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6月1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名主播通过快手直播销售休闲食品。
6月19日凌晨,中国电商巨头京东公布了今年“618”购物节的累计下单金额——截止到6月18日晚23:59,2022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
3793亿的交易额再创新高,同比上涨超过10.3%;但去年涨幅达到27.7%,相比之下今年增速显著放缓。
与今年“618”购物节一样,去年的“双十一”已经显现出增长疲态,销售额增幅8.5%,为其增幅最小的一年。这表明,类似的中国全民狂欢的购物盛会已经告别了超高增长时期。
本届“618”购物节有两个背景值得关注:一是,疫情带来封城措施使物流链条大受扰动,短时间内爆发的巨大快递量将加剧物流网络的压力;二是,中国经济因为二季度的封城而大受打击,其中又以消费受损最重,需要借助“618”提振消费市场。
中国网络购物节
在中国,“618”购物节是仅次于“双十一”(每年11月11日举行)的网络购物盛会。前者由京东发起,为纪念每年6月18日的京东成立纪念日,也为了与阿里巴巴的“双十一”进行竞争。不过,各家电商平台都会在两个购物节发起声势浩大的优惠促销活动,以期刺激销量。
阿里巴巴和另一网购平台拼多多倾向于不发布“618”购物节的销量数据。中国消费数据公司星图数据估算,阿里旗下的天猫商城、京东、拼多多在“618”期间一共实现了5784亿元销售额,相比去年提升26.5%。
去年中国政府下重手打击互联网平台的垄断问题,阿里巴巴因为在“双十一”期间滥用自己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禁止或限制平台内商家到其他平台开店,被罚款182.28亿元人民币,创下该领域最高罚款纪录。
因此,今年各个平台的竞争无法要求商家“二选一”,只能加大补贴力度。相比2021年,从满减优惠幅度看明显加大,天猫和京东在2021年618期间跨店满减门槛为满200减30,而今年分别为满300减50、满299减50;拼多多则直接打出“30亿元消费券”的口号。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困难:疫情阻塞物流链
今年参与“618”的商家有一大特点,从过去的“促销售、树口碑”,变为了目前的“求生存”。这一变化主要由外部环境导致。
上海在今年3、4月间爆发疫情,使这座中国最大城市陷入超过两个月的封控之中。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上海是重中之重。
经济学人智库(EIU)经济分析师徐天辰向BBC中文介绍,中国将工业经济放在首位,过去两年,中国能够迅速控制地区性疫情,保持住全产业链和物流网络未被中断,出口实现强劲增长。而上海是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枢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拥有许多先进的制造能力,并与长三角其它省市有着密切的供应链联系,而长三角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集群。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宋铮最近与几位学者进行联合研究显示,如果对北京或上海这样的一个特大城市实施封城两周,对当月全中国GDP的影响大致在2个百分点左右(根据去年数据测算,约为1900亿元),其中约有7%是来自于当地封城对其他城市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即便在疫情受控后逐步放开,欧盟商会依然表示,在上海的西方公司在经历了封城后开始复工复产,但却正面临着一场“物流噩梦”,并且预计还将持续几个星期。
上海速尔电商总监聂伟向位于上海的媒体澎湃表示,今年的“618”销售数据比去年上涨超过40%。
然而,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也有苦衷——受到疫情影响,4月份,聂伟所在的公司销量同比下滑70%。利润下滑、库存积压......疫情影响了整个供应链,从而波及多地。聂伟坦言,物流和仓储的成本很高,拉低了销量带来的增长,今年利润仅仅和往年持平。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6月17日,中国上海,“618”购物节期间,居民在小区外收集快递包裹。
希冀:消费复苏的强心针
对于整个中国宏观经济而言,这届“618”同样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大受封城打击下,“618”被赋予提振消费市场的期望。
5月底的一场政府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描述引人瞩目。他表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2020年疫情第一波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当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那不仅是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最低数值,也是首次出现季度增速为负值的情况。
在数据上看来,居民消费受打击尤其巨大——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6.7%,仍显著弱于3月的-3.5%。其中,商品零售增长-5%,餐饮消费增长-21.1%,仅略好于4月的-22.7%。由于疫情的影响仍在主要城市延续,长三角地区物流仍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打击不仅影响封城期间的经济表现,甚至解封后依然持续,尤其是在居民消费领域。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6月16日在一场分享会上表示,2020年上半年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疫情冲击是短期的,与此不同,2022年这波疫情反弹一定程度上推升了人们心目中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包括疫情持续多长时间、未来如何演变。
张文朗认为,在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考虑到“调整成本”,企业与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不作为,这或将进一步放大疫情对短期经济活动的冲击。以居民消费为例,中国耐用品消费占总体商品消费的比重继续下滑,疫情后居民消费支出对可支配收入弹性下出降。
今年“618”也体现刺激消费的意味,京东已联合深圳等多个城市的政府,通过京东智能城市消费促进平台发放消费券,涵盖线上线下众多消费场景,持续激发消费潜力。但具体成效如何,依然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