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所有人对疫情结束
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这不是疫情的结束,也不是疫情的开始,这是疫情结束的开始
今天,工信部宣布取消行程卡带星了,这意味着疫情防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就在这一天,上海出现了久违的美丽的彩虹。、
风雨过后是彩虹,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所有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疫情,可能真的进入结束的倒计时了。
昨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正式公布,入境政策进行调整——
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今天,工信部宣布: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
工信部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方便用户出行。
从政策上来看,我们正在一步一步放宽,并不是说不需要严防死守,而是政策变化更灵活,更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
毕竟,在这两个月以来普通人承受了太多的不便。
首先,全球各个国家的防疫政策的制定都需要考虑本国的人口结构、老年化水平、医疗服务保障、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状况等等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政策的制定。
拿我们经常说的“新加坡”模式举例——
新加坡目前口罩依然是必备的,不戴口罩的人已经判了好几个坐牢了。进出公共场所依然需要扫码记录行程,政府也依然在追踪病例,且依然在根据疫情情况调整政策,所有人依然是如非必需默认在家工作。
新加坡对于“共存”的政策非常灵活,一天之内可能就会有两次变动。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28天,新加坡所有病例严重程度的分布是98%轻症/无症状,1.7%需氧气,0.2%进ICU,4人死亡。
重症患者占所有感染者的0.04%。
根据现有数据,你很难让新加坡人再执行“全面清零”的政策,因为即便是现在全部新加坡人都感染了新冠,新加坡的医疗体系绝对可以承担所有的重症患者,并且冲击很小。
但对于中国来说,0.09%就是几十万人重病,足以压垮整个社会的医疗系统,这也是张文宏说的“医疗挤兑”,“医疗挤兑”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患和延迟治疗大大增加致死率。
况且,中国的重症可能不止0.09%。
新加坡这个国家6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的比例非常非常高,80%的人口接种了疫苗,成为全球接种疫苗率最高的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很低。
目前,国内还有一大批老年人未接种疫苗,去年年底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部分省市80岁以上老年人群接种率不足30%,70岁以上老年人群接种率不足50%。
此外,新加坡对于疫情政策的调控非常灵活,如果疫情疫情急转直下,或者病毒发生致死率更高的变种,新加坡可以随意更换策略,这就是“船小好调头”。
但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一个政策的制定到下发再到执行采取“新加坡模式”,基层会陷入混乱,所以中国的防疫政策一定是最稳定的。
相比内地,香港似乎正在实验一种更加灵活的防疫措施。
在香港首先改变的是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先驱是被香港第五波疫情波及的深圳。当时深圳用最快的速度,停止了公共交通,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用一周的时间遏制住了疫情。
此后,但凡有规模性疫情爆发的地方,都纷纷消防。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说,测核酸并不能防止病毒传播,对于防控意义有限,“跟验孕一样,验孕不等于避孕“。尤其在地方风险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
香港目前采用的是岗哨系统——
一个750万的城市,每天从18个区随机抽取共1万人测抗原,就能见微知著,有效掌握城市的流行情况。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中,奥密克戎最终在动态清零和群体免疫之间突破了临界点。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3月公布的推算,全港约有440万人已感染新冠病毒,近6成人口,港府专家顾问、港大医学院校长梁卓伟此前称,第六波疫情一定会来,最终会转变为“风土病“。
这些都在表明一个关键的方向——
当病毒和接触病毒的人群发生改变的时候,防疫政策也会发生转变。
而这种转变,就当下的事态而言一定是越来越“温和”。
我们先来看看普通省份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
根据河南省自己说,常态化48小时核酸,全年支出大概是820.5亿元。
820.5亿是什么概念?
2021年河南医保基金支出1274亿元,如果常态化核酸,用的是医保的钱,那等于是占到一年医保支出的80%以上。
一年医保支出的80%用来做核酸?你这一年医保就不看其他病了?
而整个河南省一年财政收入也才4300亿,如果常态化核酸,用的是财政的钱,等于是占到一年财政收入的1/5。
不光是核酸检测,疫情也让中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美国存在着一种讨论:疫情让富人更富,让穷人更穷了。
还有一种说法:疫情消灭了很多的中产。中产阶级蒙受了巨大的苦难,他们资产大幅缩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中产”?
中产阶级是被发明出来的一个词汇,它对应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按照课本上的话来说,无产阶级就是不具备任何生产资料的阶级。
举个例子,王奶奶一共有5套房,2套是住宅,3套是临街的商铺。
而小红是一名刚大学毕业的女生,靠着勤工俭学存的一些钱想开一家加盟奶茶店。
在2014-16年左右,所有的媒体和人群都在讨论“消费升级”。
所谓的消费升级,就是说以前你觉得喝优乐美就够了,现在要改喝现做的奶茶,还要加椰果波波。
以前的奶茶只需五六元就能买到,但现在一杯奶茶能卖到四五十,甚至还有加燕窝的上百元高级奶茶。
小红的奶茶店一时间很赚钱。一天赚1000多元,一个月能赚3万元左右。刨去付给王奶奶的1万元房租,她还能剩下2万元的盈余。
于是小红开始刷信用卡购物,两三年后开始有了积蓄,也背上了每月1万左右的房贷。小红盘算着,几十年后就可以把房子彻底买下来了。
小红来自农村。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里成功站住了脚,并且自己当上了老板。她还打算过两年再多开一家奶茶店,也有了推出自己的原创品牌的想法。
她准备正式创业了,所以经常参加创投的论坛,也买了营销和言必称生态/私域等课程。她也已经见过一些XX资本、XX风投的投资经理,一说就是消费升级的概念,目标新人群、做好这个时代。
一切都看似很顺利。
但是,“乱纪元”来了。
疫情开始之后,大规模的封城开始。一系列封控措施之下,城市不再允许堂食,街上的人流瞬间变少。
小红的奶茶店从原来的每天能卖出1000多元,突然变成了每天只能卖出200元。一个月下来,只能赚6000元。
但给王奶奶的每月1万元租金是必须要付的。
在这种“乱纪元”的情况下,王奶奶是一个拥有了生产资料的有产阶级。她过得很好,因为房价没有跌,还有很多像小红这样的无产阶级给她供应资产的利益。
你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如果小红真的干不下去以后跑路了怎么办?
即使没人去租王奶奶的房子,王奶奶的房屋资产也不会贬值,只是没有收益而已。
和小红类似的人都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将自己从一个无产阶级变成了一个所谓的中产。可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生产资料,店铺依然是王奶奶的。
她贷款买的房子,所有权仍然是一种负债。她从银行贷出了很多钱,才拥有了这个房子的“居住权”。
直到全部贷款还清之后,小红才能拥有那套房产,所以现在这套房子是她的负债。
那么,话题回到最开始的那句:为什么说疫情消灭了很多中产?
中产阶级看似拥有资产和财产,实际上这些全是负债。
在疫情当中,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大。没有生产资料,他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转化出资产的利益。
一旦没有工作了,中产阶级就会蒙受巨大的困难。
这两年,尤其是今年各大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始大规模裁员。那些一进大厂就拿到几十万上百万年薪的高材生一下子就会沦落为低收入人群。
被裁员工留下的大量胸牌
这些人本应该拥有一个更平稳的人生。
从更大的层面上来看,经济暴跌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只是一个开始,有网友说星号取消了,确实有利于广大用户出行。
可问题在于,让广大用户出行不便的还有很多。
就算星号取消,可行程还在,还是可以根据地区区别对待。
但怎么说呢?
一切都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