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以为,最近不会有比唐山打人事件更让人愤怒的事情了。

结果转眼就看到,#上外一学生向女生水杯中投放异物# 上了热搜。



没有衣着暴露,没有纹身说脏话,普通学生学习而已。

地点不是酒吧,也不是烧烤店,而是大学图书馆。

如此也不能免于骚扰。

新闻中每一个词都在我的神经线上蹦迪。

如果不是女生足够机警,察觉异常后及时去了保卫处查看监控,我都不敢想象后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我,会有这位受害女生的警觉度吗?

我惊恐的发现,我似乎没有,即使感觉口味异常,大概率也会再喝几口,然后就算了。

这才是让我最为惊悚和无力的事实。

唐山事件碾碎了人的安全感,激起了人的愤怒,而上海女生的遭遇却让人倍感恐惧和无力——

难道只有成为一名刑侦专家,我们才能拥有日常生活吗?



光天化日下,图书馆也不再安全了?

过去几天里,我们堪堪搭建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围墙,以应对自己的生活:

吃饭尽量去大商场,去路边店一定要远离满脸戾气的人。

无论这个围墙是否正确,但暂时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把自己寄居在一片安全私域里,才能安心一点。

现在,学生党得在这套自我保护方法上再加一条:能在寝室学习,尽量不要去图书馆。

因为最安静,学术氛围最浓的地方,一样有魔鬼。

考试周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是大学生日常,离开座位去个厕所,吃个饭,更是人之常情。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女生被盯上了。

当她吃完饭回到图书馆后,发现自己桌上的咖啡变了味道,高度的警觉让她没敢吞咽,立马去保卫处查了监控。



果然,她的咖啡被同校一名男生投放了“异物”。

这位男生是她认识的人,但并无任何过节。此人甚至还是精英班班长,表面上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前途一片大好。

但正如罗翔老师所言,文明不同于文化,学历也不代表德性。

查过监控后,这个女生回忆起两人的日常细节,发现这个男生近一周的时间都有意无意在她附近自习。

这次投药,明显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罪行。



新闻一出,立马点爆热搜。

有人称赞这位女生的机警,却又心疼这种敏感;

有人呼吁学校对这位学生从重处罚,随便向他人杯中投放东西,有着故意伤害他人的嫌疑,无论如何都不该被纵容。

还有无数人的目光放到了“异物”这两字上,投放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 @人民日报 的报道中,点明其投递的是“牛磺酸泡腾片”。

牛磺酸泡腾片作用,有专家表示“可提升记忆力,维持视觉功能”,也有专家表示其有“缓解疲劳”的作用,是功能饮料红牛的主要成分之一。



我左看右看,都只能把它当做一种保健品对待,直到我看见关联搜索——

牛磺酸泡腾片,在不明之处早已被当做催情药物。



尽管牛磺酸催情的说法,无源可查,甚至无科学所依。

信的人蠢,买的人恶,偏偏蠢恶之人异常多。

此事下药事件之前,在各购物网站里搜索牛磺酸可以发现,很多商家的宣传点还是“催情”。

商品名称中多含有“女性专用”“速效”等词汇,部分商家还使用了露骨的图文宣传。

而这位男生使用的春欲牛磺酸泡腾片,核心卖点也标的十分清楚:

帮助女性改善性冷淡行为,激发女性性趣味。


有人抓着“对身体无害,甚至有利”这个点,来为这个男生做澄清和辩白,甚至将其洗白成“爱情变案情”的故事。

酸酸姐必须要严肃强调一句:

任何人,随意向他人杯中投放药物,都是不被允许的。

点头之交的两个人,男生偷偷投东西到女生杯子里——

重要的不仅是他投进去的是什么,而是他想要投的是什么。



而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类药物投放因为对“人体伤害不大”,所以并不会带来太严重的刑事处罚。

还记得几年前“深圳女生被同行男子下药”的事情吗?

当时一名深圳女生在与同学吃饭时,同学赵某趁女生不防备,偷偷在她饮料里下了药。幸亏服务员发现了这一切,及时提醒女孩并将有药的饮料换掉,避免了女孩受害的悲剧。



这场案件,最终以未对女生人体造成伤害,以及男生“仅仅想看她的反应”等辩词,最终检察院作出了“存疑不捕”的决定。

下药的男生早已回到家乡,开启新生活,只有受害女生,此生无法结束这个案件。

“我真的觉得非常累。”

“‘想看反应’四个字就是二次伤害,他到底想看什么?他到底想干什么?”



于女性而言,一切仿佛成了死局:

下药对女人产生了实际伤害,那将成为终身阴影;

但如果没有造成实际伤害,下药人就不会被逮捕。



迷药世界,盘综错节

明面上的暴力,和躲在黑暗里窥视你的肮脏眼睛,哪种更可怕?

迷药无疑属于后者。

给一个人下药有多简单?

等人离开再操作的已经算谨慎性犯罪,很多人甚至是在受害人眼皮子底下作案。

2018年,在某日料店里,女生低头看手机之际,男生两次拿出药物倒进女生的饮料里。


之后,男人将神志不清的女生带到酒店房间,实施了性侵。


某国外女生参加音乐节途中拍摄视频,恰好记下了身旁的男生往其酒杯中下药,不足两秒的动图,秒杀所有恐怖片。



曾有一个外国女生,为大家演示了多种下药方法——

把药藏在指缝、各种日常物件里,以打招呼、拿东西为名,把药掉落到进杯子里。

或者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去掩饰投递药物的行为;甚至故意迟到,用道歉转移注意力,然后迅速投药......

更可怖的是,这位女性之前从未做过类似的事情,这些流畅的动作只是她练习了两分钟的结果。



当然,这些年的各种新闻和刑事案件,早已激发了我们警惕陌生人递来的东西的本能。

但活在明处的猎物又怎么躲得过藏在暗处的猎枪呢?下药人的身份可能是“同事”、“朋友”、“亲人”、“友善的陌生人”……他们拥有着获得女性信任的基础条件。

他们碰触的,是我们日常随手拿取,毫不设防的东西。

奶茶、酸奶、咖啡,是他们作案的重点对象,以为是关心,实际偷偷掺了药:



图源:女孩别怕

甚至有人还会在煲的汤中下手。




人的生活就是四面漏风的,当有人有犯罪之心,我们负隅抵抗,却未必能赢。

既然投放方法上我们防不胜防,那从源头控制呢?

事实上,在国内外购物网站上搜索“迷药”、“催情药”这些关键词,都会收到法律提醒,但你只需换几个名字,不到十分钟,就会发现一个恐怖的事实——

大量迷药早已伪装成各种生活常见物,入侵到我们周围。

套着香水外壳的“催情香”,而且销量极高。


伪装成可乐的“迷魂水”,一句“试试新产品”就可以降低他人防备:



还有人在购物平台老老实实,几个暗号交流两句,到聊天软件上就无法无天。



那截断购物平台有用吗?

有用,但无法斩草除根。

女厕所里有代孕广告,男厕所里有买迷药的微信号。

狡兔三窟,购物平台只是一个地点而已。更多三无、粗制劣造的商品,变成了街角、公共厕所的小广告,只要进入一个群,便是进入一个更大的黑暗世界。

公众号“女孩别怕”曾曝光过一条迷奸产业线——

透过一些低俗网站提供的联系方式,就可以迅速和迷药供货商搭上线。

只要加上微信,不用沟通就可以收获一张产品价目表,催情药、媚药、甚至一些法律禁止的药物也可以买到。

想要进群,买够800块的药即可。所谓的群,也就是迷奸群,每天消息刷屏,聊的不外乎三件事:交流怎么下药、直播迷奸过程、出事了怎么办。

一个群,即可满足了所有的心理阴暗,还能互帮互助如何逃避法律追责。



〓 

更恐怖的是,这样的迷药群就算被端掉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有需求就必定有市场,欲望不止,黑暗不断。

所谓的迷魂水、听话水,可能生产在某十八线出租房里,瓶子贴张纸,倒入一些不知道副作用的药片,人工用胶水将包装盒粘贴好,然后装入药剂过塑封装。它们扭头就能成为代理商口中的神药,300多一瓶,轻松日入过万。



而只需几百块,买药的人就可以成为下一个代理商,不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拿货,还可以赚中间差价。



〓 

羊皮多种多样,狼性一览无余。

唯有女性被伤害。

她们被下药、被迷奸,她们承担所有伤害,过后还会被赫然挂在这些商品评论区里,成了新的口碑招牌。



我们恐惧的,不止是迷药

或许能让女生稍微安心的一点是:绝大多数的催情药、迷药,都没有传闻中那么神奇。

一直以来,影视剧总把“春药”吹成邪药。

《甄嬛传》里,沈眉庄可以靠春药,让恭顺的太医温实初喝下「暖情酒」,《天龙八部》等武侠剧里,如果有人不小心误食,只能找异性行鱼水之欢才能解毒。

“捂鼻迷晕 ”这种剧情,几乎在每部电视剧中都会出现,古今中外都不缺。

现实生活中,甚至有博主有过这样的“体验”。

前段时间,在某书上,有博主发文称自己被陌生男子以推销香水化妆品为由接近,并打开袋子让看一下,随后便头脑迟缓,全身麻木发软,在将要被迷晕之际,跑进附近鞋鞋店求救。

这些都无疑都加重了女性对迷药的恐慌。



实际上,上述博主的经历早已警方和医院被辟谣。

广东相关商场并未发生此事件,不过是博主利用女性恐慌赚一波流量。

实际上,想要实现瞬间麻醉,需要足够高浓度的麻醉剂,而且被麻醉者需要戴上密封性非常好的面罩,即使这样至少也需要40秒意识才会消失。

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让人吸一口迷药就晕倒,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挥挥烟雾、拍拍肩膀、捂捂鼻子,人就不省人事的迷药并不存在,这些多是商家虚假宣传,或者有些无良媒体的恶意传播罢了。

一闻即倒的迷药并不存在,致人昏厥的药物还是需要提防。

如果在饮料或食物中加了一些口服型的麻醉镇静类药物,确实可能在一二十分钟后让你昏迷过去。



〓 

迷药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但更值得警惕的,其实是这个社会对迷药的态度。

当你用关键词“下药”进行搜索时,你看到的不是平台给的“温馨提示”,而是各种“求图,求视频”。

不过几个页面,就会出现无数低俗视频,非法偷拍,以及一些隐晦藏匿的购买渠道。



无数有关迷药的故事情节、图片、视频片段在互联网上泛滥,它们供人意淫,供人取乐,仿佛“迷药”是一种玩具,而非一种违法药物。

当一件严肃的、对人产生伤害的违法事件,在网上被解构成了娱乐资料时,就不会有人再关注那些在真实世界里被下药、或者饱受迷药恐惧的女性们。

迷药二字,承载的是一种邪恶的凝视:希望女性毫无自保能力,沦为待宰的羔羊。

但需知,从她人的痛苦中得到快乐,本身就是种残忍和罪恶。





博主@在也门钓鲑鱼 用“背上扎着刀活下去”形容女性处境:

“我们大多数人看过电视剧,都知道人被扎了一刀是不可以立刻把刀拔出来的,你要带着刀,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才会把刀拔出来。

但现实里你被生活扎了一刀,你是无法判断哪里是安全地方,哪里可以拔刀的,于是大多数我们都是背上扎着刀活下去。”



这便是女性实实在在的困境,我们一再退缩,从酒吧退到烧烤店,从烧烤店退到图书馆,从图书馆退回寝室,然后呢,又该再往哪里退?

拒绝受害者有罪论这句话酸酸姐一直在说,但却总是在谈论女性安全时,忍不住想要提醒大家一句“保护自己”,这个下意识的反应让人难过。

我们的身体似乎已经退无可退,内心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我们期待着上外下药案有一个公正的结果,更期待着有一天可以斩断迷药的根——

各平台加强监管,法治面扫除更多黑暗产业链,社会面出现越来越多正确的性教育,人们端正对迷药的态度,更要丢掉“女性该小心,不要怎样怎样”的论调。

无论男女,都与现实中或者网络上那种无下限的下药者割席。

站在太阳下的人再多一点,如此,世界或许就会变好一点。


参考文献:

《迷魂药、蒙汗药真的存在吗?》,丁香医生,2017.11.03

《揭露迷奸产业链:300多人在线指导他给姑娘的火锅下药 | 黑皮手册005 》,公众号:女孩别怕,2018-08-16

《揭秘藏身网络的迷药产业:伪装成眼药水快递寄送 宣称未成年人也能用》,封面新闻,2018.12.27

《一片昏沉,三片昏迷,“迷药”黑市居然这么卖……》,瞭望东方周刊, 2021.9.16 

《韩国明星“下药迷奸案”背后,曝光了一条可怕的产业链!》,嗨课堂1对1,2019-03-29

《“黑寡妇、脱衣水”……柳州打掉一“催情药”黑作坊》,广西电视台, 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