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可能也会看到,很多人趁机买了房,升了职,甚至疫情下富人还变得更有钱了。
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就指出,我国拥有千万人民币总财富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6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
▲ 图源:胡润研究院
为什么这样魔幻?
一句话:因为你所看到的,都是跟你同阶层的人,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生活基本没有交集,自然难以感同身受。
比如你和快递小哥的交集只存在于简单对话中,“某某某的快递,放那了。”
你和运输司机的交集,只存在于某个时刻共同行走在一条道路上。
前两天我还看到一个新闻,郑州爱马仕店开业当天销售额1.2亿元,最高单人消费达到2596万元。
同样一场疫情,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厄运,是山崩地裂的大事,落到有钱人家的头上,可能只是一点擦伤,他们还会继续过着有钱人的生活。
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有参差。
▲ 图源:《产科医鸿鸟》
如今这个时候,疫情反复,实体经济变难,中国不同收入的家庭,生存状态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今天,我就根据自己一点有限的观察,和大家盘盘不同家庭收入阶层的生活现状,不妨了解和对照一下。
这一层级的大部分都是明星,名人,一线网红,拥有成功企业的老板、企业家、二代、或大厂总裁等。
要么踩在了高门槛赛道,要么积累了足够强势的资源;也可能传承或积累了足够多的钱,投资理财赚利息,靠收益就一辈子不愁吃喝玩乐。
无论哪种形式,都不是超高风险资产,受疫情影响比较小。
疫情这几年,他们基本吃喝娱乐自由,奢侈品照样买,还因为无法出国血拼,成了国内奢侈品购买的主力军。
除了少部分受疫情冲击、产业影响导致家庭出现财务危机的外,大部分人基本生活不受任何影响,出入自由,甚至有部分家庭已经移民。
留在国内的,住的也都是高档小区,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算被封控了,物资也不用抢、不需要排队,还会有vip通道将东西送到手中。
上海就有个奢侈品消费大户,在朋友圈分享了路易威登(LV,法国奢侈品品牌)是如何连续5天变着花样给他送去精致的下午茶点,而且餐餐附赠深情手写卡片,温暖到家。
隔离期间每天还有专人对接菜品,确认菜单:迷迭香脆皮牛肋,菜包狮子头……荤素搭配,都是当季最好的食材。
▲ 图源:网络
正所谓,有钱的那叫居家生活,没钱的才叫隔离生存。
当然,这一层级中也有很多人富有社会正义感和正能量,会给疫区捐钱捐物,团购送物资,做一些力所能及回馈社会的事。
这一类人群的主力军,是一二线城市的公司老板,热门行业核心高管,包租公,二三线或以下城市一定规模的厂长、私企老板、生意人,还有腰部网红等等。
这类人其实就是众人眼中的“年薪百万”,已经是普通人奋斗的天花板,占整个社会比重很低,但很多人不觉得少,那是因为网络效应的放大让大家都看到了而已。
处在这个位置的家庭,基本都是有车有房,而且不止在一个城市有房,或不只有一套房,生活比较滋润,消费自由,基本无经济上的压力。
周末度个小假,看个风景,请朋友去奢侈一点的餐厅吃个饭,都没有问题。
被封控的时候,也可以得到基本生活的保障,有食物可以团购,有资源可以协调。
比如网传上海高档小区“翠湖天地”,物业就买了新鲜蔬菜放在楼底下随便拿,咖啡、西点摆满大堂。疫情防控期间,还有为业主遛宠物狗的服务。
▲ 图源:网络
不过,现在的大环境下,也不是没有风险,很多老板的公司面临产业的停滞,虽然不如下面两个阶层面临的风险大,但也会为了随时到来的坏情况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如果身处疫区,这类家庭一般比较低调,都在悄咪咪利用各种人脉积极囤货,保证物资不短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会参与社区自救等行为。
这一类人大部分都是一线城市的金融民工、互联网大厂骨干,有名气的设计师、工作室老板、电商主、高级蓝领、或小网红等。
他们基本都拥有事业上的核心竞争力,也拥有在各大城市购房的能力,但依旧背有房贷的压力,有些人甚至因为用杠杆太高,受疫情影响导致资金链断裂。
比如前不久的一个新闻,某大厂员工月入6万,因为突遭失业,一步步走向了破产边缘。
▲ 图源:网络
这类人的收入基本达到了能力上限,而且比较受限于平台发展,平台一旦倒了,自身收入会大幅减少,转型也很难,因为路径依赖,长期在一个行业享受红利,很难接受一个新赛道的落差。
在生活上,他们过得还算宽裕,但不会经常进行奢侈品消费,但凡买奢侈品都是为了彰显身份,平时应酬虽然较多,但都是为了给自己和家庭搭建资源。
疫情之下,大部分这类家庭过的还算平稳,会利用自身能力和资源,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认真沟通,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 图源:网络
这类人涵盖范围比较广,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打工人、公务员,二三线公司领导,或者肯吃苦的外卖小哥、高级月嫂,还有餐饮店主等微创业人士等。
虽然他们收入尚可,但日子还是过得很紧张,主要靠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换钱。
每个月会有一定存款,但离在大城市买房还差很远,就算买房也得凑齐6个钱包付首付,然后每月还要还高额的贷款。
▲ 图源:《大债时代》
有车也是经济型的,基本当个代步工具。
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平台的不稳定,公司的不稳定,客户的不稳定,物资的不稳定,都会进一步扩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
大部分人的状态都是996、007的加班,身心俱疲,而且他们是最有可能面临裁员、失业的一群人,一旦失去工作,收入途径的单一,会让他们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如今社会上的很多法拍房(指遭法院强制执行拍卖的房屋)恐怕都来自于他们。
创业的人更不容易,我认识一个餐饮店主,这两年一共开门一百多天,其他时间基本没客人,接近倒闭,而跟他们一同创业的其他餐饮店,已经基本都倒闭了。
疫情当下,他们都会熟练运用各种APP团购抢菜囤物资,没办法,每天活在风险中,必须学会提前抵御的方法,每天晚上在睡觉前都会清点下冰箱才能忧心忡忡地睡下,然后早上醒来再忐忑不安地点开每天的疫情发布数据。
未来怎么样,他们谁也不知道。
▲ 图源:《喜剧之王》
这类人,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城市里的办公行政岗位、小城市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银行职员,或者建筑小工、运输司机等。
疫情三年,我见过身边太多这样的人遭遇重创了。
做旅游的,待业在家了。
搞建筑的,施工停了,没地去了。
开小店的,倒闭了一家又一家。
▲ 图源:网络
我认识一个做长途运输的,疫情之前还能一年进账个10万左右,但疫情后只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活儿行程虽然只有几百公里,但因为要穿越几个城市,碰上疫情爆发或管控,很有可能被困在高速公路上,一困就是好多天,时间也过期了,货物也烂车里了。
就算是体制内的基层公务员,也累到不行,疫情后基本没了休息时间,心里压力巨大,熬夜加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对这些人来说,疫情是生活被连根拔起的灾难,他们也是感受最深的群体。
同样被连根拔起的,还有这一类人。
他们一般都是标准的农民工小工,要么在餐馆小店打工,要么是工厂的流水线工人,或者是乡镇菜市场的小摊贩等等。
一个月30天能干28天,每天工作12小时,工资到手只有两三千。
前几年还能干得动的时候,收入虽说不高,但至少能活下去,但随着疫情爆发,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离无收入也不远了。
如果没有其他人资助,这群人的生活很艰苦,只能勉强维持,很难承受任何生活变故。
▲ 图源:网络
这类人的最底层,是看天吃饭的农民。
一年到头照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管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赚钱完全不用指望。
不过这也让他们有了一个不那么明显的“优点”:正因为收入下限低,所以抗风险性也强,什么疫情不疫情的,只要天还在下雨,对他们来说就能活下去。
反正也只需要蜗居在自己的小窝,不用出门,不用找客户,所以这群人对疫情可能没有前几类群体那么“关心”。
现在很多地方陷入疫情,导致买菜困难,城市的团长还会跑到乡村去找农户供应菜源,也是十分魔幻、造化弄人了。
这就是疫情之下,中国各收入阶层不同的生活现状。
在这里,你能看到世界一切的参差不齐,有人一掷千金丝毫不受疫情影响,有人拼了命努力却还在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
当失业、断供、封控、烂尾、抢菜、挨饿、生病……所有这些一股脑地向普通人砸来, 没有人否认,这确实是个残酷的世界。
就像此时此刻,当你正在看这篇文章,外卖小哥刚刚下班吃着面嘬着二两酒,运输司机还不知道明天的车能不能出发,互联网打工人还在996熬夜,一线网红正在进行直播准备,公司老板还在某个会议上慷慨陈词,居家隔离的主妇,正在看着空无一物的冰箱发愁明天一家老小的肚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认为是山,他认为是尘;你认为是个体,他认为是代价。
▲ 图源:《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一出人间悲喜剧,你我皆是剧中人。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句写在全书开头发人深省的话:
“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都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承认财富的差距,直面世界的参差,不管在疫情之中,还是疫情之前或之后,都是这个世界最现实也最真实的运行规律。
但这并不代表你只能被动接受和无奈躺平,你只能抱怨和吐槽老天的残酷和不公。
▲ 图源:《搏击俱乐部》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端正心态,心存悲悯,不懈努力,继续坚持走下去。
做好了这些,能否减少参差我不确定,但我们总会拥有比现在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