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高考、中考季,有个地方的烟火便会旺几分。

这里承载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底蕴,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求学、登科之所。随着时间推移,更演化成了各个城市的文化坐标。不少人来此祈愿厚积薄发,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它就是文庙,也因作用、形制等不同,而拥有孔庙、学宫等不同形式。有它所在的城市,往往有着更古老的历史底蕴,也藏着别处少有的烟火气。

今天极物君就顺着文庙的线索,带大家去看看这些城市,究竟是如何从历史烟云中走出,又将温暖的日常,化为烟火慰藉的。





秦淮江畔,六朝金粉。一条秦淮河见证千年金陵风光,而坐落在这里的南京夫子庙,曾是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

古时文人荟萃,如今商贾云集,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红墙照壁,每逢金陵灯会,星光盈盈,流水环抱楼阁,画舫通明,便是流动的金陵烟火盛景。





庙在市中,庙市合一,来到深藏历史风韵的南京,烟火气要往老城南的街巷里寻。

在随处可见的鸭油烧饼摊上,和排着长队的老城南居民一起等待鲜香的诞生。丰腴的鸭油在热气中化入酥皮,层层叠叠的咸香足以叫醒懒散的清晨。



去深藏在小区里的阚老二鸭子店,zan一只浇上卤汁的南京鸭,才算是对鸭都的打卡;kuai一碗本地人爱的皮肚面,感受吸饱了辣油汤汁的炸猪皮之鲜弹;或者选盖上熏鱼、大肉等浇头的老卤面,体会浓香的一面。

最地道的滋味,还离不开三七八巷里的点心汤包、什锦菜、金黄的蛋饺和甜滋滋的蜜藕。南京的烟火气,如秦淮河一般,流淌在看似寻常的路巷之间。你要走得足够深,才能够真正得看见。









作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拥有规模最大的孔子家庙,与故宫、承德山庄并称三大古建筑群。

这里有“万世师表”的壮阔匾额,更有曾是天子才配享的盘龙石柱。室外苍柏掩映之间,1500多块各朝碑刻林立。主体建筑大成殿,更采用红墙黄瓦,仅比故宫低三块砖,可见地位之高。



曾是战国时鲁国都城的曲阜,不但坐拥孔子的家庙,就连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也与孔夫子密不可分。

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让属于八大菜系中鲁菜,亮出了孔府菜的招牌。精致、讲究、曾专呈皇贵的美味,无一不透露出火候与刀工。诗礼银杏、带子上朝、金钩挂银条……就连名字都带着诗意。



而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他可登庙堂,亦可入尘世。于是曲阜的美味,又同时兼具朴素与实在。

比如外熏呈棕黄色,而内里鲜白的熏豆腐,可凉拌、可炒制、也可加辣椒、桂皮炖煮,百味皆香;端出后,佐餐浓香,配一口孔府家酒提鲜。因松柏谷糠燃起的熏烟,让铁锅里的豆腐,更多了一分松木柴香,吃下去全身都暖,悠悠畅然。

曲阜的烟火气,如孔子所赞“一箪食,一豆羹”不改其乐,简朴而平凡也是精致之外的尘世眷恋。





许多人只知道吉林省,却未必知道还有个吉林市。

而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吉林文庙,正位于这座与省同名的城市。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历史上极为重要。





在古代,吉林市一度成为东北的文明中心。因松花江蜿蜒而过,水路畅通,这座曾经的“第一雄镇”,还被清朝视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称“龙兴之地”。

“远迎长白,近绕松花”的吉林市,让住在这里的人赏尽山色与江水。雾凇凝结时,约上三五好友去品尝一顿少数民族的非遗美食——乌拉满族火锅,鲜嫩的手切羊肉煮后鲜香,能击退全身寒气。

待冰雪消融后的开江时节,鲜嫩的江鲜鱼宴早已备上,那一份汤汁醇香,更是惹人无限回味。





吉林人的烟火气,是离不开一份地道煎粉的。这种也被称为炒焖子、炒粉的食物,在当地不炒,而是以小火慢煎换得外酥里嫩的口感。淋上点儿汤汁和芝麻酱,撒点香菜蒜末,最能饿馋在外的思乡人。

炎炎夏日时,喝着爽口的啤酒,烟火气又属于夜色里活色生香的烧烤摊了。看着师傅拿起一把把小串,在火上烤到油脂迸发,急窜入味,不论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疯狂分泌口水,可见撸串圣地绝非虚名。







鲤城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源头,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

在靠近市中心的涂门街上,藏着一座府文庙。它曾见证宋元第一大港的繁荣与辉煌,也曾在春晚作为分会场登场。它的其中一个入口,就位于人群涌动的中山中路上,名为泮宫。





来到这儿,你会发现,泉州的烟火气几乎随处可见。

就像完全融入市井的文庙一样,这里从早到晚都氤氲着古早烟火香。走几步就是一个老字号,在泉州,没人能成为美食的孤岛。

水门街的面线糊,搭配切成小段的油条,是老泉州人的早餐之王。炸酥的醋肉、切半的卤蛋、卤肠……十几味料都可以任选,吃完这一口暖滑鲜香,城市的鼎沸声响,才开始真正流动在街巷。



筋道滑嫩的牛肉羹、牛丸汤,铺满鲜味的海蛎煎,还有藏在深巷子里的灌汤包、卤面,肉燕……美味甚至转角就到;外酥里糯的满煎糕、菜头酸,阿婆独家的烧肉粽……许多的古早特色,只有亲自来才能吃到。

最适合暑夏的还有花生汤、石花膏,跟着当地人一起在琳琅满目的小料区选几样,所有缤纷的色彩,都会变成离开后舌尖的想念。



泉州的烟火气,几乎都来自一些小吃,人们散散步,喝喝茶,做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就觉得很舒适。

无需设宴摆排,老街上随处可见的鲜活,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滋味。





地道的长沙老口子,一定对文庙坪感情颇深。

这里曾是长沙最高学府——长沙学宫所在。在古代,到学宫深造是入仕必经之道。尽管它数次被毁,又被一场大火烧至灰烬,仅存“道冠古今”的石坊,但曾经的书卷气与烟火气却留了下来。

踏着石板路走,附近便是名校长郡中学,一到放学,街道两边的小吃摊、水果摊便迎来了新的顾客,不一阵儿就大排长队。



糖油坨坨、臭干子、炸炸炸、猪油拌粉……丰富的香味从挤挤挨挨的店铺门口流窜出来,路过的人闻一闻,就知道到底是有年头的老字号了,在口味掌控上从未失手。

极具生活气息的还有不远处的一家甜酒铺子,小钵子盛放的甘甜,回味三次都不够。



街道上偶尔穿梭过吆喝的摊贩,摆弄着水果、卤味、紫苏桃子姜、凉面等小吃,往来的人群谈笑声不断。身处其中,才发觉原来烟火气带给人的快乐,是这样的简单。

文庙坪附近的里弄、石库门、回楼……和人声鼎沸之间,藏着老长沙最本真的惬意感。那摇着蒲扇在树下纳凉的老人,点一杯三块钱的茶,就能坐一下午。看到有外地人来,还会指指篆刻着文庙记载的石碑,告诉他——“这里可有历史啦”。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还有许多的文庙。

比如最有皇家气质的北京孔庙、南宗圣地衢州孔庙,见证着中国南北的历史与岁月变迁。

又比如云南昆明文庙、建水文庙,四川德阳文庙、资中文庙,或是山西平遥文庙、甘肃武威文庙、河北正定县文庙……它们或许已不复从前面貌,却长久的见证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迹,远比高楼大厦更值得被重视。

即使有些几毁几建,或是只余牌坊,但只要人烟在,对这份历史的铭记在,那么这份烟火气便会继续传承下去。





那传承千年文脉的一缕文庙烟火,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成为了老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化为阵阵炊烟,也聚集成温暖的市井人烟。

中国人离不开这份烟火气,因为正是它们,让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最丰富的文化,也在最动人的情感中,得到治愈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