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称与王毅会谈具“建设性” 但忧心台湾问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9日在印尼巴厘岛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展开会谈。布林肯在会后表示,双方会谈具“建设性”,但他对于包括台湾在内的问题感到担忧。
法新社报导,布林肯在与王毅会谈5小时后表示:“尽管我们的关系很复杂,我可以有信心地说,我方代表团认为今天的讨论有益、坦诚和具建设性。”不过布林肯表示,他也表达了对台湾、香港、人权和乌克兰等问题的担忧。
他说:“有鉴于北京对台湾日益挑衅的言辞和活动,以及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我传达美国对此议题的深切关注。”
布林肯也呼吁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距离。在此前一天,20国集团(G20)才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外长会议,西方国家针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一事直批俄国外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
布林肯表示,他告诉王毅“这确实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挺身而出的时刻,正如我们在G20中听到国家们轮番谴责这场侵略,要求俄罗斯让外界取得在乌克兰卡关的粮食”。
他并说,俄罗斯在G20会谈遭到千夫所指后,“没有迹象”显示俄国愿意继续交涉。
王毅见布林肯 为何“护栏”成焦点词?
直新闻:中美外长今年首次面对面会晤,“护栏”成为焦点词,为避免中美之间出现战略误判,双方要设置怎样的“护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熊李力:说到底,“护栏”也是在当前中美关系面临比较复杂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就是说近年来,由于美方将竞争作为对华政策的总基调,因此中美关系其实出现了不小的波折,在这种背景之下,有必要避免中美关系陷入更大的误区,因此就提出了“护栏”这一概念,说到底就是给中美关系上一层保险。
当前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就是双方要对对方的意图进行合理的判断,首先就是美方要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要尊重中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对中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消除敌意,这实际上是美方目前要真想铸就所谓的“护栏”,就非常需要做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护栏”实际上在目前的形势下看,就是美方一定要兑现自己的对华政策基本承诺。即使中美之间有竞争,那么一定是没有灾难的竞争,这种竞争一定是有底线的,是可控的,是不能够给美方自己的利益,给中美双方利益乃至全世界造成重大灾难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护栏”一说实际上充分反映出当前中美关系,确实面临着比较大的波折,面临着比较复杂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中美双方都存在一些有识之士,希望中美关系在一个可控的框架内正常健康地发展。
直新闻:这次外长会之前中美防长“香会”上也碰面了,我们看到今年以来中美高层高频率地接触,您认为对中美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意义?我们是否可以说中美双边接触进入到新阶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熊李力:实际上,近年来中美关系一方面波折,另一方面高层互动还是非常频繁,其实这也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当前所具有的两面性。
一方面,拜登政府坚持认为中美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只是在有必要合作的时候进行合作,是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但是很显然,拜登政府或者说至少拜登政府执政团队内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美关系尽管是竞争关系,但是中美关系或者说美国对华政策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方实际上也希望能够经营好中美关系,而要经营好中美关系,就需要双方进行高层的这种密切的互动,实现双方政策意图的充分沟通,从而避免双方战略意图的重大误判,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表达彼此的核心利益诉求,实现双方更好的合作,互利共赢,这种高层互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平台。
直新闻:我们看到,外界原本预计拜登会在本周内宣布取消部分对华加征关税,您认为拜登还面临着什么样的一些考量导致他一直摇摆不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熊李力:首先拜登政府,包括拜登总统本人,仍然还是总体倾向于将“对华关税战”温度降下来、把调门降下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内部有很多人,包括贸易代表戴琪在内的高级官员,还是认为,关税是美国对华经济威慑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美国在经济领域对华施压的一个重要的“武器”。因此,拜登政府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考虑,一再强调要取消、豁免部分对华加征的关税,但也从来没有表态要取消或者豁免全部对华加征关税。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拜登政府仍然是具有充分的两面性。
另外,今年秋天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日益临近,这个时候,国会两党之间的斗争焦点领域,其中之一就是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就是说,拜登政府目前很显然也很担心,如果在对华取消和豁免加征关税的问题上,步子迈得太大,走得太远,很可能会被敌对的共和党阵营抓住把柄,被指责在对华政策上“让步太多,牺牲了美国的原则和利益。”
直新闻:这次俄乌冲突也是中美外长会上讨论的一个议题,这次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态度还是比较冷淡的,这种对立,您觉得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熊李力:当前,乌克兰冲突仍然在持续进行,而二十国集团可以说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的一个大聚会,也就是说,当前要解决全球经济治理当中的重要问题,二十国集团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但是很显然,目前二十国集团受到乌克兰冲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美国本身是二十国集团的一个重要成员,而俄罗斯在二十国集团当中,始终也在继续进行着活跃的外交活动,美俄双方目前是将二十国集团作为外交拉锯战的一个重要的角力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乌克兰冲突或者说美国对俄罗斯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二十国集团的正常运行,而二十国集团和之前的七国集团的最大区别就是,二十国集团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成员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数量。
因此,我们可以说,二十国集团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台共同处理重大的全球经济治理事务的一个重要的平台。而当前受到乌克兰冲突的影响,美俄在二十国集团等各种场合外交角力不断,本身就会极大地影响二十国集团正常地对全球经济事务的讨论和处理。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发展中国家对于全球经济事务的参与构成重大的冲击。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乌克兰冲突持续不断,全球的这种大宗商品货物的价格持续提升,从粮食到煤炭,从石油到天然气,其本身价格不断提升,也极大地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负担,造成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原材料供给的压力,还是通货膨胀的压力都大幅度提升,这实际上也是乌克兰冲突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重大影响所在。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往往在经济上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差一些。在这种背景之下,实际上俄乌冲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比较大的挑战。
“中方警告的严厉程度很高”
当地时间7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后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据新华社报道,中美双方都认为,此次对话是实质性的,也具有建设性,有助于增进彼此相互了解,减少误解误判,并为两国未来高层交往积累了条件。《环球时报》记者阅读中方通稿并采访多位国际关系专家发现,此次会晤有七个细节意味深长,颇值得关注。
细节一:一个月内,中美高层五次互动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这是在今年6月10日以来,中美高层之间的第五次互动。多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中美高级别官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如此频繁地互动十分罕见。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6月10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举行会谈;3天后的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卢森堡举行会晤;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紧接着,7月7日,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应约与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进行视频通话。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中美外长会是今年3月两国元首互动重要共识的又一次具体落实,是两国保持对话接触、减少误解误判、共同管控分歧的又一重要举措,对稳定中美关系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进一步的高层互动铺平道路。
当地时间2022年7月8日,印尼巴厘岛,二十国集团(G20)外长会在当地召开,布林肯出席。图源:澎湃影像
细节二:会晤前,布林肯说了这样一段话......
刁大明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会晤开始前的拍照环节,布林肯对在场记者表示,希望这是一次有成效的建设性的对话。“一般在拍照环节,双方未必要对记者发言”,他解读认为,“我个人的理解是,布林肯传递出一种‘美方希望此次会晤取得积极进展、实现关系缓和’的意愿。这显示出美方对同中方沟通的需求正在明显上升。”
据新华社通稿称,在此次巴厘岛会晤中,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坦诚和长时间的沟通”。
细节三:中方警告的严厉程度很高
据新华社通稿,王毅在会晤中说,美国正患上越来越严重的“中国恐惧症”。如果任由这种“威胁膨胀”发展下去,美国对华政策将是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他同时列举了一系列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举动称,“既然美方承诺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就应该尊重中国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停止抹黑攻击中国政治制度和内外政策……既然美方承诺不支持‘台湾独立’,就应该停止掏空歪曲一个中国政策,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切香肠’,不得打‘台湾牌’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中方在此次巴厘岛会晤中释放出“双重信号”。对比此前几次外长会和“杨沙会”通稿里的中方表述,此次王毅对美方的提醒和警告更细致,也是用语严厉程度最高的一次。
“‘死胡同’等一系列表述意味着双方已走到接近‘摊牌’的地步。”他分析认为,“中美关系要么缓和,要么双方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相信中美双方都已意识到这一点。”
当地时间2022年7月7日,印尼巴厘岛,G20外长会将举行。
细节四:“实质性”和“建设性”
另一方面,吕祥指出,中方在通稿中把此次会晤定义为“实质性”和“建设性”,料想美方应是在会晤期间作出了一些积极回应,否则中方不会作出会晤是“建设性”的定义。
细节五:会晤“持续5小时”
吕祥提及会晤的另一个细节称,据外媒释放的信息,此次巴厘岛会晤持续了5个小时,对于“一对一”会晤来说,5个小时已是很长的时间,且王毅和布林肯很可能在部分议题的讨论期间跳过翻译直接对话,这意味着这次会晤有效时间起码在3小时以上,这在部长级以上的会谈中十分罕见,说明双方的沟通非常坦诚,对彼此的信息传递非常清晰。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中国与拜登政府外交高级官员的互动中,2021年3月的安克雷奇会晤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双方连续会晤三场,每场持续3小时左右。去年7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华,在天津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会谈,共计会谈6个小时,用中国外交部的话说,“双方谈得很深、很透”。
细节六:回应“护栏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才是两国最可靠的“防护”
在此次巴厘岛会晤中,中方通稿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话莫过于王毅提到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才是两国最可靠的‘防护’”。王毅表示,美方表示要给中美关系加装“护栏”。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才是两国最可靠的“防护”。只要切实履行各自在三个联合公报中所作承诺,坚持正确方向,及时排除路障,打通前行道路,双边关系就不会脱轨失控。否则,再多的“护栏”也起不到作用。
“什么东西需要有护栏?高速公路,或是桥。倘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护栏’被美方拆毁,那也意味着中美两国间的路的两旁就直接面临万丈深渊。”吕祥对《环球时报》分析称,这也侧面说明两国在台湾议题上面临的风险已非常高,并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他表示,拜登政府就任一年半来,其外交团队多次提出中美关系“护栏”的说法,但对到底什么是“护栏”,美方始终含混不清。此次,王毅对美方的“护栏说”给予清晰回应,即“倘若美方连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不能坚持,那中美关系的稳定安全就根本无从谈起。”中方此次释放的信号已非常清晰。
刁大明认为,华盛顿提出的“护栏”完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即既想保持中美关系最底线的稳定,不和中国出现高烈度的冲突,但同时寻求通过竞争的方式来遏制中国发展,并通过渲染中国威胁的方式和盟友抱团“围堵”中国。这样的“护栏”显然不能为中方所接受。
他表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维持中美关系良性健康发展、有效保持两国沟通的基石,“这是已被历史证实的”,未来也应继续发挥作用。
细节七:“三反一正”的清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方在会晤中向美方提出四份清单:要求美纠正错误对华政策和言行的清单、中方关切的重点个案清单、中方重点关切的涉华法案清单、中美8个领域合作清单,希望美方切实认真对待。《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前两份清单系去年7月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访问天津时中方向美方提出,而后面两份清单是此次巴厘岛会晤新增。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前三个清单是我们反对、要求美国改正的,第四个清单则是合作性的,“三反一正”的清单体系显示出中国对华盛顿态度的延续性,也显示出中国对美政策不因美国内部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四份清单也进一步凸显出北京不断向华盛顿强调的关键词——相互尊重。”
吕祥则认为,本届美国政府一直声称对华要采取“竞争、对抗、合作”的“三分法”,但实际上,在过去一年多来,两国并没有什么合作。特朗普时期遭到破坏的双边合作机制,只有很少一部分得到恢复。此次中方主动提出具体的合作潜力领域,是中方对两国关系主导和把控能力的体现。
“中美关系的复杂和‘诡异’之处就在于,双方的矛盾和分歧很多很尖锐,破坏两国关系的力量也很大,但维系两国关系的领域又庞大而牢固。”吕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次会晤是双方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的一个很好的机遇,“但能否实现这一点,最终取决于美方领导人的理性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