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一工厂的工人正在生产运动品牌服装
这段时间热议的一个新闻,无疑是拜登的那个《印太经济框架》,又有太多人说东南亚,或者越南要取代中国。
其实就算没这个协议,在现在的状态下,一部分产业迁出只是时间问题,原因显而易见而且几乎明摆着,越来越多的低端产业只能支撑得起员工两三千块的工资,这个工资水平,当初在整个西方国家根本招不到人,所以来了中国,现在在中国也几乎完全招不到人,只能继续搬家。
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也不用去担心这事,我国当初承接这种低端产业,并不是想一直做这个。而且让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天12个小时站在生产线上做重复劳动,最后一个月赚两三千,这种事简直是犯罪,尤其我国年轻人还严重不足。我国之所以当初接受这些产能,就是准备通过低端产业积累资本,然后向更高一级攀爬,现在两三千招不到人,说明大家有了更好的选择,没必要对这事纠结。
关于那个协议,也不用太慌,从协议本身来讲,现在依旧处于八字没一撇的状态。
以前就聊过,美国这个国家一直有个毛病,政策一直不稳定,说不定这一任领导搞了一半的项目,下一任领导一上台立刻就清理掉了。如果川总上台,拜登主导的这玩意大概率跟他的老领导奥巴马的TPP一个下场,就算川总不上台,下次大选共和党领导上台,美国大概率会变得继续保守化,“建群”这种操作说不定就黄了。
而且那几个亚洲国家利益也不一致,谈原则还好,到了谈细则的时候大概率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叫了几个人,说咱们一起去掏鸟窝,大家都说好,可是到了具体实施的时候,你让张三站在最下边,李四站在张三肩膀上,你站在李四的肩膀上,他俩可能就怒了,质问你凭啥这么安排,为啥你自己不到最下边去?
等到分蛋的时候,你说我在最下边,我该多分俩,上边那俩又不高兴了,说是他俩站的高风险大,而且可能被鸟啄,凭啥你多分?
这也是为啥那种多边协议往往动辄谈七八年,细节是魔鬼,越谈越没谱很正常。往往是面临共同巨大的威胁,才能形成压倒性共识后迅速通过,类似“一战”之前的协约国和同盟国,或者“二战”战后的“北约”和“华约”。
更具不确定性的是,这次还有印度这根搅屎棍,印度人似乎有种很神奇地把事搞砸的能力,它经常加入哪个群,哪个群很快就完蛋了。
印度从建国起,就身残志坚立志做“有声有色的大国”,要发挥“领导性力量”,也就是说,印度人加入某个组织,在印度人眼里,并不是他们要求加入,而是其他国家“请”印度去做领导的,如果你不让他领导,他就把所有事都给搅黄,一直唱反调,几乎所有有它在的组织,最后都半黄不黄,处于半身不遂状态。
那中国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也不是,我们今年确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明显的,今年确实整体的社会信心陷入了极度的悲观中,这段时间在一个制造业小老板的群里,看到一件事,其实国家是给他们贷款的,但是他们不太敢贷,因为他们缺的并不是钱,而是订单,现在很多老百姓不消费,订单下降,他们小老板如果贷款,很容易成老赖,只能是先想尽办法压缩成本,保持企业低功耗运转,尽量活得久一些,或者干脆先关门,把人力先释放掉,看看啥时候情况好转再出来。
其次就是今天的主题,随着我国的用人成本不断上升,产业持续迁出这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并且接下来会继续下去。
之前我跟一个小老板聊过,他说社会上都在骂他们血汗工厂,可是如果他们提高工资或者降低工作时长,企业不但不赚钱,还得赔钱,只好关门。这也是为啥整个苏州工业区,工人的日薪都差不多,工作时长也差不多,并不是小老板们联合起来坑大家,而是那个工资确实几乎是利润折衷点,谁敢稍微拉高工资,招人确实容易一些,可能厂子也很快崩了。
此外他们也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产业资本涌入中国,在中国建工厂投产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一直以来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持续的稳定感”,哪怕在2020那种极端情况下,生产依旧不停。直到今年这种类似信仰一样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很多国内的企业主在东南亚做备份,跨国公司为了产业安全,也会选择“分布式”布局,比如“苹果链”为了产业安全,正在迁往印度越南。
找到一个数据,2020年印度占苹果公司全球制造产能的1.3%,预计今年将达到5%至7%,这个数字会一直增长,大概到30%左右。
好在这些年内需成了主要引擎,刚查到一个数据,说是过去十年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为65.4%。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带动就业1.8亿人。2021年,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20.9%。
而另一个更严重的现实是,我国能源、原料和技术都没法自给,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那种彻底不需要国外的日子几乎没可能。
也就是说,我国在接下来很多年里,下边这几件事是确认的:
1、低端制造业外流是持续的;
2、经济主要靠老百姓消费来带动;
3、跟全世界的交流和合作是没法避免的。
至于很多人提到的“高端产能”,这事看着很急迫,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也快不到哪里去。
我们现在总说技术突破,芯片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的产业门类比较全,但大部分行业领头羊都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将来要突破的关键,还是老百姓收入能上来,他们能买得起高端产品,我们企业才能不断持续往前走,企业赚了钱,才能养活得起高薪研发人员,形成稳定正反馈,慢慢往前走,过分的激进操作最后往往会产生一大堆骗补的。
这个过程比大家想象的要长得多,也困难得多,也正是因为困难,所以才有丰厚利润。
中国现在有一亿人左右的消费能力探到了发达国家的门槛,有购买昂贵产品的购买力,但是绝大部分人消费能力依旧只能消费一些低端工业品。比如我国现在发展电动车很给力,前提是老百姓确实能花得起十几二十万去买车,如果越南和非洲要搞这个,根本没可能。
对于产业升级这事我倒是不担心,因为人口红利没了后,容易钱赚光了,大家都得去赚那些比较难的钱,自然会转向研发和产业升级。大家可以注意下,我国人才市场几乎只有软件领域有研发岗,其他行业,类似机械土木等行业,主要需要的都是操作工,大学生毕业进厂做牛马,可不就顺理成章?只是路是很艰难很漫长的,所有人都应该尽快放弃“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
此外我国还有一个红利没有耗尽,西方的技术储备还有很多年让我们去“追赶”,在追赶的场景下,很多弯路就不需要走了。
大家看过《三体》吧,人类一度最纠结的事,就是不知道发展方向,后来云天明通过三个童话向人类传递了可行的方向。对应到现实,也是一样的,当初美国和德国搞原子弹超级艰难,后来的那些国家就容易多了,不只是技术路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家知道这玩意确实可以搞定。现在的可控核聚变也有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忐忑不安,一方面怀疑这玩意到底能不能成,另一方面也怀疑现在的研发方向对不对,如果方向是错的,那天量资金已经砸下去了,到时候没法收拾了。
其他很多领域,我国作为后发国家,最大的优势也是省去了“可行性研究”和“方向选择”,不知道方向的时候,是最难最煎熬的,做科研的小伙伴都知道我说得啥意思。
一旦明确了哪个方向可行,就可以集中资源猛攻,这也是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省下了试错成本,只要美国在前边趟路,我们就能享受到这种红利。
探索比追赶难得多,成本也高太多,所以中美之间的距离会慢慢靠近,只是当靠得足够近的时候,就得重新调整思路,现在的方案属于“追赶方案”,“超越”又是完全另一套思路,只能是到时候再说了。
对于美国,我们确实没啥一剑封喉的能力,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种“大招”可以让美帝直接下跪,甚至在其他第三方眼里,中美对抗,美国是占优的,毕竟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发达国家都是美国长期盟友,并且严重依赖美国,欧洲依赖美国的军力,亚洲国家就不用说了,本来就是美国豢养的。
但是也需要看到,大部分国家对于跟中美打交道过程中的好处,从来不是选边站的问题,而是“两个都要”,比如澳大利亚这种,看着步步紧跟美国,可是中国的钱一毛也没少赚。美国并没有能力压着大家选边站,当然了,中国也没有这样的能力,问题只要大家跟我们做买卖,贸易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我们当初怎么破除特朗普的贸易战的?
并不是有什么奇谋,只是我们的产品确实有竞争力,同类产品最便宜,相同价格里质量最好,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一纸行政命令根本影响不了大局。
今后我们的企业继续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就是了,在国内竞争,去海外竞争,不是整天说中国人聪明嘛,就得有一种“我们不止人多这一个优势”的觉悟。
而且产品竞争力比很多事情更有说服力,我国很多人以前一直想抵制日货,但一直不成功,直到这几年身边日货越来越少,并不是民族主义崛起,而是国货确实不比日货差,而且价格也合适。
新疆棉那会儿大家抵制耐克阿迪,我查了下数据,阿迪耐克依旧是前三,好在安踏上来了,排第二。主要还是我们国内企业产品确实竞争不过人家,品牌效应不如人家也是竞争力弱的一个表现,因为市场经济下,产品能否卖出去,品牌效应确实跟质量一样重要,这一点我国企业还需要很多年才能赶上美国,还得继续学习,我是一点都不怀疑再过一些年,这类低端消费品国产完虐所有海外品牌。
甚至可以说,我国过去四十年的大突破,主要是我们产品能卖得出去,通过外贸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以这些财富为基础,扩大工业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老百姓赚到钱,形成了内需,然后买房买我们生产的东西,进而拉动经济。
外贸,城市化,消费,就跟三级火箭似的,构成了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源动力。
所以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中美之间的关系其实不是“对决”,更类似“竞赛”,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决”说的是互相砍,直到把对方砍倒。
而“竞赛”,就好像两支车队一样,大家不会在赛场拿着扳手锤子打起来,而是相互比拼自己赛车的速度,既要压制对方,又不能破坏规则,甚至尽量维护规则,因为规则对双方都有利。这个过程中,互相可能还要购买对方的车手,甚至可以把对方赛车的技术用到自己车上来。
事实上拜登自己也一再说: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威胁,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跟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样,大集团干啥事都是明着的,因为你在那里搞小圈子,对手被你糊弄了,可能自己人也被糊弄了,最后劲没法往一处使。把美国两百年的历史回过头去看,就能知道他们的战略都是从一开始就是公开的,再说了,不公开咋去国会要钱。
中美大概率不会发生啥直接冲突,俄罗斯这事美国已经暴露了底牌,尽管美国拥有碾压性的装备和实力,但是依旧不愿意和俄罗斯正面对抗,跟中国就更不可能了。
军事冲突几乎不可能,但是其他领域可能一直纠缠下去。
也就是说,美国衰落这事,大概率是个非常长期的事,如果它注意不到自己衰落了,反而是好事,一旦注意到了,就会从对手身上吸收优势策略,比如曹德旺就被吸收到美国去,这两天蔚来也准备去美国建厂。
所以说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国企也好,私企也罢,不断地发展壮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引用著名的“冷战战略总设计师”凯南的话,他认为赢得冷战胜利的关键,并不是武器什么的,而是“美国能对其他国家的和平和有序发展做出最大程度的贡献,并且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裨益”。
凯南作为那个时代大师级人物,大道至简,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想成功想牛逼,应该做到这三件事:1、解决好自己的问题;2、帮助别人发展;3、从中获益。这三件事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循环往复,互为因果,大家仔细体会下。真正持久伟大的公司,牛逼的大佬,都是按照这三件事来行事的。正如我国疫情初期的表现一样,自己解决了自己国内的问题,然后对全世界输出医疗器械,赢得了声望,也从中赚了钱。我们今后也应该继续这样走下去。
文末再总结一下吧:
1、低端产业外流这事几乎不可避免,也很正常,只要我们继续发展,老百姓工资上升,就会有低端产业不断转走,我们需要避免的是有人觉得“不安全”然后转走产业。
2、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企业,好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吸收劳动力、贡献税收,关键是能引发正循环,只是好企业需要法制健全,也需要宽松稳定的社会状态,才能发展壮大。对于人才也是一样的,少聊点情怀,多聊点收入,那些走了的也会回来。
3、斗争中求合作,目的还是合作,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通过产业升级来提高老百姓收入,再通过老百姓收入促进产业升级,这些都需要平稳的环境,也需要继续从西方引入技术和管理思想。
4、为啥最近“宏大叙事”频频遭到反对,因为在一些人那里,中国就是要“赢”,哪哪都要赢,唯独不准备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唯独不准备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回到经济发展上来,回到法制建设上来,持续做大蛋糕并且分好蛋糕,比啥宏大叙事都重要。
5、发展的目的不是像美苏那样到处施暴,而是提升自己百姓的生活水准,首先解决自己的问题,让青年人看到未来,中年人有一些安全感,老年人老有所养,这才是老百姓真正想要的。毕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