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杨蓉 编辑/张雅琦】6月25日,广东清远英德,天气多云。

水文监测信息显示,6月25日5时,北江英德(五)站水位自6月18日7时水位突破警戒水位(26米)以来,首次回落至警戒水位之下。

英德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重心已经转向救灾复产。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该市农牧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82亿元,所幸无人员伤亡。

广州求学的陈洛终于给断联3天的爷爷打上了电话;北京女生小杜建的5个百人救助微信群里的话题从救人变成了筹款,她自己也忙着把粉丝站捐助的物资送进英德;退伍海军欧韵东和几个兄弟自购的冲锋艇可以收起来了,他们还想为家乡的灾后重建出点力。

从21日中午,北江英德站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22日下午#英德洪水#冲上热搜,23日下午洪峰过境,水位回落。英德,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00万的广东县级市,因为一场“打破历史记录的洪水”,让更多人为它的灾情揪心。

对英德而言,“龙舟水”几乎每年都有,按陈洛的话来说,“家里的老人抗洪都抗出经验来了”。但今年为何表现得如此严重?

而在来势汹汹的洪水中,除了官方救援力量,英德的社会组织、学生……也向观察者网讲述了他们的自救见闻。



21日网传江南村对比图

“英德,是我的家。怎么做才能救救我的家?”

截至6月24日凌晨,陈洛已经三天没能联系上在老家英德的爷爷了。

“我想回家。”在广州求学的陈洛(化名)正面临期末周,但她看不进书,也不敢合眼。

21日中午,北江英德站水位达到34.57米,超警戒水位8.57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看到新闻,陈洛才知道老家又涝了。她连忙给在英德市西牛镇鲜水村独居的爷爷拨去电话,但当地断电断水,爷爷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最后还是通过联系邻居,才辗转得到爷爷的消息。

但等隔天陈洛想要再次联系爷爷时,邻居家的号码也打不通了。22日,英德站水位一度升至将近36米,超过1931年调查最高水位,逼近珠江流域“传说级”最大洪水的1915年7月水位,堪称百年一遇的超级洪水。

远在130公里以外的她,只能通过微博@媒体密集发声。在她阅读量最高的一条微博里,陈洛急切地写道:“英德,是我的家。我要怎么做才能救救我的家?”



更多的人则涌入了各类明星超话求助。从内娱流量到韩流艺人,再到体育明星,到处都有着英德人,或是牵挂着英德的人的身影。



22日下午,“英德洪水”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位,陈洛的微博也登上热门。她的微博粉丝只有600多人,但这条微博迄今阅读量已过百万,有超过2.5万次转发,@韶关发布 也在她的微博下面留言。

几张表格,串起近千份求助

“能不能建一个档案,把所有人的求助信息列在表上,一起扩散?”

小杜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见陈洛的私信建议的了。小杜是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但她的另一个身份,是Yamy微博粉丝站的运营。

作为英德本地人,Yamy也是最早在微博上为英德号召关注的艺人之一。看到Yamy转发英德的消息之后,小杜就和伙伴们商量着能不能为当地灾情做些什么。



受访者供图

小杜最早想的是接受网络投稿,将求助信息以及安置点、捐赠途径等信息在经过核实后汇总起来,利用站子的影响力辐射出去。但随着投稿越来越多,她决定开一个微信互助群,以免信息重复。

“当时没有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人进群。”截至目前,小杜已经建了五个互助大群,自己也进了好几个抗洪小组,每个里面都有至少两三百人。



受访者供图

这些群里的人形形色色,有自发投入救援的当地社会组织,也有参与救灾多年、负责核实信息并联系人手的退伍老兵,还有专业处理灾害信息、协助救灾资源对接的民间志愿组织。

23日下午,“广东抗洪核实信息先锋组’里跳出一条信息:“浛洸镇XX花园XX栋楼,老婆带两个小孩,昨天开始饮水、食物不足,小孩饿得哭个不停,急!”看到群里的求助需求后,英德青年商会马上派商会成员欧韵东就近赶过去。

“其实我们不是专业的救援组织,我们商会里都是当地很多青年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欧韵东告诉观察者网,很多地势较低的乡镇都被淹后,商会里的几名成员一合计,22日中午一人从广州各买了一条冲锋艇,方便到水灾比较严重的地方运输物资,当天下午船刚送到。



英德青年商会用自购的船只运送物资。受访者供图

“我们都在英德做企业,再加上我也是海军退伍士兵,接受过水上救援相关训练,我想自己有义务回馈社会,为家乡出一份力。”欧韵东和商会朋友们自费购买了几万元的矿泉水、八宝粥、泡面、蜡烛等物资,还动员了企业内的员工,一起分地区派送,每天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

为方便传送,欧韵东每次“出任务”前都要把物资分装成大约三四十袋,基本把船放满才出发。此时英德大多灾区的积水还有约一人高,情况好一些的退到了一米五六处,情况差的则还有一米八九高。

“我们在救援的过程当中,看到一些孩子跟老人在家里面,不停的在那里喊,没水啊,没吃的。”只要发现有人,欧韵东他们都会把船靠过去。对方通常会荡下一根绳子,上面有时绑着篮子、袋子,有时就挂着一个钩子,就这么把物资一点点提上来。

欧韵东说,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有一些还在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独自在家,自己看到觉得“很心酸”。“我们只能把物资给到他。然后安抚一下他,没事儿。”



受困群众用绳子把物资吊上去。受访者供图

不过,更多时候群里的信息是没头没尾的一句话,或一张截图。这时会有人甩出表格提醒对方:请按格式填写,提高救援效率。

这些表格背后指向不同的资源对接中间人,但都将求助信息具体到了求助者、受困人、受困位置、信息核实情况等。

其中,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在线文档,是流传最广的表格之一,也是对于受困信息的描述要求最高、最严谨的一个,将登记内容细化到了受困位置地点特点、水深水流情况、以及具体需求和周围受困人员情况。目前,该组织已经接收并核对了超过1000条求助消息。



受访者供图

这个诞生于汶川地震的民间组织已经建立了14年,有着自己的志愿者储备库,在长年“并肩作战”中也和各大民间救援队、社会组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郝南介绍,在这次救灾活动中,大家互相响应,建立了微信群交流情况。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此次召集了100余名志愿者,分为水文雨情信息组、求助平台负责组、一线救援对接组、人力组等,为救援队和求助者之间搭建桥梁,提供行动参考建议,以提高工作效率。

郝南透露,灾害发生后,英德市几乎每个重灾镇都有1-3支民间救援队部署。但他也指出,尽管在网上求助能够增加被救的可能性,但救援队在一线的实际工作中不太可能“指哪打哪”,只能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救助。

“前方的限制条件是很多的。”郝南还指出,救援队往往是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进行救援,本就已经为定位寻找增加了难度;而灾害现场道路情况非常复杂,大水还可能淹没掉门牌号等关键位置信息,寻找定位更是难上加难。

他强调,能够进行网上求助的永远只是实际有需求的人的一小部分。“救援队一直在前线巡逻,所以他们在现场会看到更多救助的需要,不可能放着面前一栋楼的人不救,去找网上求助的人。”

而那些没有加入救援群的英德人也想要出一份力。

洪水来袭后,英德市所有学校都已停课,高二男生谭同学呆在家里却总想出去帮忙——他发现,有一批从清远上来的民兵队伍自21日晚上到达之后,就一直在北江边的江湾大桥防洪堤旁抢险,直到22日下午都没顾得上吃东西。



清远抢险队伍在江湾大桥防洪堤旁躺着休息。受访者供图

此前水利部门预判,北江大堤面临漫堤的风险。22日凌晨开始,英德市组织协调英德监狱干警、清远军分区民兵、部分志愿者紧急奔赴北江大堤,星夜堆砌沙包防御洪水。在英德江湾大桥附近的北江防洪堤上,清远军分区下属的官兵和民兵队伍持续对堤坝进行加高加固。



6月22日早7点,英德市市区北江防洪堤上,近百名部队官兵彻夜装堆沙袋。此时北江洪水已逼平堤面不足十公分。

“他们大老远地过来,我看他们挺辛苦的,累的时候都只能躺在地上休息,就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帮忙。”谭同学找上几个同学,一起买了二十多箱矿泉水和八宝粥、小面包——都是一些即拆即食的方便食品——开着家里的小货车给装到江边。

说到这里,谭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们也送了一点方便面,但感觉没什么用,他们没地方泡,就没有继续送。”

英德市区中心地势较高,排水系统也更为完善,相对乡镇出行没有这么困难,但谭同学还是会碰上除水的路段,只能绕道走。原本短短几公里的送货之路,他跑了三趟,花了四个多小时。

经过民兵队伍不舍昼夜的辛劳建设,江湾大桥旁的北江防洪堤上筑起了一条约1米高的蓝色“生命堤坝”。就在22日晚上,他们已经离开,继续投入其他地区的救灾工作。



6月22日,北江部分区域河水漫过堤坝,抗洪抢险人员在江湾大桥附近区域,使用沙袋对河堤进行增高加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截至6月24日,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已累计调集17个支队、1625名消防救援人员、278艘舟艇奔赴英德开展救援救助,争分夺秒转移被困群众。仅22日至23日20时,消防救援队伍营救、疏散被困群众1694人,为群众送水52吨、解决3870余人饮水问题,发放急需物资5万余件套。

“破历史记录的洪水什么样?该怎么防?”

受季风降水和锋面降水等影响,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中旬都是华南地区的降水集中期,由于落在端午节前后,也被称为“龙舟水”。

作为被河流包围的农业大县,英德市内有北江、滃江、连江三条河流过境,有16条支流的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

对英德而言,“龙舟水”几乎每年都有,按陈洛的话来说,“家里的老人抗洪都抗出经验来了”。但今年为何表现得如此严重?

曾深度参与2021年河南和山西水灾救援的郝南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近一个月来当地已经因连续降雨不断承压,土壤含水量饱和、中小水库基本蓄满,而降雨期快结束时又有极端暴雨突然来袭,产生叠加效应,击破了部分地区堤坝的防线。

公开信息显示,6月12日至22日,广东韶关(英德上游)、清远等地大范围出现了400毫米以上的雨量,小部分地区雨量甚至超过600毫米。在6月的前20天,英德总降水量已超过1200毫米;而韶关的全市平均30天雨量达到了近700毫米,是常年同期的近2.5倍,均大幅刷新历史纪录。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此外,今年“龙舟水”期间,广东全省平均雨量达514.5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多54%,有18个县市“龙舟水”破历史纪录。

21日中午,北江英德站水位超过历史极值。“一个地方修建堤坝,通常都是以历史上最高水位为参考的。但打破历史记录的洪水是什么样的,该怎么防?大家都没经验。”郝南说。

郝南表示,相对北江沿线而言,在飞来峡之前与北江汇合的支流连江受灾更为严重,其水位超出历史记录的幅度也更大一些,“水直接漫过了堤坝”。

很多人对于这次英德洪灾的印象是,人员受困时间普遍较长,求助消息频出。郝南对此则指出,从专业角度来看,洪水时间拉得长,反而是相对安全的做法,面对已经“失守”的堤坝,有时只能酌情选择损失最小的方案。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本次汛情里最关键的一个点。它像一个喇叭口,如果泄得慢,英德乃至北江上游都退不了水,泄得快了,下流又承受不了。”

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介绍,在抵御北江洪水上,需要从上游到下游,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科学配合。主要是上游水库拦蓄北江来水,支流水库与干流错峰,全力削减飞来峡入库流量。飞来峡水库则尽力为下游拦洪削峰。此外,再利用蓄滞洪区,一起将洪峰流量控制在北江大堤安全泄量19000立方米每秒以内,确保重要防洪工程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郝南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如果洪峰特别急的话,其水深一定很高,容易危及生命。所以我们水文调度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它的洪峰又宽又长,也就是它的高水位持续的时间比较久,但是洪峰相对平稳一些。”

但相对而言,当地民众被困在家中的时间也被拖长。一方面,生存物资都见了底;另一方面,由于乡镇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灾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家属联系不上就更为焦虑。

来自英德市石牯塘镇的梁先生告诉观察者网,听说水漫进城区的当下,他第一时间给老家亲戚打了电话,好在几位老人的心态都比较乐观。“当地在外市工作的年轻人几乎都集中在下游珠三角地区,所以大家都有共识,就算是淹了家里,也不能淹了珠三角。”

退水以后,重建之路怎么走

英德市三防指挥部于23日17时调整回防汛II级应急响应。22日晚起,英德市已开始根据用水户地点的地势从低至高、用水地点到水厂距离从近至远,逐步恢复供水。

24日上午,陈洛的爸爸终于打通了爷爷电话。所幸爷爷身体没有大碍,之前已经有亲戚坐船给他带了东西。

随着交通逐渐通畅,小杜也开始寻找爱心车辆,帮忙把站子捐赠的物资送到有需要的区域。



据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初步统计,6月12日-23日16时,该市农牧渔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82亿元。但令人庆幸的是,本次洪灾无人员伤亡。

6月24日,清远市财政紧急下达2022年市级抗洪救灾补助资金5000万元。同日上午,清远市相关部门已向英德市受灾农户农企预付保险赔款共2500万元。

郝南指出,英德已经基本进入了灾后的恢复和重建的阶段,但在部分低洼乡村地区,尤其是连江下游地区以及北江到飞来峡这带,仍存在救援需求。

清远市三防办方面也提醒,虽然本轮强降水过程已经结束,但由于前期连续强降水,江河水位处于高位,土壤含水量饱和,后期太阳照射升温极易导致土质松动,地质灾害风险极高且具有滞后性,坍塌、滑坡等风险极高。危险区域受灾转移群众在确认安全前不得擅自返回,近期温度高、湿度大,各种细菌病毒容易孳生,水源易遭污染,极易造成多种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还需注意防暑防晒、做好前期受浸区域卫生消杀工作。



6月23日,广东省英德市,望埠镇水位缓慢回落,居民清理家中积水淤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郝南认为,此次参与救援的民间救援组织都已经成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与政府部门、外来社会力量沟通配合的机制。但他指出,社会组织还可以进一步靠近专业化细分的道路,让各方面力量各司其职,提高救援效率,合理化成本分配。



6月23日,广东省英德市,望埠镇水位缓慢回落,居民涉水走出村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财经》报道,华南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黄国如则指出,由于防洪标准较低,乡村地区一直是防洪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沿河居住的村民,面临的风险更大。他建议,未来的水利项目应该更多向中小河流、小河道治理方面倾斜,提高全流域的防洪能力和调度、预警能力。

“一旦发生特大暴雨,还是得靠骨干性的实力工程(来防御),比如水库、堤防等,这些年国家也做了很大投入,但是跟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欠缺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