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透视这场炮战的背后,看似是俄乌双方在台前频频交手,倒不如说是苏俄火炮与欧美火炮一较高下来的贴切。在整个乌克兰战场上,俄乌双方集中了2000门以上的大口径火炮。
现阶段俄罗斯陆军装备有牵引火炮500门,储备数量则为12415门,具体型号由D-30型122毫米榴弹炮、2A36、2A65型152毫米榴弹炮两种构成。自行火炮方面则装备有1610辆,储备数量为4260辆,型号比较繁杂,主要由2S9、2S34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2S3、2S33、2S19型152毫米自行加榴炮;2S4型240毫米自行迫击炮、2S7型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等组成。
乌克兰陆军炮兵装备数量同样可观,但型号更为繁杂,如在自行榴弹炮领域,主要由219辆2S3型、24辆2S5型120毫米自行榴弹炮;600余辆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99辆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弹炮、42辆2S9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等组成。牵引式榴弹炮方面,则主要由696门152毫米榴弹炮、442门D-30型122毫米榴弹炮、500门以上T-12型100毫米反坦克炮、326门D-44型85毫米反坦克炮等组成,此外还装备有上千门各式迫击炮。
需要指出的是,俄乌双方炮兵装备虽同出一脉,但从装备总额、总体妥善率、相关技术改进、有效战斗力等几方面来讲,俄军显然要胜过乌军一筹。前者得益于多轮军事改革及国防预算开支渐增所致,尽管其总体效能难以用先进来形容,但整体实力依旧不容小觑。至于后者的现状,则是由重重因素所致,倘若挑拣出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点,莫过于多年乌东内战所带来的直接冲击。
将目光转至战况胶着的顿巴斯地区,随着战争进程的持续深入,涉及一城一地的得失,俄乌双方的各式均不会缺席。如在自行榴弹炮方面,鉴于在第一阶段作战过程中的较大损失,迫使俄军在投入性能较为先进的2S5“风信子”及2S19“姆斯塔-S”系列自行榴弹炮的同时。又旋即搬出122毫米口径的2S1“康乃馨”自行榴弹炮、152毫米口径的2S3“合金欢”及203毫米口径的2S7M“芍药”自行榴弹炮等上世纪6、70年代研制的老式火炮,以及弥补火力投送方面的缺口,支援地面集群快速向前突进。
至于乌军装备的各式苏制自行榴弹炮,一面疲于应对俄军的同时,一面又状况百出。如不是被俄军利用炮射无人机引导各种火力打击手段予以摧毁外,便是因常用弹药储备告竭,进而在此后不久陷入毫无用武之地。自然,这一尴尬处境也同样蔓延到乌军装备的各型牵引式榴弹炮身上,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因而在此背景下,乌军对各式欧美火炮的快速抵达及投入作战的相关需求,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对此西方阵营相继向乌军提供了英制AS90型、美制M109A3/A4(A4型后续将抵达)系列、德制PZH2000、波制KRAB“克莱博”等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相较于苏俄自行榴弹炮,上述欧美自行榴弹炮的技术优势具体表现为自动化程度高、战场反应快、打击射程远、命中精度高等几方面。如以打击射程远为例,上述欧美自行榴弹炮在发射增程弹时,最大射程普遍都在30~40千米范围内,若在此基础上使用M982“神剑”这一类的制导炮弹的话,在提升有效射程的同时,又将对目标命中精度大有裨益。而这将会对俄军造成重大威胁,如乌军可利用这些欧美自行榴弹炮遂行反炮兵打击任务,其效果可谓是极其显著。
在提供自行榴弹炮之余,西方阵营又向乌军提供了各型车载加榴炮,如法制“凯撒”、斯洛伐克“祖扎纳2”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捷克“达娜”M2型152毫米车载加榴炮等,此外,乌军也将自研的2S22型155毫米车载加榴炮投入战场使用。
相较于以履带式底盘为主的自行榴弹炮,以轮式底盘为主的车载加榴炮最直观的优势,在于其机动性能较为出色,由此使得其作战运用更加灵活快速,难以令对手掌握大致行踪与准确位置,进而无法做出有效反制。除此之外,上述三款车载加榴炮均采用极为先进的火控系统,自动化水平较之以往更是大幅提升,因此其火力输出更是不容小觑。
反观俄军,在现役战斗序列中并没有装备类似的车载加榴炮,至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A-222型130毫米高机动岸防炮,根本不属于车载加榴炮之列。俄乌战事打响后,也有人提议称,可将该炮投入到乌克兰战场,但问题在于,作为一款主要用于岸防作战,主要以打击水面舰艇目标为主的武器装备,并不适合在陆战中打击敌方地面目标。此外,鉴于该炮大多部署在远东地区,属于俄海军现有岸防体系的重要一环,倘若输送至乌克兰战场后遭受损失,可谓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至于呼声较高,被寄予厚望的2S35-1及2S34两型152毫米车载加榴炮,目前则处于研发阶段,还未完成相关测试与最终验收,因此缺席俄乌战争已是必然。假使俄军能投入相当规模的车载加榴炮,用以取代部分老式火炮的话,那么其综合火力打击效能与当今战事态势,可能会大为改观。
但不论是自行榴弹炮,还是车载加榴炮,西方阵营提供给乌军数量实在是太少,如以自行榴弹炮为例,总数仅为70辆左右,车载加榴炮的总数则为40辆。至于提供最多,当属牵引式火炮,如100门美制M777超轻型榴弹炮,以及数量不详,由英德意三国联合研制的FH-70型155 毫米榴弹炮等。此外除数量太少,难以在火力持续输出上对俄军形成整体优势外,各式火炮因型号繁杂、对于后勤保障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难题。还有一点最为紧要,在俄乌双方高烈度的作战模式下,乌军炮兵部队正在被快速消耗,这不仅仅指武器装备,还涵盖炮兵专业人才。
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因缺少专业人才,进而导致乌军在接收各型欧美火炮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合格的炮组成员,使得这些欧美火炮的先进性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基于上述多重因素,使得苏俄火炮尽管技术特征上不如欧美火炮,但在装备数量、专业人才、后勤保障等领域上,足以稳压乌军一筹,故而才在当前顿巴斯战事走向中,呈现出与此前截然不同的景象。
可以预见的是,西方阵营若再不加大对乌军援力度,除顿巴斯战事外,总体军力更为虚弱的乌南部地区,恐将会再次上演乌军节节败退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