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的员工在北京办公室里工作
中国新浪微博周三(7月13日)宣布,将对微博内利用谐音和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不良讯息的违规行为,展开集中整治行动。公告一出,在网上引发极大争议。有分析认为,这种中国独有文化现象难以依靠硬指令杜绝。
“细颈瓶”,“荷兰银行”......中国网民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名字、到近来“河南”村镇银行储户维权,总能创意发想许多谐音哏发文,试图让网管删文的速度慢下来。
不过,“细颈瓶”与“荷兰银行”这两个谐音词,可能很快不让用了。
新浪微博13日公告,为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维护文明健康的社区生态秩序,将对微博内利用谐音字、变体字等“错别字”发布和传播不良讯息进行整治,包括加强清理排查这些违规行为,建立健全的平台用语管理机制,完善关键词识别模型,还会透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加强宣传等方式,引导用户规范使用汉字等。微博呼吁用户在参与讨论时,要文明表达观点,规范使用汉字,还欢迎举报违规内容。
(微博/中国数字时代)
网民对这份公告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表示认同,认为互联网世界的确经常借助谐音字,相关做法既有效打击宣传色情、暴力等违规行为,也可保护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群体。
“535”与“细颈瓶” 审查“激发”中国网民的谐音创意
有网民则表示,微博官方应该界定清楚何谓不良讯息。也有人分享亲身经验说,无论是微博发文还是在网络直播留言,连一些非常普通的字眼都有禁忌,譬如“钱”要改写成“米”或者“马内”,“秒杀”改成“秒秒”,否则会被系统自动过滤删除,改用谐音字、变体字是迫不得已。有人更形容新举措如同“文字狱”。
湖南异议人士欧阳经华也有在网上使用”谐音字“的经验。
欧阳经华:“‘六四’是敏感词,所以我们就写‘五月三十五’。你算算,五月只有三十一天吧。”
事实上,中国不少牵涉敏感字眼的消息若上载到互联网会自动遭网络系统封锁。譬如引起广泛关注的河南村镇银行维权事件,不少网民发表相关文章都被删除,于是有人就在留言中,以谐音字“荷兰”代替“河南”发文,最终顺利避开系统审查。
异议人士欧阳经华(图)曾在网上使用谐音字。(欧阳经华独家提供,拍摄日期不详)
谐音字泛滥中文遭灾 又一中国特色
独立政治学者吴祚来形容网络谐音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吴祚来:“这种现象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文化现象。网友们无所不用其极的用数字,用谐音,或者大家心知肚明的方式来进行隐晦的表达。它造成了中国文字灾难性的后果。就是说,大家无法正常的使用汉字。你说真话就会触犯了官方的脸面。”
他相信,微博的决定与近期连串事件有关。
吴祚来:“上海的封城,还有郑州银行欠款问题,大家通过很多方式在线下聚集或抗议,引起了当局的警觉。二十大快开了,老百姓可以通过很多变形字和变音字来调侃二十大,解构中共的威权。这是对权威的解构,甚至是对严肃和高大上的主流声音的嘲讽。”
吴祚来认为,网络世界的错别字防不胜防。当局将如何依法惩处违规者是问题的关键。
吴祚来:“你不能不允许别人用错别字。即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经常会念错别字。老百姓写几个错别字难道就犯法吗?(当局)表面上遏制一下。大家可能会收敛一下。但是敏感词这么多,老百姓总有办法,而且你很难依法审判的,这是最重要的。”
有网友则留言说,自从有互联网以来,中国当局成天提心吊胆,苦不堪言。也许互联网根本不适合在中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