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都受到新冠疫情的不同影响。在国际舆论中,出现越来越多诸如“中国制造跌倒、越南吃饱”的说法。在中国内地城市中,深圳外贸额常年登顶,今年一季度,越南全国货物出口额超过深圳,再次引发争议。

在越南制造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会被替代吗?

5月31日,百度财经和北大国发院举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如何稳增长、提信心?"主题论坛。在论坛活动中,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以及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都表示,没有必要担心所谓“越南替代中国”的问题,我们依然处于亚洲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和关键地位。

一方面,中国转移低端产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另外一方面,东南亚制造的低端产业出口中国,中国自身的产业也在升级,这本身是好事。长远来看,世界是不可能离开中国的。不过与此同时,大国博弈背后的地缘政治冲击等因素,也值得我们注意甚至警惕。

中国会不会被替代?取决于创新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表示,今年3-4月中国进口数据的下降,引发了很多人对于越南、印度在经济复苏之后,对我国产业链替代的这种担心。

刘元春认为,从短期数据来看,这种担心的确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目前产业链世界性重构,尤其是美国以民族外交联盟和产业链联盟,实施遏制中国战略的背景下,进口数据短期下滑,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心情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但是刘元春同时指出,如果拉长历史时间线来看,其实在2009年,也出现了“中国产业会出现大规模飘移”、“中国成本快速上升,会导致越南、印度以及墨西哥等地产业,替代我们”的说法。但是从2009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这些言论所说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恰恰相反,中国制造在整个世界中的份额,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的。

刘元春认为,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思维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成本必须是上涨的。因为中国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上涨、租金成本的上涨,是我们增长的一种效果,也是人民福利提升的一个结果。

如果经济增长很多,工人工资不上涨,“那麻烦了,我们就白增长了”。

从这个思路出发,刘元春表示,在中国制造崛起背后,成本上涨是必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大幅提高,那么整个产品的单位成本,其实并不会上涨太多。因此,中国会不会被其他国家全面替代,在纯经济角度,不是取决于中国成本水平,而是取决于中国的创新水平。这是问题的关键。

刘元春据此认为,拉长战线来看,在创新过程中,我们的一些产业出现溢出效应,这是正常的。只要我们的基本盘能够守住,我们依然处于亚洲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和关键地位,我们依然能够保证中国的大国地位。

在该问题上,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也持有同样立场。姚洋表示,很多人常说的“越南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没有可能性的。

姚洋表示,越南去年的出口额是中国的零头,今年仍然有可能是中国的零头,“替代”是不可能的。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姚洋表示,去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紧随中国的美国、日本、德国之和。这意味着越南要替代中国,可以说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即使将东盟十国相加,再加上印度,也没有这种可能性。

“不能期待我们永远做那些低端的东西,”,姚洋也认同,中国向外转移低端产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另外一方面,东盟国家的低端产品制造多了,甚至反销中国,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对东南亚的出口是增加的,因为我们的产业升级了,早就不做服装鞋帽了,我们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这是件好事。”

姚洋指出:“不要用这两个月的事,来想长远的事。”

学者:现在谈所谓“脱钩”,为时尚早

在学者们看来,中国虽然不会被越南等国轻易替代,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沾沾自喜。长远来看,包括大国博弈下的地缘政治等因素,确实值得我们的理性思考和认真对待。

刘元春表示,在产业链问题上,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是投资收益率,其二是风险可控性研究显示,中国的投资收益率依然是高于越南和印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各种因素打击下,外资依然逆势上涨,青睐中国。

从风险可控性来看,一是产业链风险可控性,二是非经济因素的可控性。中国对产业链的可控性是在全面加强的,但是第二个方面的确值得我们要思考——由于大国博弈,地缘政治恶化,非经济因素的可控性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是要高度重视的。

刘元春指出,一些非经济性的地缘政治因素,可能还得需要非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对冲。不过这背后也涉及一个前提,如果经济基本盘能够稳住,那么整体大盘也能相对稳住。至于现在的地缘政治影响、所谓“脱钩”问题,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但是至于这个变化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判断。只不过现在从三四月的数据就得出一些悲观结论,“为时尚早”。

谈到所谓“脱钩”问题,姚洋也持乐观态度。

2020年,疫情刚开始影响中国,当时就有所谓脱钩的说法在流行。姚洋表示,彼时他就指出,“世界不可能和中国脱钩”。现在的事实也显示,两年来世界非但没有和中国脱钩,而且和中国挂钩得更加紧密了。

从中美双方贸易情况来看:受中美贸易战影响,2018年中美贸易在下降,但是2020年以后就开始回升。2021年1-12月,中美贸易额为7556.45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5761.14亿美元,增长27.5%;中国自美国进口1795.31亿美元,增长32.7%。今年第一季度,中美贸易也在继续增长。

姚洋指出,美国想跟中国完全脱钩不可能,充其量只是控制技术转让、施以其所谓实体清单。现在一些研究项目显示,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单位受到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们不仅有所准备,而且还在筹划国内替代。

“再说了,科学知识是不可能封闭的。中国人可以在国际期刊上发文章,美国人发表的文章,我们也能看到。在美苏冷战最高峰的时候。这种科学知识的共享都没有停止,今天更不可能。”

那么分地区来看呢?产业转移乃至脱钩的风险有多大?

“美国搞印太经济框架,政治多于经济,美国人也拿不出东西来。”姚洋指出,美国嘴上说要把产业对接给东南亚,但是实际上只是空头支票。美国希望东南亚拿走中国的一些产业,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些低端的东西。

在欧洲方面,姚洋表示,欧洲对中国的依赖也是在增加,而不是下降的。因为俄乌冲突,欧洲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其替代能源主要是光伏太阳能,这离不开中国。欧洲今年一季度从中国进口16.7gw光伏组件,同比增长145%,将近1.5倍。

“经济逻辑摆在这里的,世界是不可能离开中国的。”姚洋称,脱钩实际上并没有反生,相反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国内外一些所谓“脱钩”言论,最后演变自我实现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