存在根本性障碍。虽然出了烂尾楼盘业主强制停贷的事情,但多家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那些停贷的金额只占房贷消费的0.0几%。村镇银行的事情也是可控的。中国外贸出口十分强劲,更证明那些越南、印度要夺走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传言不可信。
▲7月14日,据海关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进口8.66万亿元,增长4.8%。
然而基本面不是我们可以一直吃下去的老本,更不能当做我们逃避当前问题的托辞。而且要看到,公众对“基本面”的阐述已经有点累了,大家强烈期待看到中国经济新的优异表现,想看到那种像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的耀眼亮点,那种2021年让中外舆论都没得说的心服口服。如果我们自己罗列出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然后得出结论说,我们在如此不利情况下,做得还不错,公共舆论在总体上很难转的了这个弯。
所以三四季度必须加油,全中国需要一起加油,只争朝夕。这当中用不着费很多心思给老百姓鼓劲,中国老百姓总体上非常相信党,相信政府,也相信中国复兴这个大趋势不可逆转,政府既然说了当前的困难是临时的,大家就会把它们当成临时的。而且老百姓想在下半年捞回来的劲头都摆在那里,房贷、孩子的教育费、以及多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的愿望像几把手枪顶在人们的腰部,企业的求生欲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民间的动力肯定会“有点阳光就灿烂”。
还是要多给地方官员鼓劲,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把搞好经济的大旗高高举起来,把防控与促发展真正统筹起来,创造性地把各种资源和工具都调动起来。中国与西方不同,地方官的冲劲和干劲对一方经济的振兴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了上海、北京等多地的经验教训,相信中国再也不会有大城市因为疫情的长时间停摆或半停摆。有了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抗疫与经济发展的两不耽误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另外我们今天对保护好1.6亿经济主体重要性的认识更清楚了,对如何平衡好从公平到效率各种社会诉求的认识也更加客观、丰富了。今年下半年挑战很多,但动力也非常巨大,民间要拉升经济的劲头就像高蓄的湖水等待开闸奔腾。让我们下半年最大限度地把之前损失“多捞一点回来”。
二季度GDP同比增0.4% 下半年经济靠什么拉动?
图/视觉中国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及二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
二季度以来,全国多地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增速显著放缓。数据显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2464亿元,同比增长0.4%。这一增速低于市场预期。《财经》记者了解到,数据发布前,国泰君安、粤开证券等多家机构对二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测值在0.8%左右。
不过,得益于疫情形势好转以及一系列宏观刺激政策, 6月的各项经济指标显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加速反弹,供给端与需求端均出现较多积极变化。 6月工业生产显著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而5月这一数据为0.7%,4月为-2.9%。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正,同比增长3.1%,5月这一数据为-6.7%,4月为-11.1%。出口的表现也十分亮眼,6月中国出口规模达3312.6亿美元,同比增幅为17.9%,远高于市场预期11.9%。
此外,政策持续发力以及经济修复也带动6月金融数据出现向好走势。中国央行披露数据显示,6月社融同比增速再度上行0.3个百分点,达到10.8%,创下了2021年7月以来的新高。
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宏观分析师杜征征向《财经》记者分析,受疫情影响,二季度经济探底,0.4%的经济增速低于预期。5月中旬到6月,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物流畅通,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再加上出口表现超预期,经济正在加速反弹, 6月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完专家企业家发言后,李克强表示,二季度中国经济受超预期因素严重冲击,4月主要指标深度下跌。6月经济企稳回升,这极为不易。但经济恢复基础不稳固。要抓住经济恢复重要窗口期,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对于接下来的经济走势,《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三季度经济会加速反弹,然而,全年要实现5.5%的经济增长目标仍有压力。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夏春告诉《财经》记者,在上半年经济增长2.5%的情况下,2022年实现5.5%经济增长的难度较大,预计全年GDP增速为4.5%-4.7%。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维持在5.5%左右,全年增速为4.5%左右。
杜征征表示, 既不能搞大水漫灌,又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如果让这些目的都达到平衡的话,全年GDP增速“保四争五”的现实意义会更大一些,实现这个目标付出的代价会小一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所长张明则认为,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在3%至4%,且达到这一水平需满足三个条件:宏观政策放松、紧缩性监管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整体可控。
夏春等多位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下半年需要出台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宏观调控举措,稳经济一揽子措施需要进行扩容和工具的创新。 财政货币政策仍有空间 , 下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继续发力,下半年动用限额内的存量专项债额度或提前发行明年部分专项债额度是可行的。此外,要继续从多个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振企业信心。
6月工业生产显著回升,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发展
受疫情影响,二季度工业生产和消费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度同比下降2.9%,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近期,工业生产恢复明显加快,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
分三大门类看,6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0%。
杜征征向《财经》记者表示,随着疫情好转,东北、长三角等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地区加快复工复产,工业生产加快恢复。从领域来看,疫情期间受冲击较大的汽车产业从5月以来加快恢复,同时,计算机、通信电子等高科技制造业本身在疫情期间受影响不大,6月增长良好。此外,保供稳价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了11.2%。这三个行业的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加拉动作用非常大。
《财经》记者了解到,随着物流、生产继续恢复,此前受疫情影响放缓的制造业加速恢复。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结束连续三个月50%以下低位运行,重回50%以上的景气区间。
据民生银行的研究报告,高频指标显示,行业开工率继续回升。6月全国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由82.8%回升至83.4%,为2021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6月汽车半钢胎周平均开工率由上月的56.8%回升至64.2%。
汽车产业的恢复是拉动5月、6月工业生产增长的关键力量。 3月疫情发生以来,尤其是上海受疫情影响的两个月,汽车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部分车企一度出现停产危机,对工业生产造成较大冲击。随着长三角地区、吉林等地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以及一系列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出,汽车整车生产全面恢复,成为拉动5月、6月工业生产增长的关键力量。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乘用车产量为170.1万辆,较4月增长70.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2%。6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共生产220.0万辆,环比继续增长31.7%,同比猛增45.6%。
消费增速转正,还需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432亿元,同比下降0.7%,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是三大马车中唯一的拖累因素。
不过,随着疫情好转以及各地促消费政策的加码,6月消费明显改善,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42亿元,同比增长3.1%。5月,这一数据为-6.7%,4月为-11.1%。
杜征征表示,6月消费数据明显超预期,此前市场预期为下滑0.5%左右。一方面,汽车产业以及线下餐饮等服务业加快复苏,另一方面,4月、5月的消费推迟至6月,再加上6月单月房地产销售数据边际回升,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
汽车和餐饮服务业的恢复是拉动消费反弹的重要力量。 3月疫情发生以来,汽车销量一度腰斩。近期,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汽车消费市场表现良好。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94.4万辆,同比增长22.7%,环比增长43.5%。
近期,为了推动消费恢复和升级,全国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措施。《财经》记者梳理发现,4月以来,全国已有近30个省区市发行了各类消费券。
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扩消费,加快释放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潜力,并确定了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系列措施。
不过,虽然消费近期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下半年消费复苏的动能仍较弱。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虽然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防控政策有所调整,下半年消费复苏是大趋势;但受制于疫情的直接限制、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的不足,预计下半年消费自然复苏的动能仍较弱,恢复的天花板仍存,后续修复不宜高估。下半年社零增速可能在4%-6%左右,全年在2%-3%左右。
“现在居民是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夏春告诉《财经》记者,在疫情反复、失业率增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居民对未来收入的增长预期是降低的,储蓄意识非常强,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使得短期内消费强有力的恢复很难。
在7月1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二季度央行储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存款意愿边际上升,投资意愿边际下降。其中,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度下降了3.7个百分点。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的7.45万亿元多增了2.8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如何继续促消费?杜征征向《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诸多专家都建议向居民直接发放现金,但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做到现金发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让钱真正到需要的人手中。 杜征征建议,加大对低保人群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增加医保报销比例,减少居民后顾之忧,让大家愿意去消费。
在杜征征看来,提振消费最重要的还是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而去年同期为5.2%;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而去年同期为698万人,表明当前就业形势虽有所缓和但依旧严峻。
投资对上半年经济支撑作用凸显,房地产政策仍需发力
扩投资被视为稳增长的关键所在,上半年投资成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制造业投资增长10.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4%。
上半年,基建投资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杜征征表示,基建上半年发力效果明显,三年平均增速是疫情发生以来最高的。
从资金端看,用于基建的资金到位非常快,尤其是专项债发行速度很快,今年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规模约3.4万亿元,占已下达3.45万亿元专项债额度的比重接近99%。从项目端看,项目审批速度很快,重大工程项目当前也在加速推进。
《财经》记者了解到,例如,1月-6月,山东日照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6.9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1%,同比增长152%。1月-6月,厦门市419个省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688.1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0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75.7%。1月-6月,成都市94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7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1.0%。
在7月10日水利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和完成投资均创历史新高。
除了基建,制造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0.4%。分领域看,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8%、12.6%。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8%、28.0%。
杜征征向《财经》记者分析,制造业投资加速增长与上半年金融等政策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系列支持政策有很大关系。不过,当前制造业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第一是企业的订单不足;第二是企业的信心不足、预期不稳;第三是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较高,成本增加导致企业利润侵蚀,企业的投资意愿依旧较低。“短期内企业信心虽有改善,但未来是否持续改善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三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依旧低迷。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4%。商品房销售面积689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6%,销售额下降31.8%。商品房销售额66072亿元,下降28.9%。
杜征征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稳住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的势头,再去谈触底反弹的可能性。虽然6月房地产交易有所改善,但是7月初房地产销量又拐头向下,整体来看,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好转迹象。
《财经》记者了解到,7月9日当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50.3%,同比下降44.7%,显示出6月房地产回暖的脆弱性。
夏春认为,房地产政策宽松仍需发力,从供需两端进一步推出有力度的政策举措。此前房地产政策干预过大,低估了连锁反应,当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信心受挫,即使是继续发力宽松政策,市场信心的转向和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
熊园也认为, 稳增长必须避免地产“硬着陆”,地产松动需继续加码,尤其是放开一二线城市的核心约束。 年初以来,各地区出台地产宽松政策,范围也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扩散。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宽松力度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效果有限,即使疫情好转也未有明显改善。反观一二线城市,地产调控松动较为克制,北上深杭等城市在限购限售限贷以及首付比例等核心约束上未有明显松动。然而,在疫情好转后,一二线城市地产销售修复明显好于三线城市,因此,进一步放松一二线城市地产调控对于刺激房地产需求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中国经济半年报 释放出哪些信号?
二季度能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这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的产物,也是众多企业顶住重压、逆势发力的结果
今天(7月15日),中国经济2022半年报新鲜出炉: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国家统计局将上半年的总体表现概括为一句话: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面对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这份成绩单的确得来不易。社会各界特别是市场尤为关注,此番公布的数据背后究竟释放出哪些信号,以及如何为下半年做好准备?
二季度实现正增长,超出市场预期
在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的情况下,面对不断加大的新的下行压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政策效应较快显现。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
应当说,之所以二季度能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这是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的产物,也是众多企业顶住重压、逆势发力的结果。从政策环节看,疫情之下对于市场主体的相关政策保障越发精准有力,随着中央和地方稳经济一揽子措施落地,助企纾困效果日益显现;从市场环节看,不同类型的企业依托不断涌现的各类创新,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凸显出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此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应用,也迅速提升了市场抗风险能力和产业发展韧性,为其在疫情中保持逆势增长提供了强劲而持续的势能。
此前有一些分析认为,二季度可能出现负增长。这种担忧并非多余的,但也最终被数据所消解。据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报告显示,包括存量政策的全面前置、增量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层层落实、中央政府的强力督导、短期资金和财政的保障以及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些因素使得6月中国经济参数出现快速反弹,并有望在三季度出现全面上扬。
对于二季度实现正增长,也有专家提醒要理性看待,认为尽管在政策底的强劲支持下,2022年的经济底可能已经在二季度出现,并继续在三季度出现一个明显回升,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鉴于4月和5月供需两端出现急剧的停滞,6月的反弹可能只是勉强使二季度经济运行摆脱负增长局面。这意味着,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挑战依然巨大。
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应理性看待相关经济数据,不为一时一地的增长得失所扰,努力在变量中锚定恒量。
高技术产业增长快,新兴产业动能强
上半年新兴产业持续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从数据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1.2%、31.8%、19.8%。
要看到,新兴产业领域呈现出鲜明的创新驱动和数智赋能特征,其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兴动能不断涌现和政策持续有力保障。不过,高技术企业或投资面临诸如供应链、技术等挑战,对于高技术中小企业来说,破局的重中之重在于确保物流畅通和供应链稳定,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创新生态、提升技术能力。
具体而言,一是强化物流循环,以高效透明的方式促复工、保运转、优通行,运用多种手段在应急管理运营方面建机制、稳仓储、保供给,借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资源整合、流畅优化、组织协同,实现降本增效。二是促进供应链稳定,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加速数据、信息在供应链体系流转,参与打造多中心、多节点并联供应网络,开辟多元化产品进口和供应渠道,加强战略核心物资储备,有力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三是融入创新生态,拥抱产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一些企业投资规模大、辐射领域广、引领带动强等优势,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从高技术领域来说,稳定市场信心,寻求新机遇,离不开一个良性的产业协同系统。要认识到企业之间虽有规模差异,却又各具优势。大企业基础条件好,可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小企业对市场敏锐,是创新发源地和“专精特新”的主阵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企业之间分工合作成本有效降低,合作范围和深度日益扩展,越来越多规模不等、类型不同的企业实现跨行业合作。大中小企业互联互通、高效协作,不仅释放出大企业的创新活力,还更大地激发出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充分发挥后者在补链固链强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上月上升7.2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0%,比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
服务业的表现意味着,在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在下半年应保持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同时要坚持市场驱动,苦练内功,不断蓄势发力。
以市场为驱动的核心在于,从产业端出发,要依靠企业自身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坚持走产业生态引领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从政府和社会力量出发,要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服务支持,共同形成培育工作合力。
对于各级产业主管部门而言,应针对性地为服务业提供纾解政策,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制定分层分类的专项扶持政策,不断优化产业和企业发展环境;同时,要发挥促进各类企业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应着力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对于相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而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政策宣传、技术服务、法律援助等方面,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中西部增长势头好,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
二季度,全国多数地区的经济基本稳定,从增长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6个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占83.9%。其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势较好。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基数相对要小,更易于实现经济较高增速增长。而此次中西部增长快于东部,一是中西部地区相较而言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薄弱,相比之下没有东部那样大的疫情防控压力;二是近年来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加速落地,延续往昔东部产业发展路径,从区位、技术、机制、资源上释放出了后发优势,实现“逆袭式增长”,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而从未来走势来看,在大宗商品价格降下来后,其中一些能源大省的增长动力在短期内有可能转弱,但产业转移激活出来的后发效应,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期的东部地区,之所以经济增速缓慢,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东部省市的经济规模和基数本身已经较大,又面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次是东部人口密度大、港口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比中西部更大,这些都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速。
上半年已翻篇,稳增长的重任依然在路上。接下来,继续实施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法治化建设,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进程,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