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美?
吴勇的教材插画被骂上了热搜,原因不仅在于太丑了,而且包含了很多“未成年人”不宜的画面,难以想象这些东西存在了十年如今才让人大彻大悟。
网上的图片不遑多说:
这些备受争议的插画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于2012年或2013年审定,版式设计和插图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
这些插画中的人物和孩子们眼皮耷拉,谈不上青春少年感,眼神里也没有光。
他们眼距过宽,塌鼻梁,发际线奇高,疑似裸露隐私部位,有的居然还有纹身,以及穿着星条旗服饰、兔女郎等形象。
比如有的男生,感觉跟没穿裤子似的,露着鸡凸。
戴红领巾的小学女生,为什么腿上有奇怪的花纹?
以下孩子们的打扮穿着,更令人深感不适。
这面国旗甚至是倒着放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网友发现插图里用的飞机竟然是日本侵华时期(二战时期)的飞机。
同时,还有网友指出,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儿童书籍《流汗啦》中,也有非常猥琐的插图。
男孩子舔女孩子胳膊上出的汗
吴勇何许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留学,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汕头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主任和教授导师,还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艺术顾问。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网传“吴勇设计工作室”并无任何工商登记信息。
教材中插画到底是何人制作也成了一件“罗生门”,吴勇究竟是作者?还是一个只挂名的商人?
在教材的首页封面设计这一栏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吕旻。
随着线索的深入,这位封面设计者吕旻的父亲吕敬人,正是吴勇最敬爱的师长,父子二人合作开了一家公司,父亲作为监事,儿子作为法人。而吴勇很可能是为其牵线拉资源的人。
其实,打着所谓专家学者旗号骗取国家经费的人在教辅教材行业屡见不鲜。
每个课本背后都有附赠的电子音像产品,最便宜的是幼儿园教师参考书磁带,标价6.5元,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录像光盘则是96元。
(参考图)
那么流入市场上的教材有多少呢?
据人教社第32次全国中小学教材工作会议上披露——
2020年人教社和各地印刷发行单位全年共发行中小学教材38.87亿册。其中,国家统编三科教材9.25亿册。
如果大的牟利空间,如此多的印刷书籍,如果能在教材教辅行业分到一杯羹岂不是赚翻了?
赚取国家经费却生产“垃圾教材”。
众所周知在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重视的基本上仍然是“语数外”三科,但除了这三科之外,还有无数其他课程,这些课程教材往往审核不严,人教社的“插画”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看看下面的内容,会颠覆你的三观,现在学生的教材怎么都这样了?
随着事件的深入调查,事情似乎还有更大的幕后推手。
“丑教材”并非像是故意粗制滥造,而是有意为之。
(网传疑似设计工作室回应)
据“政事堂1994”爆料,“丑教材”背后可能还有美国共和党下的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嘴上说的全是主义,心里盘算的都是生意。
1979年,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基金会,先后访问中国,开启了资助中国改革研究的阵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青年人才。
(基金会进入中国少不了基辛格的帮忙)
共和党喜欢向中国推销转基金技术,医疗系统,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
民主党则偏爱灌输思想,譬如卡特中心的主要资助方向是基层民主,索罗斯等人搞的基金会更是主打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他们的基金会往往喜欢资助教育、文化、法律、医药方面,从底层年轻人中培养更多的信仰者。
看看之前香港的“毒教材”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青年会走上街头迎合分裂国家?看看日本的历史教材就知道,为什么这个国家的青年完全不了解“南京大屠杀”?
教育究竟是培养什么人?究竟是为谁培养人?
前阵子,清华美院的毕业服装展引起了巨大风波。
原因不是出在了作品身上,而是出在了模特身上——
有没有觉得这两个模特眼神很“犀利”。
有没有觉得这些模特的眼神都很“犀利”。
所有的模特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最关键的还是“眯眯眼”,这种审美是典型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这次不是杜嘉班纳,不是西方媒体,而是国内高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面对质疑,高高在上的设计师们搬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用无数作品在证明,“眯眯眼”是中国的设计传统,不必上纲上线。
乐山大佛是“眯眯眼”。
簪花仕女图是“眯眯眼”。
水浒人物谱是“眯眯眼”。
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21世纪的中国人就这么容不下“眯眯眼”呢?是有人故意制造“眯眯眼”焦虑吗?
还真不是,美是建构的,在不同语境下,美所传递的价值千差万别。
在博物馆中,这些作品传递的是历史文化,在现代的走秀中,这些作品呈现的却是“后殖民时代”无法摆脱的不平等。
这还真的不是什么审美问题。
事情要从1999年北京王府井的一件作品说起。
19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悬挂了一张“雀斑与百合花”的海报。
这张实在是算不上“美”的照片,成了当时王府井的地标。
看到的人都笑着说:
这是不是治疗雀斑的广告啊?
这是中国模特吕燕,西方人打造的中国模特。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塌鼻梁、厚嘴唇、扁平脸、眯眯眼慢慢开始改变中国的时尚圈。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吕燕作为模特本身有任何问题,当时的吕燕是唯一的,也是独特的,她一个月可以靠吃鸡蛋过日,最终在巴黎时尚圈立足。
她的独特成就了她的模特生涯。
但问题是,为什么“吕燕”后来会被国内时尚界批量生产?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的模特,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到了中国,模特就要沦为千篇一律的审美?
“眯眯眼”为什么变成了一种高级的妆容?
当年,杜嘉班纳拍摄的那组海报记忆犹新。
也触发了中国人沉积已久的愤怒,为什么白人模特可以是这样的:
外国的走秀模特也是,高鼻梁大眼睛:
但是到中国就变味了:
可怕的不是老外拍的,可怕的是中国人自己也拍。
中国人的眼型分为很多种:
杏眼、丹凤眼、吊眼、柳叶眼、狐狸眼、铜铃眼、桃花眼等等......
单纯的眯眯眼还真不多见,清华美院上哪一下子找了这么多眯眯眼的模特?
是因为这些“眯眯眼”的模特在中国时尚圈非常普遍。
把西方国家用来嘲笑东方人的“眯眯眼”当成了国际化的审美,还奉为圭臬。
别人的刻板印象投射到了自己的T台上,糟粕反倒是成了文化瑰宝。
在“吴勇们”长期训练的美学体系中,已经产生了一套标准,严格意义上西方审美的标准。
无论是T台上,还是作品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这种审美,美其名曰——
脱亚入欧。
前不久的世界女排联赛上,塞尔维亚运动员杜尔德维奇就因为对泰国运动员有“拉眼角”动作,直接被禁赛两场,罚款2万瑞士法郎。
这是对亚洲人的一种“歧视性”动作。
不服的话,再看看《纽约时报》怎么说?
“眯眯眼”是对东亚的一种歧视性称呼。
西方人接触到的第一批东方人,可能是苦力,也有可能是远洋劳工,表面上不同于白种人的特殊标识,在一个多世纪中不断地被放大、渲染。
已经不止一次,化妆师把中国人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全盘接受了。
以前,这样的面孔只会出现在其他西方大牌的时装周上,现在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舞台上。
中国难道就没有拥有文化自信并且优秀的设计类院校吗?
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央工艺美院是“中国的包豪斯”。创建这所学院的元老们,不少有留学欧洲的经历。
庞薰琹先生到法国接触了偏向纯艺术的现代派,同时对为生活而设计的装饰艺术学院深感兴趣,郑可先生则直接受到了包豪斯的影响……
追根溯源,将中央工艺美院与包豪斯做对比并不为过。
曾经,工艺美术是中国的骄傲,是东方的骄傲。
可如今呢?
当初最好的设计类学府,被清华大学吞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当年很多美术生都认为,清华的含金量远没有央工艺高。
在设计类学科里,虽然清华美院依旧实力不俗,依旧万人向往,但是对于中国的美学,却仿佛从此失去了独立一般,沦为一切的附庸,从此不在。
现在的好处可能是一堆冲着清华二字的人堆高了分数线,靠着辉煌的历史和优质的学生延续着历史的惯性而已。
清华美院不是在引领时尚,而是被时尚引领。
为了走向国际化,将“歧视”和“侮辱”带进了中国时尚圈。
外国人的长期羞辱,让国内的时尚圈以耻为荣,文化输出的力度,算是在清华美院这座输送人才的象牙塔里达到了巅峰。
但再往下说,这是清华一个美院的错吗?
倒也不是,而是整个中国时尚圈都这样。
知乎匿名用户爆料:
自己从事摄影三十多年,自己觉得有些模特很好,但是不按照组委的那套标准拍,没可能过审。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得按规矩来。
(来源:知乎)
说到最后,美丑反倒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儿,海报能不能发出去关键是要看圈子的标准是什么。
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
日本战国时期流行的女性妆容是剃掉真眉毛,画上假眉毛;牙齿染成黑色;用粉扑白全脸。
这是当时人的审美,但是现在的日本电视剧文化中还有这种形象吗?
类似的审美还有欧洲流行的“束腰装”,堪比“裹小脚”。
这些审美文化逐渐在历史中被淘汰,日本和欧洲都知道什么造型是美,什么造型是丑,堂堂的清华美院能不知道?
不是不知道,而是要迎合这种刻板印象。
创造美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很难,但是欣赏美是大部分都可以做到的——
去年河南的端午晚会。
《祈》
《龙舟祭》
《兰陵王入阵曲》
《唐印》
《医圣传人》
《丽人行》
艺术脱离了人民群众吗?
可能,只有美院和培养艺术家的地方艺术脱离了中国人民,并入多元西方世界,恭喜他们。
要说吴勇为什么依然可以堂而皇之的认可这些教材插画,那是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就是完美的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