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为什么对乌克兰“去军事化”这么难?既有政治因素,更有军事因素,政治因素就是普京要求“不要伤及无辜,尽量不扰民”。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再赘述,重点谈谈军事因素。

近日,随着“海马斯”多管火箭炮进入乌克兰战区,不少军民目标被乌军远程火力打击,并造成人员伤亡。为什么包括“海马斯”在内的西方武器还能送到战区?这些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缘何能够逃过俄军的天眼呢?



实际上,西方这些武器装备确实是逃避了俄军的监控,而且送到了战区,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无论是在卢甘斯克,还是在恰索夫亚尔,还是在扎波罗热地区,都发现了乌军使用美军武器打击的状况。有些西方武器开火或运到战区后,又被俄军通过情报体系发现并锁定、摧毁。

在俄军严密监控之下,乌克兰还可以把武器装备运到俄军眼皮子底下确实比较奇葩。原因是什么?一方面就是乌克兰军队在西方国家帮助下实现了隐真示假,把军事装备伪装成民用物资和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然后把“大鸣大放”地运到了该运到的地方,也就是把军用物资的民用伪装化,相信西方国家都会帮助乌克兰做好相关工作。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就是俄军侦察体系存在四大短板。

一是有人侦察系统无法做到全天候、全时段侦察,也就是做不到有人侦察机时时刻刻在某一个区域活动,尽管俄军已经掌握了整个乌克兰的制空权,但是侦察体系并没有做到完全全覆盖。加之一旦俄军侦察机出现,美军预警体系就会提醒乌克兰运输车队实施规避和躲藏。

二是俄军无人机系统相对来说比美国要弱,无人侦察体系的欠缺导致不能做到全天候、全时段侦察。俄军如今欠缺如同美国的“全球鹰”等大型无人机,无法做到几架轮替来实现全天候和全时段覆盖。当然,一旦出现极端的气候,对于乌克兰来讲是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做到隐真是假来躲避俄军侦察。

三是俄罗斯的卫星侦察体系时间分辨率有限,也不能够做到实时侦察,同时受到天气影响无法做到准确侦察。一旦天气不好,卫星侦察体系就没有办法发挥作用,就算是雷达侦察卫星所能够发现的目标也是有限的,在进行图片判读时,也未必能够发现运到前线并经过伪装的武器装备。加之卫星侦察体系无法做到目标识别,到底是军用目标还是民用目标,也存在不小的辨识难度。此外,美国也会提前告知乌克兰关于俄罗斯卫星凌空时间,一旦卫星凌空,乌克兰车队就赶快藏起来并做好伪装,等卫星飞过去之后,车队再继续往前走,也就是美国以及北约可以提前准确通告乌克兰关于俄罗斯卫星的凌空时间,让乌克兰军队躲避卫星的侦察,这也就让俄罗斯天基侦察体系的优势被打破。



四是俄军人工谍报和侦听系统也存在问题。因此俄军也不知道乌克兰军队在武器运输的时候走哪条路,究竟藏在哪个库房,这些情报信息来源也确确实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方面原因不得不考虑,俄军不得不考虑区隔军民目标,避免出现人道主义灾难。这个点棘手的问题,俄军不得不考虑,否则将会导致俄乌军事冲突的局势更加复杂和政治化。但俄军的顾忌和矛盾心态恰恰是乌克兰军队可以利用的短板,道理很简单,俄军就是担心在国际社会上被广泛诟病,无助于政治解决俄乌军事冲突的后续问题。因此,摆在俄军面前的是,要尽全力搜索目标并查漏补缺,并力求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同时,及时针对战场环境变化开发、升级更加适应战场环境的侦察体系,补齐短板,这些对俄罗斯军队而言也是难得的锻炼场合,因为只有战场是检验武器装备性能适用、先进、可靠、安全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场中等烈度的军事冲突也就成为美俄新武器和军事装备博弈的重要试验场来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