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今天(7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数量已突破千万。
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与去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相比增加110.6万辆,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
全国有81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100万辆
目前,全国共有81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加7个城市。其中,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600万辆,成都、重庆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苏州、上海、郑州、西安、武汉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
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92亿人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4.9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数量为4.54亿人,占驾驶人总数的92.38%。今年上半年,全国新领证驾驶人数量1103万人。另外,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增了“轻型牵引挂车”准驾车型C6驾驶证,目前已取得C6准驾车型驾驶人数量达16万人,更好满足群众驾驶小型旅居挂车出行需求,促进房车旅游新业态发展。
中国新能源车崛起!日本542万个高薪岗位要没了
在所有工业部门里,汽车制造业是辐射最广,带动上下游产业最多的一个分类,因此有工业皇冠的美称。
凡是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一定是工业强国。
工业弱国不可能诞生发达的汽车制造业,如果诞生了,也不再会是工业弱国。
而发达的汽车制造业,也会给所在国带来非常多的工作岗位,且高薪。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给流水线班组长的年薪大约在40万人民币,且一周只需工作35个小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大约在30万人民币。
而日本那边,燃油车产业链共提供了542万工作岗位,平均年薪为456万日元,约合30.1万人民币。
如果这些高薪工作岗位都能拿来给中国人,那该有多好。
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中国历经多年努力,始终未能成功。
国资办厂,鼓励民间自研,搞合资用市场换技术,什么招我们都用。
但三十多年后,中国在燃油车领域始终没有成功胜出。
中国的以市场换技术,最后根本没换来技术,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外资手里。
造壳的技术中国全部学会了,从外表到内饰,中国工厂造的非常好,但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一直不会。
但你买燃油车,会首先看内饰吗?肯定首先看发动机啊,豪华车的标志就是发动机。
首先要发动机胜出了,才谈得上比内饰。
但在发动机领域,有欧美日历经百年时间形成的强大技术壁垒,极难突破。
因为燃油发动机技术无法突破,所以中国始终造不出高端燃油车,进而拿不到大头利润。
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哪怕是合资的汽车,中国都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
很多人买了华晨宝马,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四个字扣掉,有人说扣掉一个字车能升值1万。
品牌价值做到这份上,也是绝了。
手里没有专利的合资汽车厂,哪怕有冠名授权,其品牌价值也会被消费者认定是负值。
但这一切,如今已经被彻底改变了。
大概在2000年左右,汽车领域要进行能源革命成了世界共识,全世界的汽车厂商都开始研究不同的新能源路线。
美国汽车厂商押注的是电能汽车路线,而日本汽车厂商押注的是氢能汽车路线。
电能汽车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但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
氢能汽车充气简单,可以轻易替换石油,但安全性差,且价格高昂。
这两个路线谁优谁劣,很难进行判定。
但最近几年,锂电池技术出现了逆天突破,续航里程年年增长,充电速度越来越快。
电池厂商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性能,放在2年前,那都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数据。
2022年6月,中国宁德时代推出的最新麒麟电池,续航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快充时间缩短到了10分钟。
搁2年前,谁敢提这数据当目标都会被人当做是吹牛,而如今却成为了现实,且技术进步还在不断持续,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
全球范围内,电能汽车路线大获全胜已成定局。
2022年6月,日本丰田汽车宣布关停氢能汽车工厂,停止对氢能技术的投入,转型研发电动汽车。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丰田公司拥有6000项专利,占全球氢燃料电池专利的一半,持续投入了20几年,到如今大败亏输,所有投入基本可以认为是打了水漂。
而在最近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年暴增,每年都要翻一倍那么夸张。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卖出去了330万辆,占世界一半。
2022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2021年,增速再次维持在了100%以上,保持了前几年每年翻一倍的势头。
禁售燃油车已成政治正确,欧盟会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英国在2030年,美国在2030~2035年,中国是2035年。
全球都要禁燃油车,而氢能路线已被淘汰,谁先掌握电动车技术,谁就能分掉未来的产业蛋糕。
而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燃油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但电动车不是,电动车的发动机非常好造,电流驱动非常简单,且性能稳定,没有任何一个电动车厂商会被发动机卡脖子。
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是动力电池。
每一个燃油车消费者最关心的就是发动机,而电动车消费者最关心的则是动力电池。
但是在锂电池领域,没有先发优势的欧美国家,被中国厂家完全吊打。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全部都是目前世界最先进水平,始终引领整个行业的最高标准。
这两家的动力电池销量,在2022年1~5月,全球市占率已经达到了46%那么夸张。
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全球接近一半都是中国造,这数据非常离谱。
而且,增长势头还未停下。。。
除动力电池外,整个电动车行业没有任何一个技术能卡中国脖子,我们全部都会,且本土制造。
哪怕是特斯拉,也没有哪个技术说只有特斯拉能造而中国电动汽车造不出来且看不到突破希望,特斯拉的最大优势反而是性价比,马斯克在压缩成本方面做到了极致。
换句话说,在整个电动车领域,中国在技术和专利方面没有劣势。
在任何一个工业领域,一旦中国把技术追平甚至反超,那会出现什么你知道吗?
没错,中国制造席卷世界,也就是目前你看到中国电动车产销量年年暴涨的根本原因。
特斯拉在成本压缩方面一时领先,但这无法构成核心壁垒,因为成本压缩实际上才是中国的最大优势,这方面随着中国车生产规模铺开,早晚会超越。
电动车行业目前只有两个国家能打,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德国和日本已经基本确认要被淘汰出局。
德国汽车产业曾经疯狂反对禁售燃油车,但逆不了全球大势,反对无效。
到了2035年,德国和日本有没有反悔的可能?
美国的汽车之城底特律,曾经是三大汽车巨头的总部所在,一度繁华无比。
因为日本汽车和德国汽车的崛起,美国汽车业衰落,底特律彻底衰败,并与2013年宣布城市破产。
当年美国车打不过日本车,市场经济,愿赌服输。
但如今在电动车领域美国车再度崛起,再加上环保大旗的政治正确,美国怎么可能允许德国和日本耍赖。
这两个国家都是美国殖民地,没有反悔的权力。
同时,汽车是要对外卖的,如果其他国家都禁售,德国日本想保留燃油车也没用,反而会被其他国家联手排斥,而其他没有汽车产业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定会禁售燃油车。
中国这边,2021年新能源车产销量占全球52%,2022年1~5月占全球产销量59%,为新能源行业最大受益人。
中美联手同意的事情,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反对,更别提还有一堆国家附和。
日本汽车业在2022年6月才开始认输,转头开始搞电动车,这导致日本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中国。
不是说中日技术齐平,而是日本车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
以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日本一旦被中国超过,就基本没有再反超回来的可能性了,最近几十年只要被中国反超的领域,从来就没有欧美日再超越回来的先例。
因此,曾经辉煌的日本车和德国车,注定会走向衰落。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为1.25万美元,有人进行过测算,如果中国能拿下汽车和半导体这两个产业,人均GDP可暴增至2.5万美元,如果还能拿下大飞机、金融等高端产业,那么人均GDP可达到3.5万美元。
再向上,就不太可能了,除非出现科幻级技术突破。
日本人均GDP为4万美元,美国人均GDP为6万美元,为什么中国3.5万美元就封顶了?
很简单,因为中国人多,多的离谱。
要把中国14亿人口全部提升至人均3.5万美元,你自己算算得把多少个高端产业的利润全部吃下去才做得到?
能让日本人均GDP提升1万美元的巨大产业胜利,放在中国连提升人均GDP1000美元都不行,因为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几倍。
但是也不用担心中国人均GDP无法超过欧美日。
你要知道,世界高端产业的总蛋糕是有限的,如果你吃的变多了,那别人吃的就变少了。
以当前的人类科技水平判断,不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中国的人均GDP上限就在3.5万美元。
但是,别人的人均GDP可以下去啊,其他人跌破3.5万美元,中国不就反超了?
要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也可以账面人均GDP不动,但年年通胀贬值,这账不就扯平了。
比如日本,30年工资不变,但年年通胀。
也可以再来一次30年工资不变嘛。
日本目前的燃油车市场份额,不可能全部被中国吃掉,美国也会吃一部分,日本自身的产业链公司也不会全部死掉,还是有一部分能存活下来加入电动车行业的。
但整个产业链一定会死掉大半,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要电池没电池,要成本没成本,无论是打美国电动车还是中国电动车,日本车现在都看不到半点胜算,落后实在是太多了。
我来给大家算个账。
日本的燃油车产业链目前为日本提供了542万个超30万人民币年薪的工作岗位,而整个日本才1亿多人口,其中接近1/3是老年人,日本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不足一半,家庭妇女比例极高,然后儿童是不参加工作的。
如果这542万的高薪工作岗位消失,甚至只是消失一大半,对整个日本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经济重创,生活被影响的日本人口将远不止542万个。
这可如何是好,应该怎么办呢?
不知道,但中国劳动者不想过的那么苦,我们的工人也想要高薪和高福利。
国家竞争失败,押宝路线错误,那就只能自行由全体国民承担相应的代价。
竞争胜出者的国民享受胜利果实,天经地义。
这,本来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强调的“规矩”和“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