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端午节将成为外国文化遗产?》的文章,顿时让国人都傻了眼:“亚洲某国目前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个“某国”不是别人,正是与我们隔水相邻、同属儒家文化圈的韩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一片哗然,网上线下全都炸开了锅:我们的东西,你们凭什么申遗?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如此说道:“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5月9日上午,在端午节的故乡湖南岳阳,被称为“保卫端午节”的一场无硝烟战争,拉开了序幕,新浪新闻专门制作“湖南保卫端午节”网站专题,实时更新相关消息。

5月11日,湖南岳阳举行“保卫端午节”大型签名活动,表达了亿万国人的共同心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网友们的怒火,熊熊燃烧着整个互联网。



这样的怒火,在网友们的心中烧了整整一年多,直至被一盆冷水泼头浇下。

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一场“端午申遗”之争尘埃落定,最终的胜利者,不是屈原的故乡。

这样的结果,绝大多数国人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表现得比较“理智”与“豁达”。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说:“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说:“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但显然,网友们对于这样的“宽广胸襟”并不买账,并借用名言进行嘲讽。

“这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

明明是我们输了,为什么还要找那么多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脸面?

既然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那为何总有“某国”去抢着申报呢?

难道“江陵端午祭”与“端午节”仅仅因为活动内容不同,就能代表两者之间毫无关联?

围绕着这些问题,网上掀起新一轮的争论。



这样的争论,究竟谁有理?

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端午节”与“端午祭”。

总的来说,韩国的“端午祭”是由中国的“端午节”演变而来的,算是一种发展之延续。

这一点,韩国的许多机构也都予以承认。

在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

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渊源,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经过漫长岁月洗礼,“端午节”与“端午祭”在表现形式上,的确是有了很大不同。

其一,是时间上的差异。

中国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韩国的“端午祭”则是前后持续一个多月。

其二,是祭祀的对象不同。

韩国“端午祭”的最主要活动,是祭祀地方保护神,包括大关岭山神金庾信、大关岭国师城隍神梵日国师等。

其三,是内容形式上的不同。

我们是赛龙舟、插艾、吃粽子等,韩国“端午祭”则是祭祀、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棋王比赛、庙会等。



这也就使得,“端午祭”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独立性”。

因此,韩国在对“江陵端午祭”进行申报时,就刻意回避了本源问题,重点突出他们的“文化独立性”,并特别强调了“端午祭”各项活动与纪念方式的与众不同。

如此,就为“端午祭”的成功申遗提供了保障。



如果要从这个角度去看,韩国“端午祭”的申遗,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那么生气?



之所以生气,不是因为小气,而是我们恶心剽窃、厌恶碰瓷。

在此之前,2001年韩国成功申遗“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2003年韩国成功申遗“盘索里”,这其中就多少有点碰瓷的味道,尤其是“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



礼、乐、诗,向来都是华夏礼仪三位一体的,由周公制作礼乐而形成的华夏礼乐文化,影响之深远,这也是世人皆知的。

由于同属儒家文化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韩国、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这些国家在中医、姓氏、宗教、时令、节日等方面,与中国有着相应的共存文化。

这很正常,一种优秀文化除了其归属性、本源性之外,必然也有着流动性、迁移性的特点,这符合它的一个“共享性”。



不正常的是,被网友戏称为“偷国”的一些人,一直想着通过碰瓷、剽窃的方式,要将这些文化的“共享性”去掉,变成他们的“独占性”。

他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这些共存文化改掉一些字,或者增添一些字,去除带有明显本源性的几个元素,加上带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元素,然后说成是自己的独有文化。

再加上一系列卖命宣传,时间一长,指不定还真就变成他们的。



在韩国,有一套以法律形式制定出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管理与执行的机构涵盖各地政府,由韩国文化财厅负责组建的文化财委员会进行决策。

自1958年开始,韩国每年举办“全国民俗艺术演出比赛大会”,1964年后改称“全国民俗艺术欢庆”,将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列为他们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

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项目,一般有三种:

一类,是与他国共存文化的项目,比如端午、中医、汉字等。

二类,是濒临灭绝的项目,比如各地的方言等。

三类,是具有本国典型特征的项目,比如独有的祭祀形式等。

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被韩国列入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就有包括“织麻”、“雕刻”、“丹青”等数十项。



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一些与他国共存文化的项目。

许多文化的根,都在我们这。

1993年举行的第14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事会上,韩国提出了关于“普及无形文化遗产制度”的相关提案,并最终被采纳,这也让他们在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当然,如果要从流程上看,他们的许多申遗操作,确实是显得极为“公正”的。

为了显出自己的“公正公平”,前几年,他们还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下机构,搬到了韩国清州。



这样的“公正”,就如当年世界杯的黑哨一样。

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申遗么?就当是‘文化扶贫’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浩如烟海,我们大度,不在意这些细节。”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大度跟别人鸡贼,这是两码事,容不得我们不计较。

共享是正常的,想通过申遗进行独占,那就万万不能。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而中国端午节的英文名称,为“Dragon Boat Festival”,翻译过来也叫“龙舟节”。



但韩国先行申遗的江陵端午祭,英文名称为“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是音译。

在英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时代,这样的名字当然很是重要。

试想一下,对于那些只说英文的人来说,你用中文同他讲“端午”,他必然会先想到韩国有个“Danoje”。

久而久之,“端午”的发音便与韩国紧紧捆绑到了一起,他们便会产生错觉:“中国的端午,原来是从韩国来的呀。”

事实上,这些通过给共存文化打上韩国烙印,并向全世界进行大力输出的事,韩国干得并不少。



2020年,韩国“燃灯节”申遗通过,网友们悲愤地说道:“看了他们那些灯,都在为四川自贡心疼,文化交流十几年,结果被人家白嫖了。”

2002年,韩国曾派人前往自贡,找到当地的彩灯企业,希望能够进行文化交流。

为将民族灯饰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答应了韩国的请求,对他们进行了“文化扶贫”,每年都会到韩国开办灯展,要技术给技术,要人员给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制作彩灯。



然而几年之后,韩国决定自己举办“东方彩灯节”,并通过大力宣传,将其做成了国际性质的大型灯展,逐渐将这些彩灯包装成自家文化产品。

2010年,韩国决定将自贡彩灯技术与“燃灯节”相结合,打上“韩国传统文化”印记大肆宣传,就连我们“牛郎织女”的典故也是照搬不误地做了彩灯。



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韩国将自贡彩灯与“燃灯节”完成嫁接,然后成功申遗。

类似于此的各类剽窃、碰瓷操作,实在太多!

我们有汉服,他们也要有韩服。

我们有中医,他们也要有韩医。

我们有汉字,他们硬说是韩字。







就是要将属于我们的元素去掉,然后加上他们的元素,自以为“正宗”。

在传统文化的“去中国化”这件事情上,韩国的许多团体和个人,也都是乐此不疲。

今年春节,联合国的纪念邮票上,出现了“Chinese lunar calendar”(中国农历)字样。



为此,韩国的“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还向联合国发送了抗议信,要求将相关表述改为“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

事实上,在韩国类似VANK这样的组织并非只有一个,包括他们的部分学术界人士以及媒体,都在炒作着所谓的“文化历史争议”。



申遗,这是一件好事,是对于文化的保护。

客观地讲,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得确实没有人家好。

其一,是因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太多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放在以前,说到要给泡菜打上“文化遗产”的标签,兴许我们都会觉得丢人。

此外,我们也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端午、中秋的味道似乎慢慢变淡,反而将圣诞、万圣等节日过得愈加有模有样。



其二,是因为每一次的申遗项目名额有限,容易被人“捡漏”。

中华文明浩瀚如海,又不能一股脑地一次性申请,自然有些东西是要被“抢申”的。

韩国在申遗这一件事情上,可谓是不留余力,连“拔河”这项运动都给申了。

当然了,好事归好事,但要借着申遗的名头,行碰瓷剽窃之举,这就很是让人鄙夷。

前些年,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韩国以“新儒学书院”之名,将9所保存了儒学私塾原貌的书院成功申遗。



要知道,书院制度与书院文化,完全就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原产”,千余年间早已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最多时候达到了7000余所。

尽管他们原样照搬,尽管他们发展得比我们晚得多,但人家依旧是要拿这些东西去申遗的。

得知韩国申遗成功的消息之后,岳麓书院前院长朱汉民痛心疾首地说:“儒家书院源自中国,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申遗,如今被韩国先拿去申请,很遗憾。”

而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许多韩国人以申遗结果为“绝对权威”,认为这些东西本就是属于他们的,也难怪有网友戏称“连孔子都是韩国人”。



与申遗“江陵端午祭”如出一辙,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沾亲带故的东西,他们一直都是刻意回避“本源性”而强调“独立性”,甚至包括他们的“国菜”泡菜。

而比碰瓷剽窃更让人感到恶心的,是来自民间肆无忌惮的明抢。







“汉字是韩国的”、“殷商是韩国的”、“柿子干和火锅是韩国的”、“饺子也是韩国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何其之多!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敢要的。

反正对于他们来说,大抵就是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银河系都是我的。”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会成为中华文化最后的见证者么?

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夸张,但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方面,是别人真的偷得抢得太狠。

李子柒曾在外网发了一期关于泡菜制作的视频,结果就有数以万计的韩国人对这视频进行抵制、叫骂,他们声称泡菜是韩国的,不能侵犯了他们的“国菜”。



在过去,关于“春节”的英文叫法,全世界统一认知这应该是与“Chinese”连着的,而近几年在谷歌、推特甚至是国内一些软件上,已经悄悄地改成了韩国主张的叫法。

可以说,这是一件非常让人无奈的事情。

截止2022年5月,全球人口总数已过78亿。

这等若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近64亿的人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几乎等于0。

在外网上,如果有10个人说是“韩国春节”而只有1个人说是“中国春节”,你们觉得那些不了解中国、韩国的吃瓜群众们,会相信谁的?

久而久之,铁证如山的东西都会变得存在争议,甚至让人说成“无可稽考”。



另一方面,是我们之前确实不够重视,甚至对别人的剽窃行为无动于衷。

中国人是善良而朴实的,当别人说要抢我们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总以为这是在开玩笑,没想别人还真就下得去手。

也有人说:“争这些,显得我们不自信。”持有这些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被人抢了偷了,不吭声,不反抗,这不叫自信。

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如果离开了对这些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更多的文化创新也将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决抵制别人对我们的文化剽窃,才不至于在未来丧失了我们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之根。

如果连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都守不住,又谈何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