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LGBT这个群体之外新加入的Q群体。
所谓Q群体,就是非异性恋或不认同自己出生性别的人。
地球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人,天生心理就是如此,这类人很可怜,饱受歧视,属于绝对弱者,需要人们的关怀和帮助。
但现在很多美国男人直接宣称自己就是Q,且同时拥有两种特性,简单的说就是这些人不认同自己是男人,认为自己的性别应该是女,且不认可自己是异性恋。
换句话说,虽然我是男的,但我觉得我应该是女的,且我是同性恋,所以我喜欢女的。
大量的美国男人,从正常的男人,变成了这种女人。
这个群体数量飞速扩大,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现在已经没人敢假定美国男人的性别为男了,否则别人分分钟告你歧视,因为他天生就是女性心理,属于弱势群体,你说他是男人,就是歧视和侮辱他。
这种潮流极其奇怪和诡异,为什么美国男人要这么玩?
因为女拳,欧美的男人已经被女拳打的满地找牙,毫无反击之力了。
为了解释美国男人为什么会慢慢的“变成”女人,我首先要和你们讲清楚为什么在舆论场上女拳是无敌的。
中国的女拳盛行建立在男女数量失衡的大背景下,但男女比例失衡只是加速了女拳而已,其实就算男女数量像欧美那样,女拳一样是无敌的。
因为在舆论场上有一个定律,就是弱者无敌,越弱的人在舆论场上越强大,这个规律曾被人总结为弱传播理论。
车撞人和豪车撞人,那在舆论传播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现实中越强的人,舆论中必定越弱。
现实中越弱的人,舆论中必定越强。
举个例子,在不清楚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当老板和员工发生冲突时,舆论会直接默认员工是对的。当政府和平民发生冲突时,舆论会直接默认平民是对的。当男人和女人发生冲突时,舆论会直接默认女人是对的。
无论你是男是女,只要你是人类,你都具备这样的倾向性,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越弱的人舆论上越无敌。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只给你下面这张图,不说一句话,也不介绍背景和原因,你同情谁?
很明显,你会同情那个势单力薄的平民。
画面构图中为什么非要同时放入那么多士兵,为什么非要只放一个示威者,你懂里面的技巧了吗?
每次海外发生游行示威事件,欧美就会派一个人去这么玩,后面一堆记者跟着,效果很好,屡试不爽。
但这个示威者是男性,不够弱,所以舆论效果就没那么凸出,我把这个示威者给你换成女性,你再感受下图片效果。
感受到两张图差距了吗?
再给你来一张,把这个年轻女性换成老年女性,让这个老年女性拿上一朵花,直面强大的士兵和刺刀,你再去感受下图片效果。
看了这种图,你会认为政府士兵这一方是正义的吗?
感受到这效果一步步递进的差距了吗?对越弱越有理这个舆论界基本原则有初步感悟了吧。
所以舆论场上的争斗,男人绝对打不过女人,永远打不过,因为大家内心深处默认女人是弱者。
但是一旦女人失去了弱者的身份,比如说变成了女强人,那这个女强人在舆论场里就会非常弱势。
当一个女人在现实中比男性还强大的时候,比如说女领导,女总裁,女富人,这样的女人在现实中会备受仰慕,但是在舆论场中会被普通男女吊打。
普通男性舆论场上打不过普通女性,但可以肆意吊打女强人。
换句话说,舆论场的强弱是可以互换的,你想要现实身份的强大,舆论场中就必然变得弱小,你想要舆论场中的强大,现实身份就必须变得弱小。
男人在现实中普遍比女性强大,除非抛弃现实中的强,否则舆论场中必然弱。
为证明这个现象,我再给大家说一下舆论界的小女孩理论。
在舆论届,小女孩是绝对王者,因为在人类所有群体中,小女孩最弱,仅次于婴儿,而婴儿无法行动,也无法表达思想。
在能自由行动的人群里,没有比小女孩更弱的了。
根据越弱越无敌的理论,小女孩就是最无敌的那个。
普通女性这个身份在舆论场中可以吊打一切男性和女强人,但会被家庭妇女这个身份吊打,而家庭妇女这个身份如果遭遇小女孩,又会输的一败涂地。
小女孩的舆论力量究竟有多逆天,来几个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如何证明叙利亚人民的凄惨?
很简单,一张图即可,其他什么都不用说,直接就可以震撼你的心灵,获取你的认同。
如何证明资本家的邪恶和贪婪?
很简单,一张图即可,其他什么都不用说,直接就可以震撼你的心灵,获取你的认同。
一图胜千言,这就是小女孩的舆论感染力。
当年有多少人是被下面这张小女孩感动,然后给希望工程捐款的?我相信人数肯定很多,即便你没有因此捐款,也一定会被这张图感动,认可贫困人群的凄惨。
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曾经拍了这么一段场景,一群黑白基调的人物群里,安排了一个红衣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面对纳粹士兵的刺刀时说:
“叔叔,可以把我埋浅一点吗?我怕妈妈回来找不到我”。
所有人都会为这一幕泪崩,所有人都会因为这段艺术描述强烈认可纳粹的邪恶,对纳粹恨的咬牙切齿。
在整个《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里,这是最著名的一幕。
这可不是导演随手弄出来的什么妙手偶天成,而是有科学规律的,导演是故意这么安排的。
为什么要在黑白人群中特地把小女孩弄的如此醒目,为什么要把小女孩弄的如此天真无邪?
因为这样的小女孩再叠加上牺牲者和受害者身份后,会具备无敌的舆论感染力,直接震撼观众的心灵,效果比普通电影画面要好上几百倍。
这是艺术技巧,也是舆论传播的规律。
欧美人研究这个研究了上百年,技巧早已登峰造极,而中国舆论界在这方面太弱太弱。
为什么中国明明占理,在舆论场上就是打不过欧美,原因很多,但舆论水平和技巧确实比欧美差太多,这是客观事实。
为什么欧美当年给乌克兰拍的纪录片明明违反事实真相,却能把香港女孩给感动的痛哭流涕,进而深度认同。为什么中国拍的纪录片明明就是事实,却很难获得陌生国家之人的认同。
这里面欧美舆论工作者采用的技术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年。
当然,当欧美舆论工作者把矛头对准自己的时候,杀伤力一样很恐怖。
共和党媒体不喜欢民主党的拜登,怎么才能从舆论上将其抹黑?
一张简单的图,什么都不用说,足以直接将拜登的形象变得邪恶和恶心。
拜登也许没做什么,但我也什么都没说,你自己联想那是你自己的事,反正不管拜登怎么辩解,形象都直接黑透了。你能说发这张图的人是造谣吗?人家拍摄的可是真相。
但美国人直接炸锅了,不管男女都在疯传这张照片,从舆论上给拜登形象造成了重大打击。
同时这种小女孩理论在舆论中还有广泛的运用。
比如说,要证明非洲人民的苦难,一张枯瘦的小手,足以把弱者身份发挥到极致,进而直接证明一切。
用弱者无敌理论横扫舆论界的欧美人,开始不断挖掘更弱的身份。
一群欧美记者到了乌克兰,啥事没干,直接就去拍战场上的猫,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猫这个身份远弱于人类,所以更好用,战场废墟中找不到小女孩拍照片就用猫,一样可以获取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欧美动保组织之所以可以横行舆论界,就是因为找到了比小女孩更弱的身份标签,猫和狗。
虽然猫狗只能部分代表人性,但本体实在太弱,所以舆论战斗力比小女孩还要强一截。
无论小女孩还是猫狗,实际上都是别人操纵的舆论武器而已,被人当枪使,但这个枪确实非常好用。
这些年,欧美男性在舆论上都被欺负惨了。
一开始的时候,无论男女都是支持女权的,因为女性在舆论中天然就是正义的,但很快女权就变成了女拳。
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因为舆论场中还有一个规律,就是越极端的声音越能占上风,中正平和的声音一定会被极端声音压下去。
这个定律在所有舆论领域都存在,你们在中国看不到那么多极端声音,是因为很多领域的极端声音都被删除了而已。
而拳师领域是极少的另外,极端声音至今都没有人管,所以极端女拳在中国一统天下,把正常女权彻底消灭。
欧美那边更没有管女权领域的极端声音,所以极端女权也是一统天下,被人统称为女拳。
这些女拳,把欧美男性打的满地找牙后,就变得不再无敌了。
道理我刚才也说了,舆论场中是越弱越有理,以前女性占着现实中的弱者身份,所以才拥有了在舆论上吊打男性的力量,这些力量不是打拳打出来的,而是女性在现实中的弱势天然自带的。
而在当极端拳师把舆论上的力量优势映射到现实中的时候,就会造成女性在现实中成了强者。
很多拳师说集美们,打拳真的有用。
确实有用,但这种有用会急速削弱女性在舆论上的优势。
一旦女性身份在部分现实中成为了强势,那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舆论中女性的力量就会急速削弱,因此造成了男权的诞生。
以前的舆论界是不存在男权的,一露头就会群众被连根刨了,但现在声音越来越大。
当你想利用舆论场上的强势地位去成为现实中的强者时,那舆论场上的强弱地位就会瞬间两级反转。
你回顾下历史,中国的男权声音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就是那几个女拳师利用舆论优势在现实中写小作文,颠倒黑白欺压普通男性的时候冒出来的。
拳师的存在让女性舆论优势得以映射到现实,在现实中具备了欺凌别人的强大力量,但也从此失去了女性身份标签在舆论中无敌的优势。
以前,在舆论中只要女性身份一亮,无论男女都会默认这个女性是正义的,是对的,可以顺利解决很多事情,但现在不会了,大家都会先怀疑你是不是在写小作文撒谎。
世界是公平的,极端拳师不会凭空制造力量,她们只是力量的搬运工而已。
当她们把女性标签的力量消耗在给部分人谋取超额暴利时,实际上是在损害所有女性的权益。
但整体上,女性在舆论上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无论女拳怎么折腾,怎么侵害普通女性权益,在舆论上女性都永远不可能输。
欧美那边的性别战争持续很久了,男权思想已经根基深厚,但在性别战争中欧美男人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难题。
强弱是可以转换的,当部分欧美女拳师把力量消耗在现实中的时候,舆论中男权就会冒头并成长,从而压制女拳的舆论力量。
但当女拳的舆论力量节节败退,被彻底压制的时候,女拳就无法把舆论力量映射到现实,从而让女性重新恢复现实弱者身份,这个时候舆论场中女性力量会再度崛起,把风光一时的男权声音给打的找不着北。
强弱不断转换,从而形成了一场拉锯战,欧美男女在这张舆论战争中拉锯了好多年。
但总体上来看,欧美女性在现实中确实整体是弱者,所以欧美男性在舆论上依然整体弱势。
拳师强的不是自己的文采,也不是强在真相,她们强在了女性这个身份标签上。
只要这个身份标签在,她们在舆论中就是无敌的。
在舆论场中打性别大战,女性身份输再惨也就是55开,至少可以拿下50%领土,一旦男性越界,女性力量就会急速膨胀。
什么叫不败之地,这就是啊,男性怎么打都不可能赢,最好结果就是不输。
很多国男天天反女拳,最后自己还被打成了郭楠,在那里纳闷为什么女性在网络上就这么厉害,自己在现实中咋没看到过这么厉害的女的。
没错啊,女性天生就在网络上厉害,厉害的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女性这个身份。
你是男性,那默认你现实中就是强者,所以你在舆论中就一定是弱者。
甭管你小学还是博士,甭管你月入三千还是三万,到了网上把女性身份一亮,你就是无敌的,这个叫身份铠甲。
很多国男讨论问题的时候总是谈权力和义务,总是谈付出和收获,谈男的应该怎么样,女的应该怎么样。
辩论的很精彩,辩论的有用吗?
没用就对了,没用才是天经地义的,弱者无敌理论你以为是开玩笑的吗。
你输的一点都不冤,不输那才叫奇怪。
而且舆论本身就是不讲道理的,你居然顶着强者身份标签还试图讲道理,那不是找死嘛。
无数次舆情事件,你看看有几个是讲道理的?有几个是要耐心等官方调查报告,耐心等各方轮流发生,真相完全展现之后再去发表看法的?
没有,不可能的,舆情事件发酵后,3小时内就能山呼海啸,无数人开始喊打喊杀。
等辟谣出来后,人们早就不关注这件事了,根本掀不起等量的舆论。
这是人性,和哪国人没关系,地球人都一样。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种现实中的定律,在舆论场中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煽情且不讲道理的小作文好传播,为什么通篇讲道理的辟谣文很难传播。
没有为什么,世界舆论规律天生就是这样。
但是,舆论规律除了弱传播理论之外,还有一个强传播理论,也就是强者会在现实和舆论中获得双强大,比如说美国。
看起来和弱传播互相矛盾,但其实和谐统一,因为强传播只在利益相关性极强的人群中可以建立。
简单的说,你跟随强者可以直接获益,那么你就会崇拜和肯定这个强者的一切言论。
在无直接利益相关性的人群中,则遵循弱传播理论,但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同情弱者的心态只在可合作的人群中会出现,一般来说是本国人口,少数情况下可以是外国人口。
无论是强传播还是弱传播,其实都遵循一个终极定律,就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你追随强者,是因为强者可以让你获益,你同情弱者,是因为你的家里人也有可能是弱者,你保护其他弱者就是在保护自己家的弱者。
因此,弱传播理论不可能在敌对人群中出现,因为敌对人群和你不可能建立合作关系,也不可能是你的家里人。
举个例子,美国对日本东京大轰炸,还投下原子弹,杀死了上百万老弱病残,美国没有任何人会同情这批弱者,更不会举办活动对这批死者进行哀悼。
同情心哪去了?
敌对国家之间,尤其是兵戎相见之后,不存在同情心这一说,没有任何人类会同情敌国的弱者,只会同情本国的弱者。
男女本是天然的合作对象,因此女性在本国天然享受弱传播理论的好处,敌对国家和人群是不可能同情本国女性的。
但是有些极端女拳,依靠敌对本国男性谋取私利,硬生生的把天然的合作对象变成了敌对人群。
同时,因为极端女拳够强大,在挑拨男女敌对关系中取得了强传播理论的地位,吸引了一大批中立女性开始进行慕强式追随,进而导致更多的男女敌对关系。
弱传播定律,开始失效,男女双方都开始遵循强传播定律,因为任何人群本质上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当然,因为本国男女天然的合作关系,极端女拳再怎么挑拨敌对,也不可能敌对到敌国关系的那种,所以弱传播定律还会存在,和强传播交织并存。
很复杂,但也不那么复杂,你输的莫名其妙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舆论规律,美国人玩舆论那可玩的是太精了,专家级,谁不知道这规律啊。
这场舆论性别大战打到最后,美国男人想出了在目前强弱理论交织中釜底抽薪的办法。
讲道理是没用的,要打赢舆论战,最好用的一招就是逆转舆论身份标签,把自己变成弱者。
比如说,警察本是合作方,但也可以被人挑拨成对立关系,这时候如果你想让观众同情香港警察,一张图即可。
警察身份标签是强者,但在这张图里变成了弱者,所以看到的人都会同情警察,这就是改变舆论身份标签的力量。
美国男人想出的办法,就是类似原理。
女性身份标签是人类现实中的最弱者吗?当然不是,还有更弱的。
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向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等性少数族群,这些是比女性更弱的群体,现实中备受歧视和排挤,所以他们在舆论场中会是最强者。
这就欧美掀起的LGBT运动,又称彩虹联盟,人数极少,但在舆论中力量极大。
一个LGBT的身份标签,舆论力量抵得过10个以上的女性身份标签,因为他们现实中极弱。
在欧美,谁在舆论中敢惹彩虹联盟?你去惹一个试试看?你看看会不会直接把你弄的网络性死亡。
很快,在LGBT的基础上,美国人发明了Queer(酷儿)群体,也就是我前面说的非异性恋或不认同自己出生性别,演变成了LGBTQ。
这个Q本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如今迅速变成了大多数,迅速向全体美国男性蔓延。
Q群体有个极为厉害的地方,就是说自己是非异性恋,这是个纯心理问题,你说是那就是。说自己天生不认同自己的出生性别,那也是个心理问题,你说是那就是,根本没办法证伪。
这就厉害了,和抑郁症一样,直接钻了现代社会舆论战的系统漏洞。
抑郁症确实存在,但抑郁症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无外在表象,很难证伪,谁都可以说自己是抑郁症。
很多人写小作文诬陷他人的时候为什么非说自己有抑郁症,就是要给自己叠一层弱者标签,反正你也无法证伪。
Q群体,一样具备抑郁症这种钻系统漏洞的效果。
一个男人说自己不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最近刚觉醒了真我,终于发现了自己原来是个女人,同时自己还是个同性恋。
很有可能他就是胡说八道,但你如何证伪?
你敢质疑他,那你就是歧视同性恋,歧视性别认知混乱者。
这些人本来就已经很可怜了,饱受排挤,你居然还如此公开歧视和质疑他们,你是何居心,你想干嘛?
这种冷血动物,很快就会被舆论打击到社死。
如果你无法对Q群体的身份标签提出质疑,那因为Q群体更弱的身份标签,他们在舆论场中会获得异常强大的力量。
因为这个巨大的优势,Q群体范围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美国男人就这么“变成”女人。
这是舆论场中身份标签规则的巨大漏洞,舆论传播中会给每个人打上不同的标签,然后按标签来区别正义和邪恶。
身份标签正义并不代表这个人是正义的,很多人会冒领标签,很多强者也会在网络上冒领弱者标签。
比如说一个财产1000万的女性,只要隐藏自己的财富值,一样可以在舆论场上带着女性标签暴打一个财产10万的男性,但其实那个穷男性才应该是现实中弱者和舆论中的强者,但你没办法证明那个女性隐藏的财富值。
这就是舆论场中的规则漏洞,那些写小作文欺凌别人的拳师特别喜欢利用这个漏洞,从而获取舆论和现实的双强大。
欧洲那边的男人在返绿,希望引入伊斯兰教来对抗女拳,而美国那边则直接发明了Q群体,把自己的身份标签从男性改造成了女性加同性恋。
拥有了比女性更弱的身份标签,在舆论场中可以大杀四方,同时也不影响在现实中强者身份,这就是Q群体在美国男性中飞速蔓延的原因,简直是好处占尽,利用漏洞突破了力量守恒定律。
美国人乐不此疲,不断有男人宣布自己是Q群体,从此“变成”了女人。
也许十年后,美国男人个个都会自称女人,同时还都是同性恋。
男女关系扭曲到这个地步,这样的社会正常吗?
男人和女人本应是合作关系,双方平等,谁现实中弱谁舆论中就应该强,为什么总有人试图改变同情弱者的规律,走敌对关系,通过敌对另一方来暂时拥有现实和舆论的双强势呢?
大家一起联手消灭极端女拳声音,搞正常的女权不好吗?非要持续敌对,一起拉入毁灭深渊吗?
一国上下所有的男人都说自己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和同性恋,这样的国度难度不可笑吗?
一国的正常女性,本来可以享受正常的权益,结果在两种极端思想的互相攻击中失去了自己本应获得的正常权益。
我认为,美国男人的这种极端扭曲的思想以及美国极端女拳的那种邪恶思想,都该被彻底消灭。
这两种极端思想在美国混战就行了,可千万别引入到中国来。
我希望中国的男人,永远是正常的男人,那种愿意保护女性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