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于7月8日遇刺身亡后,虽然刺杀安倍的嫌疑人山上彻也表示他杀安倍是因为安倍于某个导致自己母亲破产的宗教团体有关联,但不论是日本官方还是媒体都一直对这个宗教团体的身份三缄其口。

不过,就在北京时间7月9日深夜,日本一家名为《现代商务》的网络八卦媒体却“独家披露”了这个宗教团体的身份,称该团体是来自韩国“韩国统一教”。

如下图所示,在《现代商务》(現代ビジネス)于当地时间7月9日晚间刊发的一则报道中,这家日本网络八卦媒体宣称刺杀安倍的嫌疑人山上彻也已经供述了导致他母亲破产,进而令他出于报复去刺杀安倍的那个宗教团体的身份,即来自韩国的“统一教”(又称“世界和平统一家庭联合会”)。



随后,日本另一家八卦杂志《Flash》也在关于安倍遇刺案的最新消息中提到了韩国统一教,称山上彻也曾对人表示导致自己“家庭崩坏”和令自己想行刺安倍的是该宗教团体。该媒体还称韩国统一教的日本分部已经“承认”山上彻也的母亲是该团体的成员。另外,该报道还称山上彻也原本在学生时代是个“优等生”,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尽管《现代商务》和《FLASH》是目前仅有的几家宣称涉案宗教团体是“韩国统一教”的日本媒体,且这一说法尚无其他媒体的报道或是官方的信息佐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境外的社交网络推特上,也有不少日本人或是熟悉“韩国统一教”的网民怀疑导致山上彻也刺杀安倍的宗教团体就是这个与日本乃至美国等众多国家的右翼政治势力关系密切的韩国宗教团体。

其中,常年研究该宗教团体,并曾多次在涉及该团体的事情上接受诸如英国《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采访的美国知名邪教问题专家斯蒂文·哈桑 (Steven Hassan)就于7月9日发帖表示,他从“来自日本的可信信源”处听说,导致山上彻也的母亲破产,进而令他盯上安倍的,是在英语世界被称作“Moonies”的韩国统一教——尽管哈桑随后又表示这个消息尚未被官方确认。



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的美籍教师杰弗瑞·霍尔(Jeffrey J. Hall)9日也在社交媒体上分析认为,安倍遇刺案中那个一直没有被日本官方和大媒体披露的“宗教团体”可能是“韩国统一教”,因为安倍曾在2021年时给该团体站台发表演讲,而该团体也颇为支持安倍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



而当《现代商务》和《FLASH》的报道发布后,霍尔也第一时间在他的社交账号上进行了转发。从他转发这两篇报道的态度来看,他基本上认为这些报道确认了“韩国统一教”与此案有关。





但截至耿直哥发稿时,日本尚未有更权威的信息,比如官方或其他主流媒体,确认“韩国统一教”涉案的情况。

至于“韩国统一教”的背景身份,耿直哥曾在去年9月一篇文章中详细对其进行过介绍和扒皮。当时我们报道该宗教团体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当时没有参加美国举行的9·11恐怖袭击20周年纪念活动,而是跑去给该宗教团体站台发表讲话。



当时,耿直哥在报道中主要引用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美国知名邪教问题专家哈桑说法,并综合了其他网络公开资料与西方媒体的报道。这些说法和报道资料显示,指出韩国统一教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并很快传播到了美国、日本等有着很大宗教保守势力根基的国家。

其创始人名叫文鲜明,生于1920年,10岁时信了基督教。但与其他信徒不同的是,文鲜明宣称“耶稣”曾在自己16岁时现身,让他来完成“耶稣”没有完成的“任务”:在人类世界创造“上帝的国度”,做“拯救人类”的“救世主”。于是他便以此创立了“世界基督教统一神灵协会”,也就是后来的“统一教”。



(图为“做法”中的韩国统一教教主文鲜明及其妻子韩鹤子)

但文鲜明“拯救世人”的方式却相当怪异可疑。他宣称,人类的一切战乱和冲突是因为人类的家庭是出于“自私”的原因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加入他的教派并成为信徒,努力为教派服务(给教主捐钱和募捐),教派就会给合格的信徒指派异性信徒“配对”,并通过教派的“集体婚礼”完婚。

他还称,这样的婚姻是得到“神的祝福”的,生出来的孩子是完美的人类,然后这些子女也要加入教派,并通过类似的方式一边服务教会一边等着教派给配对结婚生子。如此一来,人类便能得到拯救了……

青年时期曾被骗入韩国统一教的哈桑,就曾在英美媒体上透露了很多文鲜明和韩国统一教的问题,包括统一教是如何通过撒谎和欺骗,让在19岁时因被女朋友甩了而伤心的他,为了“拯救人类”而入教;又是如何对他进行精神控制,让他自我排斥对该教派的各种怀疑,忠心于该教派的事业的。



哈桑还多次披露了文鲜明那些荒诞和极端的言论。比如文鲜明曾公开宣扬“韩国人至上”的言论,称他理想中的天国中所有其他语言都会被废除,只有韩语被保留。他甚至表示耶稣得迎娶一个韩国女人,并由他来主持婚礼,才能上天堂。他还宣称一旦由他“掌控”了美国,就会立法让通奸成为死罪。他甚至还发表过涉嫌反犹太人的言论,称犹太人之所以会被德国纳粹屠杀是因为他们在2000年前“辜负”了耶稣。

而美国《华盛顿邮报》早在一篇1984年9月17日的报道就揭露说,当时在美国传教的文鲜明,为了美化统一教的形象,并在美国的政坛上寻找盟友,曾拿出信徒的大量捐款进行公关活动,并成功与和他教派的那套右翼保守派价值观非常贴合的美国右翼保守势力,以及代表该势力的美国共和党勾搭在了一起。文鲜明当时不仅掏钱支持美国右翼保守派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人物,还与他们一起高举反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大旗,支持美国政府干涉别国内政。

他还于1982年创立了美国激进的右翼保守派媒体《华盛顿时报》。该报如今已经成为了美国右翼保守派势力的重要喉舌之一,更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



有了美国右翼政治势力以及共和党的背书,即便文鲜明在1982年时因为逃税和税务欺诈被美国法院定罪判刑,后来又因被媒体指控利用宗教敛财和干政等一系列丑闻,一度被日本、新加坡以及多个欧洲国家禁止入境,但他总能“化险为夷”,最终反倒是这些国家逐个解除了对他的禁令。另外,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他还是美国总统“世家”布什家族的朋友,以及中情局的重要“资产”。

但随着后来国际局势的变化和美国的国际政策调整,文鲜明和他的韩国统一教也开始调整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行动方针,比如在朝韩问题上就从之前的强烈反对朝鲜,到后来的开始拿“朝韩和平”做营销自己的噱头。

自文鲜明与2012年去世后,韩国统一教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鲜明的妻子韩鹤子目前掌控着这个宗教组织的大权。而她则更善于包装“统一教”,比如去年她就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和政治包装,发起了一个名叫“为希望而集会”的“慈善”活动,打着“消除种族主义”和“终结战乱”等噱头,邀请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前领导人和现任领导人来参会,这些人有很多都是中国人熟悉的面孔。韩鹤子则以“和平之母”的身份出场。



(图为韩鹤子)


同时,文鲜明那几个未能成功“夺权“的儿子,则只得借统一教的大旗另立炉灶,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分支。他的小儿子文亨最为极端,是将自己的教派分支与美国极右翼推崇的意识形态结合在了一起,不仅鼓励自己分支的信徒“持枪”来参加统一教标志性的“集体婚礼”,说这样可以显示他们捍卫教派的“决心”,他甚至还曾作为特朗普的支持者,参加了美国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大厦暴乱事件。



至于韩国统一教在日本的活动,从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的美籍教师霍尔给出的资料来看,该团体确实也与安倍及其所代表的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在美国的情况一下,该团体也会给日本保守的右翼势力——比如自民党(LDP)——提供支持。

他说,该宗教团体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有往来了,因为当时安倍的祖父认为该宗教团体可以帮助日本右翼对付那时风起云涌的共产主义运动。



有日本媒体亦曾于2017年报道安倍任期内第三次改组内阁时提到,安倍当时希望进一步支持宗教并依靠宗教的力量执政。“韩国统一教”(“世界和平统一家庭联合会”)则是当时被日本媒体点名的一家是与安倍关系紧密的宗教团体。



霍尔还提到了韩国统一教在日本国内也存在的一些争议。比如有的日本政客就认为该教派是韩国人成立的反日宗教,不仅会损害日本天皇的地位,还可能是间谍组织,安倍家族和自民党支持该宗教是在“反日”。



不过,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霍尔提到韩国统一教在日本正陷入激烈的教派内斗。根据他的说法,文鲜明那个自立炉灶的的小儿子文亨,目前也在日本传播着自己的那个分支教派,并且相当排斥自己母亲韩鹤子掌管的教派。



这个情况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日本媒体《周刊文春》在报道安倍遇刺案嫌疑人山上彻也时的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该细节显示山上彻也其实也曾在母亲的影响下加入母亲的教派,但他随后却离开了母亲教派下的一个分支教派,并由此对母亲的教派和给该教派站台的安倍产生了敌意。尽管《周刊文春》并没有提及这个教派到底是哪个,但霍尔以及其他熟悉韩国统一教在日本情况的人,都认为这一细节指向韩国统一教,山上彻也母子俩的纠纷,很可能就是韩鹤子和文亨之间的教派纠纷引发的。





最后,霍尔认为,日本官方和大媒体之所以现在还没有确认到底是哪个宗教导致山上彻也去行刺安倍,可能是因为害怕对这些宗教团体的名声造成打击甚至引来偏见和歧视。

但他认为这种做法反而会导致人们进一步怀疑这些宗教团体是不是已经控制了日本政府和媒体,想要隐瞒真相。



而在耿直哥看来,虽然统一教是否涉案还缺少一锤定音的来源。但如果此事真的与该宗教团体乃至其教派内斗有关,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安倍其实是被一个【支持特朗普的韩国宗教团体】给害了。这不仅会令此事变得极为戏剧性,这过多的“要素”恐怕也会让很多人难以消化……

安倍晋三遇害背后:政要遭刺杀有迹可循吗?




当地时间7月8日上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进行街头演讲时遭到枪击,经抢救无效身亡 | 图源:网络视频截屏


导 读

日本当地时间7月8日11时30分左右,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到41岁男子当众枪击,于当天下午不治身亡。多年平安无事的日本政坛出现高层政要刺杀事件,立刻引发全世界的关注。通过梳理与分析对全球历史上发生过的政客被刺事件,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规律与结论。

撰文 | 吴寒

7月8日上午11点30分左右,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近铁大和西大寺站前发表演说,开始演讲仅1至2分钟,现场就传出两声枪响,他随后倒地流血。在被送进当地医院抢救数小时后,安倍晋三被宣布身亡。

NHK引述目击者的说法报道,41岁枪手山上彻也出现在安倍身后,近距离连开2枪,接下来没有逃跑,而是一直呆站在原地,随后被5名维安人员当街制伏。



图1 当地时间7月8日上午,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进行街头演讲时遭到枪击,经抢救无效身亡 | 图源:网络视频截屏


据媒体报道,凶手山上彻也称自己对安倍的政治信仰 “没有怨恨”,只是自己 “对一个特定组织怀恨在心”,而他自认为前首相安倍晋三与该团体有关联。但是,很多人不相信这场震惊世界的刺杀,仅仅是个人怨气导致的意外 [1]。

的确,政治刺杀,尤其是针对高层政要的刺杀,总会让人联想起政治阴谋和政治内幕。这让政客被刺事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成了各种阴谋论的聚集地。

刺客画像


1963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后,对于案件的真相就一直存在各种猜想。在此后几十年时间里,相当多美国民众都不相信官方 “只有一个枪手” 的说法,一度有八成美国民众不信任官方 [2]。



图2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被刺的前几分钟,与夫人坐在总统车内 | 图源:wikipedia

作为有着高度曝光率和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政客们其实一直都有遭到袭击的危险,只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去了解那些失败的袭击和刺杀。

对于针对政要的袭击和刺杀的系统研究发现,排除恐怖主义行为的情况下,多数政治刺杀并非是精心编排的阴谋。政治人物被刺甚至并非因为政治原因,只是袭击者一厢情愿导致的意外事件。

袭击者和刺杀者的状态,可以说明一部分情况。多个研究发现,对政要进行袭击和刺杀的凶手,很多都有精神疾病。

英国一项法医学和精神病学专家的研究显示,对英国王室成员进行攻击的23人中,11人有妄想或幻觉症状,在刺杀的过程中症状仍然存在。还有证据证明其他4人有精神障碍 [3]。

对欧洲1990年—2004年间24起攻击政客案件的调查发现,其中10起案件涉及精神疾病 [4]。德国一项对公众人物的14起攻击案件的研究发现,发起致命性攻击的人,比非致命性攻击者有更严重的精神病史和自杀倾向。超过一半的致命攻击者有不稳定的依恋历史,在童年失去了父亲、母亲甚至双亲 [5]。

对美国袭击者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数据肖像,不过袭击者大都有以下一项或者几项特征:在社会上孤立,有严重抑郁或者自杀史,曾经有爆炸性的愤怒,对激进团体感兴趣但不是成员 [6]。

袭击者的生活状态也不好。在刺杀事发前一年,几乎有一半的袭击者经历了重大生活变化,或者说是灾难。包括婚姻问题和分手、疾病、家庭成员死亡、学业或工作失败,以及其他刺激绝望或抑郁情绪的挫折。但只有23%的人在事发前一年接受过心理健康评估或者治疗 [6]。

有着这样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的袭击者,才是袭击政客的主力军。可以说,更多针对政客的袭击和刺杀,是基于个人原因而非政治阴谋。

复杂的刺杀动机

承认精神疾病对袭击者的影响,不代表袭击者完全不清醒,没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不过袭击者有多种多样的动机,政治动机是其中的一类。

詹姆斯·克拉克把美国的刺杀者按心理动机分为四类 [7]。迈克尔·马丁内斯在《美国历史上的政治刺杀和未遂事件》中沿用和扩展了他的分类。

按照马丁内斯的分类方式,美国的刺杀者可以分为五类 [8]。第一类刺杀者为政治理想牺牲自己,这种刺杀的政治动机很明确。比如刺杀议员罗伯特·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兄弟)的凶手,他的动机是反对肯尼迪议员的亲以色列立场。

第二类刺杀者希望通过刺杀行为,让别人认同自己。行刺里根失败的约翰·欣克利是这类的典型,他是电影《出租车司机》的影迷,而行刺只是为了获得参演《出租车司机》的影星朱迪·福斯特注意。他因精神病而法庭裁定无罪。



图3 《出租车司机》电影海报 | 图源:wikipedia

第三类刺杀者是心理变态或者反社会,他们缺乏正常的情感和共情能力,不在乎夺取别人的生命,攻击政客只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生活无意义。

刺杀华莱士州长的布雷默被分在这类,他在一系列情感挫折后决定刺杀大人物,虽然他对政治并不关心。发现总统很难刺杀之后,他改为计划刺杀州长,甚至一度计划在热闹街区射杀路人。有意思的是,他的日记是电影《出租车司机》灵感来源之一。

第四类刺杀者的特点是严重的情绪和认知扭曲,对现实没有合理的认识。比如历史上第一个刺杀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劳伦斯,他已经疯到自认英国国王。第五类则是其他类,一些找不到凶手的悬案被归于此类。

在一些案例里,凶手有着更复杂的动机。曾在新西兰对查尔斯王子开枪的一名案犯就同时有两种打算,一方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大胆行为,为他争取难民权利的活动博得关注。另一方面他也受到抑郁症困扰,甚至希望被警卫射杀。

刺杀安倍的山上彻也虽然供述了一部分作案动机,但他的供述可信性如何,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尽管动机各异,但刺杀政客的人,在行动方式上有一些相似。

费恩及其同事主导特勤局特殊案例研究项目(ECSP)收集了1949年至1996年间曾刺杀、攻击或接近美国公共人物的74个案例,其中一半以上涉及特勤局保护人员(总统、副总统、他们的家人、前总统、总统候选人和来访的国家元首)。特殊研究项目成立的目的,就是找出执法干预可以成功阻止刺杀的方法 [9]。

这个项目改变过去通过静态特征寻找可能刺杀者的尝试,专注研究刺杀者的行动方式,得出了一些现在还很有效的结论。

首先,尽管相当多刺杀者有精神疾病史,但刺杀并不是一种冲动行为,相反,刺杀者都有周密的筹划,一般都经过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的长期准备。

另外,袭击者或者刺杀者通常不会事先去恐吓威胁目标,反倒有三分之二的袭击者曾经把袭击计划透露给身边的人。那些对政客威胁、恐吓、跟踪的人,却往往不会真的动手 [10]。

这些对刺杀者行为方式的描述,很适合用在刺杀安倍的凶手山上彻也身上。

据报道,警察在山上彻也家中发现了自制的三管、五管、六管枪,还发现了爆炸物。在枪械管制严格的日本,这样的准备称得上是蓄谋已久 [11]。凶手还声称,刺杀前一天(7月7号),安倍晋三在冈山参加助选活动时,他也去了。

如果警方能早些注意到这些迹象,或许不会有那么多政治人物遭到刺杀。

愈演愈烈的刺杀

历史上日本政坛发生过多次刺杀事件,安倍晋三的外公岸信介也曾遇刺。不过,近年来日本政客,尤其是高层政要被刺已经非常罕见。

上一次日本政客被刺杀,还要追溯到2007年4月,长崎市长伊藤一长遭黑帮成员射杀。而且这场案件中,凶手自认的作案动机是因为琐事和经济纠纷对市政府不满 [12]。巧合的是,当时日本首相正是安倍晋三,他还对这起事件发表了声明。

安倍晋三并不是这几年第一个倒下的政客。

去年11月,隶属于保守党的英国国会议员大卫·艾梅斯,在伦敦东部选区一间教堂前被刺伤,伤重身亡。凶手声称刺杀大卫·艾梅斯,是因为艾梅斯在议会中投票支持轰炸伊斯兰国 [13]。



图4 2011年11月被刺杀身亡的英国国会议员大卫·艾梅斯 |图源:news.sky.com

这是几年内英国第二位被刺杀的议员。2016年,亲欧盟的英国工党议员乔·考克斯,被一名坚持脱欧的右翼极端分子枪击并用十几刀刺死。再早一次议员遇刺,就要追溯到1990年了 [14]。

在德国,卡塞尔市基督教民主党政客沃尔特·吕贝克,于2019年在家门外被右翼极端分子枪杀。

根据德国内政部的数据,2020年德国共有1534 起针对政客和政党成员的犯罪,比2019年增长了9% [15]。

过去的研究表明,政治刺杀容易出现在政治竞争受到限制的国家,以及领土分裂的国家、有少数群体被剥夺权利的国家。而民主国家,尤其是权力没有总统制那么集中的议会制民主国家,则不容易发生这类刺杀事件 [16]。

但这几年,欧美国家政治人物被刺事件频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两极化的风潮。

西点军校打击恐怖主义中心(CTC)利用1945 年至 2013 年间的全球政治刺杀数据集,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政治刺杀在政治两极化严重的国家更容易发生 [17]。

近年来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政治两极化态势明显加剧。英国脱欧以后,两极化程度也达到了21世纪以来的最高点 [18]。

在2018 年的一项调查中,不到一半的英国选民表示他们愿意与对立党派的支持者谈政治,大约 75% 的选民不希望自家子女和政治观点对立的人结婚 [19]。

新冠疫情在一些国家更进一步扩大了两极分化,特别是无法就新冠政策达成跨党派共识的国家。

在英国,新冠加剧了社会不平等。2020年6月的调查数据显示,英国居民对邻居和社区的信任度不如往年,贫困和少数族裔地区尤其如此 [20]。而本来就存在建制反建制之争的法国,推行新冠疫苗相关政策的执政党议员斯蒂芬·克莱尔,甚至被抗议者丢海藻 [21]。

这种社会环境下,政客遭到的暴力攻击和威胁越来越频繁。而对政客来说最危险的时间段,就是选举期间。

近几年选举期间,政治暴力出现得相当频繁。安全研究专家克莱顿·贝索表示,根据他的研究小组收集的选举暴力数据库,2020年发生选举暴力事件的数量高过过去40年任何一年。当年进行选举的国家中,54%都在权力交接中存在各种形式的暴力。

2021年虽然情况好于上一年,但仍有高达40%的国家出现了选举暴力。而且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选举暴力在近年都以相似的速度增加,虽然暴力的表现和原因不同 [22]。

这些选举期间的暴力行为,一部分会针对政客和政府官员。

美国费城选举委员会的施密特,就在选举期间收到了恐吓电话。报警后,警察真的在计票处附近抓到了两名持枪男子。施密特的家人也收到了死亡恐吓,有人发短信威胁要给他的家人 “75刀和20发子弹”。选举结束后,他们不得不举家搬迁 [23]。

由布伦南中心委托贝南森战略集团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负责选举的美国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因其工作而感到不安全,近五分之一的人将生命受到威胁列为与工作有关的担忧 [24]。

同样,选举年也是政治刺杀的高发期。打击恐怖主义中心(CTC)的研究发现,60%的政治刺杀事件都发生在选举年,加上选举年前一年的话,76%的政治刺杀都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这可能是因为,换届时反对派政客更容易受到执政者刺杀。在政治两极化严重的地区,选举还可能鼓励一些群体进一步激进化,以在选举期间和其他群体做出区分。另外,选举还会增加政治人物的曝光度,让他们更容易成为目标 [25]。

安倍晋三这次遇刺,就是在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助选活动的行程中。上一位日本被刺的政客伊藤一长,也是在选举年被射杀。

安倍遇刺可能是个意外,但在世界范围内政治两极化和政治暴力越来越剧烈的今天,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意外。

参考文献:

1.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2/07-08/9799290.shtml

2.Langer, G. (2010). John F. Kennedy’s Assassination Leaves a Legacy of Suspicion. PDF). ABC News. Retrieved May, 16.

3.James, D. V., Mullen, P. E., Pathé, M. T., Meloy, J. R., Farnham, F. R., Preston, L., & Darnley, B. (2008). Attacks on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The role of psychotic illne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Online, 36(1), 59-67.

4.James, D. V., Mullen, P. E., Meloy, J. R., Pathé, M. T., Farnham, F. R., Preston, L., & Darnley, B. (2007). The role of mental disorder in attacks on European politicians 1990–2004.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16(5), 334-344.

5.Hoffmann, J., Meloy, J. R., Guldimann, A., & Ermer, A. (2011). Attacks on German public figures, 1968–2004: Warning behaviors, potentially lethal and non‐lethal acts, psychiatric status, and motivation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29(2), 155-179.

6.Meloy, J. R., James, D. V., Farnham, F. R., Mullen, P. E., Pathé, M., Darnley, B., & Preston, L. (2004). A research review of public figure threats, approaches, attacks, and assassi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49(5), JFS2004102-8.

7.Phillips, R. T. (2006). Assessing presidential stalkers and assassi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Online, 34(2), 154-164.

8.Martinez, J. M. (2017).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and Attempts in US History: The Lasting Effects of Gun Violence Against American Political Leaders. Skyhorse.

9.Fein, R. A., Vossekuil, B., & Holden, G. A. (1995). Threat assessment: An approach to prevent targeted violence (Vol. 2).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0.Fein, R. A., & Vossekuil, A. B. (1998). Preventing attacks on public officials and public figures: A Secret Service perspective. In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pp. 175-191). Academic Press.

11.https://edition.cnn.com/asia/live-news/shinzo-abe-japan-assassination-07-09-22-intl-hnk/h_a29f4f1dfc40d7b7eb05d88ca2cc0811

12.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07/4/18/mayors-shooting-shocks-japan

13.https://www.dw.com/en/uk-leaders-pay-tribute-to-slain-lawmaker-david-amess/a-59525938

14.https://www.dw.com/en/far-right-extremist-guilty-of-murdering-british-politician-jo-cox-ahead-of-brexit-vote/a-36491607

15.https://www.dw.com/en/politicians-across-the-world-face-growing-dangers/a-59542600

16.Torgler, B., & Frey, B. S. (2013). Politicians: be killed or survive. Public Choice, 156(1), 357-386.

17.https://ctc.westpoint.edu/the-causes-and-impact-of-political-assassinations/

18.Boxell, L., Gentzkow, M., & Shapiro, J. M. (2020). Cross-country trends in affective polariz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60.

19.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british-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article/abs/divided-by-the-vote-affective-polarization-in-the-wake-of-the-brexit-referendum/2393143858C3FA161AF795269A65B900

20.https://www.bi.team/blogs/britain-connects-reducing-political-polarisation-and-fostering-dialogue-during-national-lockdown/

21.https://www.france24.com/en/europe/20220110-french-mp-pelted-with-seaweed-as-cases-of-violence-against-politicians-rise

22.https://theconversation.com/election-violence-spiked-worldwide-in-2020-will-this-year-be-better-153975

23.https://www.nytimes.com/2020/12/16/magazine/trump-election-philadelphia-republican.html。

24.https://www.brennancenter.org/our-work/policy-solutions/election-officials-under-attack

25.Perliger, A. (2015). The Rationale of political assassinations (pp. 1-93). Combating Terrorism Center at West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