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新规将对互联网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1. 用户账号信息包括哪些信息?仅指用户昵称吗?



用户账号信息,指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使用的名称、头像、封面、简介、签名、认证信息等用于标识用户账号的信息。

2. 用户对账户信息有哪些“不可为”?

●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



●假冒、仿冒、捏造政党、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名称、标识等;

●假冒、仿冒、捏造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名称、标识等;

●假冒、仿冒、捏造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通讯社等新闻媒体的名称、标识等,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标识等;

●假冒、仿冒、恶意关联国家行政区域、机构所在地、标志性建筑物等重要空间的地理名称、标识等;

●以损害公共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等为目的,故意夹带二维码、网址、邮箱、联系方式等,或者使用同音、谐音、相近的文字、数字、符号和字母等;

●含有名不副实、夸大其词等可能使公众受骗或者产生误解的内容;

●含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3. 账号信息认证升级,从大V向大众普及

●术业有专攻,身份要核验。用户申请注册需要行政许可准入的账号(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应当向平台方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平台核验后在用户账号信息页面中标识。



(图为央视网微信公众账号认证信息,尚未展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为便于公众为公共利益实施监督,IP地址归属地信息展示全面铺开。公众账号还需展示运营主体、注册运营地址、内容生产类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有效联系方式等信息。

4. 网络平台如何管理账户信息?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负有账号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认证、账号信息核验、信息内容安全、生态治理、应急处置、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制度。

●账号注册实名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平台应拒绝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账号信息核验。对账号信息的注册和变更实施合法合规验证,对已注册的存量账号信息实施动态核验,后台审核不通过的不予注册或者变更账号信息。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平台应防止小号“转世”,或者“水军”注册关联度高的账号信息。

●账号分类分级管理。平台对用户账号按照信息内容生产类别、用户账号信用评价等级进行管理,根据类别级别提供对应服务。此举通过反馈奖励机制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效应,高信用账号更易被算法推荐,低信用账号营利机会降低,引导用户生产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质内容。

●设置投诉举报通道并及时处理。

5. 网信部门如何加强监管?

明确网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协同开展监督管理。

强化监管措施,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发现平台存在较大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可以要求其采取暂停信息更新、用户账号注册或者其他相关服务等措施。

赋予兜底处罚权。依法依规处罚平台,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省级以上网信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于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