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谁的医疗能力才是世界第一?

按固有印象来说,好像是美国的医疗能力更强大一点,但我们不妨把所有的真实数据全部拖出来一起进行对比,然后再下结论。

先看医疗支出,在这方面的数据美国是全球第一高。

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自己公布的数据,2018年美国人花费在医疗上的总支出是3.6万亿美元,折合人均11172美元,占了总GDP的17.7%。



美国很富,人均年收入达3.86万美元,人均中位数收入为2.7万美元,远高于中国人的收入。

但是即便是这么高的收入,一年1.1万美元的人均医疗支出也万万承受不起。

当然,美国人有医保,保险可以报销掉约7~8成,个人只要负担3128美元就可以了。

但是,这负担依然很重,离谱的重。

而中国在2020年人均医疗支出为1843元人民币,扣掉医保报销后人均负担只有几百元左右。

但对应的,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

美国人均年收入3.86万美元,人均医疗支出1.1万美元。

中国人均年收入3.2万人民币,人均医疗支出0.18万人民币,折合260美元。

美国医疗之贵,贵的天下闻名。

你只要在美国打个911喊个救护车,就能立即感受到美式医疗的昂贵。

哪怕只有5分钟车程,救护车也得先收个1000美元车费,然后还有个1000美元检查费,1000美元医生服务费,总之起步价就是3000美元,在你没啥大毛病的前提下。

要是你但凡有点毛病,没一万美元别想出医院的门。



你在中国叫个救护车,别说收你3000美元,收你3000人民币我估计你也受不了。

因此,美国人轻易不叫救护车。



救护车是救护车的费用,治病是治病的费用,救护车贵不代表治病便宜。

在美国,治疗感冒的费用大约是每次1000美元左右,只开最简单的感冒药的前提下。



如果你摊上了大病,那就准备接离谱账单吧。

曾经有人在美国做了心脏手术,医生技术很好,服务也很好,心理医生过来送玩具陪聊天,还有专业康复医生培训上下楼梯,让这家人获得了在中国从未有过的医疗体验。

然后收到了账单,医院收费45万美元,医生服务费116万美元,合计161万美元,折算下来是1000万人民币。



曾经有一副讽刺美国医疗费过高的漫画非常出名,这张漫画是美国人自己画的,我们只是汉语翻译了一下而已。



在美国,只要你有钱,可以买到你想都想不到的顶级医疗服务,应有尽有,世界尖端,就连叫救护车,你要是嫌用车太慢,人家医院都能给你派医疗直升机,起步价4万美元,你肯出这笔钱立马就有直升机上门,这就是美国医疗费为什么这么高的原因。

美国花了那么多钱搞医疗,中国花了那么少的钱搞医疗,效果如何呢?

2020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中国反超美国。

即便在疫情前的2019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就比中国高一点点而已。

美国消耗那么多医疗费,为什么人均预期寿命只提升那么一点点,这么多钱难道都扔水里了?

那倒没有,一分钱一分货,美国的医疗费如果很坑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有钱人专门跑去美国治病,有钱人可不是傻子。

中美的医疗差异,可以从病床数量上面一窥真相。

疫情爆发后,曾经有公知猛吹美国的ICU数量,说武汉的疫情要是爆发在美国肯定没事,因为美国ICU够多,能接收的病人远超中国。

他们说的是真的,美国每10万人拥有34.7张ICU病床,世界第一,欧盟平均11.5张,而中国只有3.6张,不仅远低于美国,甚至低于世界人均平均值。



中国的ICU病床数量异常的少,但普通病床的数量却异常的高。

公知们从来只对比中美的ICU病床数量,没人敢提中国的普通病床数量。

根据2020年的数据,每十万人的普通病床数量,中国是630张,世界第一,美国是290张,中国反超美国一倍。

中国用只有美国零头的医疗费,打造了世界最多的人均普通病床数量。

这种做法透露了中美拉人均预期寿命的不同办法。

美国通过无限拔高精英和部分中产的寿命来间接提升人均数值,而中国通过拉高底层寿命来提升人均数值。

众所周知,寿命这东西越到极限提升越难,所以中国可以花更少的钱来做到更大的人均寿命提升。

于是美国花了中国几十倍的人均医疗费,最后弄出了一个差不多的人均期望寿命。

中国确实ICU特别特别少,但普通病床特别特别多。

单比人均普通病床数量,中国吊打美国。

至于ICU的病床数量。。。

中国这边,ICU病床收费大约1万人民币每天,含床位费治疗费等。

美国那边,ICU病床收费大约17万人民币每天,含床位费治疗费等。

嫌贵吗?有钱人不嫌贵,ICU是真的可以救命的,这东西可以有效提升有钱人的极限寿命。

至于你,如果你嫌这个费用贵的话,那我建议你别去比ICU的病床数量,和美国比普通病床数量就可以了。

因为你既然这辈子不打算掏钱进ICU,宁死不进,那自然是普通病床越多你寿命越高。

如果论精英导向,美国医疗数据全球第一。

如果论普通民众导向,中国医疗数据全球第一。

看你喜欢哪种医疗制度了。

中国极低的医疗费,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压低医护人员的工资来实现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医护人员的工资低的惊人,虽然超过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但相对来说确实很低。

医生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中产顶峰,一只脚踏入上流社会的存在,因为医疗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培养一个医生需要很久很久,在任何国家,医生的收入都是备受普通人羡慕的存在。

欧美医生的收入就不提了,高的吓人,你随便找一部欧美电视剧都能看出里面医生体面优雅的生活。

即便是很穷的印度,医生的收入相对来说是非常高的。

印度医疗行业完全遵循市场化,实习期的医生薪资非常低,但只要能成为正式医生,拥有行医资格,那收入就会非常非常的高。

印度公立医院缺乏医生后,政府开出12.5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3万元)的月薪,根本招不到人,医生都跑私立医院去了,后来把月薪提升到了2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2.1万元),还是很难招到人。



相对于中国医生的收入来说,这工资高的有限,中国的正式医生收入也不低,但你要知道,印度是一个人均收入才800人民币不到的国家。

别人月薪800人民币,你月薪2万人民币,这就是印度正式医生享受的社会地位。

在印度《生活大爆炸》和《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知名电影中,你可以明显感受到印度医生的地位非常之高,因为这些医生确实又有钱又有社会关系。

中国的医生社会关系不少,但工资收入相对来说和普通人拉不开太大差距。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培训医生的方式不同。

美国医生转正后,年收入20万美元起,远超社会平均收入3.2万美元。

但是。

美国的大学是要付学费的,而且很贵,导致美国大学生普遍需要贷款,全美有4400万人欠下了1.4万亿美元的助学贷款,数值甚至超过了2012年的中国房贷总余额。

很多美国人的助学贷款需要用半辈子来还,奥巴马当选总统前4年,才还清了自己在学生时期的贷款。

这种学费压力在医生身上得到了极致的放大,因为医学生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专业。

在美国,一个医生想要获得行医资格,需要4年本科学习,4年医学院学习,4年医院培训再加上2年的实习。

如果从小学开始算,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26年时间,要想拿医学博士学位至少要32年。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一名美国医生想获得行医资格,光学费就要支出150万美元之多,接近1000万人民币。

你苦学26年还不算,还要先出150万美元的学费,这个还属于风险投资,不保证你一定能当医生。

那些普通人上着免费的公立,嘻嘻哈哈什么都不学就毕业了,靠做一些简单工作谋生,但医学生需要先投资150万美元才有入学资格,然后勤学苦读还未必成功。

如果双方的收入和地位拉不开差距,谁愿意投150万美元本钱去读医?

除此之外,助学贷款还是有利息的,美国助学贷款在本科阶段利率是5.05%,研究生阶段是6.6%,和中国房贷是一个水平的利率。

换句话说,美国一个医学生刚毕业,就会背上1000万人民币左右的贷款,还要按5~6%的利率每年支付利息。

美国医生要20万美元的年薪,很高吗?

一点都不高,就算每年攒10万美元下来,也要15年才能还清自己为了学医付出的学费本金,要是用了助学贷款,估计要20年才能还清。

但是在中国,大学学费几乎免费,医学生几乎不用负担什么学费就可以一路学到能获得行医资格的地步,培养费用国家出了。

医学生别说一毕业就身背150万美元的学费贷款,就算是身背150万人民币的学费贷款在中国也是不可思议的。

大学学费一年5000块人民币,10年5万块,想凑够150万学费开支你得学300年。

既然学费国家补贴了,不需要医学生冒那么大的风险先投资个150万人民币来入学,根据低风险低收益的原则,工资收入差距自然也应该低一点。

放眼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国医学生的读书成本是最低的那一个,大量普通人以极低的学费批量被国家训练成了医生。

因此,中国医生的收入高于普通人,但不像国外高的那么离谱。

医生的低学费低收入,最终被转化成了人民群众的低医疗费用。

只要你出国留过学,那你就会很快知道一个道理,除非你家财产十亿起步,否则在国外小病就自己吃药扛一扛,大病赶紧买机票回国治。

以医疗服务的价格来说,美国第一。

以医疗服务的质量/价格,也就是性价比来说,中国第一。

在中国,谁都敢叫救护车。

在中国,谁都敢去三甲医院叫专家给自己看病。

但是在美国,这都是精英才敢做的事,穷人连试的胆子都没有,所以中国三甲医院很拥挤,而美国顶级医院不拥挤。

当然,如果你是真精英,付10万美元乃至于100万美元不眨眼那种,美国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会远远超过中国,这方面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中国确实没法比。

把这些真实的医疗数据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后,你觉得中美谁才是世界第一呢?

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你是哪个阶层的人,采用哪个维度的数据去看这个问题。

住得起ICU的,和只住得起普通病房的,给出的答案会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