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健委:那些对着别人喷消毒水的人,我劝你们善良!


曾经听过一句话

你拖延症 是因为懒

你失眠 是因为精神

你选择恐惧症 是因为穷

而强迫症 则是因为



生活中

有太多#逼死强迫症#的瞬间

能让当事人痛苦高喊

“杀了我吧,就现在!”

但是

生活中还有一种强迫症行为

比视频里任何一个都要命

那就是

被疫情逼成洁癖

喜欢对着人体或宠物

喷喷喷消毒剂!



来源:抖音“星视频“

对人体喷消毒水

不仅没啥用,还很伤身!

这主要有7个直击你“命门”的理由——

1.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0年发布的276号文《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中明文规定:“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

2. 人体及外衣携带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

3. 即使少量污染,一方面量少不足以造成传播,另一方面病毒离开呼吸道很容易就会死掉;

4. 消毒剂对人体有害,喷洒过程中吸入肺内,容易造成肺部损伤;如果喷洒酒精,更有引发火灾的风险。

5. 消毒剂喷洒无法均匀涂布外衣,消毒无法全覆盖;

6. 消毒剂喷洒的浓度达不到需要达到消毒效果的浓度;

7. 喷洒消毒因为时间短,也达不到消毒效果;



在家怎么消毒最靠谱?

家里应该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

1. 杯盆碗碟

首选物理消毒,用水煮沸15-30分钟,或者按说明书使用高温消毒碗柜。

2. 物体表面

对台面、门把手、开关、热水壶把手、洗手盆、坐便器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 mg/L)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也可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



图片来源:“壹深圳”微信公众号

3. 地面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 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4. 普通织物

对毛巾、衣物、被罩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 mg/L~500 mg/L)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干净。也可以按说明书使用其它衣物消毒液。



最后,再告诉大家一个干货——

常见消毒剂怎么配?

① 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99比例稀释;

② 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③含氯消毒剂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mg/片-580mg/片):1片溶于1升水;

④ 75%酒精消毒剂:直接擦拭。

注意:

含氯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

使用乙醇消毒剂应远离火源。



再提醒一句

消毒水不是如来佛的法气

对着人吹一口,千军万马

立马就被团灭

况且这玩意儿

一旦用力过度,威力比病菌还大

比如....

那股让人“下头”的味道

我就不信你闻过一次

还想在别人身上再闻到







“千万不要对人体喷洒消毒剂!”

这两天,一条“有毒!”的微信推文和科普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官方公众号中大声疾呼:不要对人体喷洒消毒剂、酒精等。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在这篇科普推文背后,还有一系列故事——推文中提到的“对人体喷洒消毒剂”,真实发生在了一些医护人员身上。





一个回家的医护

一瓶正对她的消毒喷雾

5月17日,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李女士从医院返回家中。结束了一晚上的夜班值守,她一如往常地走到小区门口。但此时,等待她的却是一道无奈的指令——

“要进门,先消毒!”



“消毒,可以理解。但这个消毒过程,让我万万没有想到。”李医生介绍,当时,小区门口的工作人员先将消毒液喷遍了她全身。随后,还要用酒精湿巾擦拭李医生的头发,甚至还让李医生“走到一边,把口罩脱下来换掉”。

这让从事医务工作数十年的李医生忍无可忍,“我是一个健康的人,不是带着病毒的快递!你们这样的消毒对防疫根本没有意义,而且对我很不尊重!”

然而,李医生专业的科普和出离的愤怒,并没有第一时间起到效果。“我们的规定就是这样,你要进门,就得这么做。我们已经在申请无疫小区,不要让你一个人影响了大家。”

为了尽快回家,李医生没有反驳。但第二天,她再度出门赴岗时,后面又传来了工作人员的声音,“你去了最好不要回来,不要影响大家。”

“我当时急着去医院,没有多说。”李医生告诉东方网记者,在她身边,不少同仁或多或少都遭遇到了相似的粗暴的消毒方式。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家人,也被区别对待了!”无独有偶,同在三甲医院工作的王医生,也遭遇到了“加码防疫”。

王医生提到的“区别对待”,来自于一份他所在的小区微信群里所谓的“通知”。

“通知”中表示,要对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检测报告的医护人员按照“四回人员”标准的消杀,甚至要求“医护人员及其同住人落实严格的居家管控”,不得下楼参加社会面核酸筛查。



谈到家里的情况,一直保持着冷静理性的王医生有些“绷不住”了,“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工作,对家中的孩子和爱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为了不影响王医生家人的核酸检测,小区确实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

“王医生,别回来”。



“希望人们对医院不要有偏见”

“近期就医风险大。请大家非必要不要前往医院。从医院返回人员务必做好个人健康管理。”

连日来,上海的疫情防控进入“降新增、防反弹”的关键时刻。类似的“提醒”频繁出现在全市不少小区的告居民书中。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这两位医生的境遇绝非个案。几天前,上海电视台刊播了《让医护人员回家更顺畅》的调查报道。部分在一线抗疫值守的医护人员,在当下的防控形势下,确实存在“有家难回”的情况。



“我们去提过意见,他们说以后不会再像那天一样消杀了。”东方网记者获悉,两位医生所在的街道已就一些不妥当的举措和言辞向受影响的医护致歉。

小区及时纠正了“对人消杀”的错误。但是当下,人们对“医院”的偏见似乎并没有消弭。



“作为医生,我是真心建议,市民们如果身体确有不适,不要强行憋着,还是要来医院看病。”李医生表示,基层所面对疫情防控的压力应当被理解,医护人员也十分愿意支持并配合社区科学防控。但也希望大家不要对“医院”存在过度的恐慌。

“我们每日都会按照非常严格的标准进行消毒,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都会穿着防护服。我们也不希望因为自己感染而影响工作,我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更了解自我防护的重要性,绝不会拿生命当儿戏。”王医生坦言,“我现在回到岗位,就是要为那些需要就医的市民服务的,希望大家不要对医院有偏见。”

“我们每天都做核酸检测,每天都在消杀,不要因为觉得来医院很‘危险’,就耽误病情。有需要,一定要找医生。”王医生强调。

把消毒剂对准病毒

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看到好多视频里有对着人喷的情况”、“过分消毒适得其反”、“要听取专业的团队所进行的专业的知识科普”、“不希望看到基层一刀切的防疫”。

在中山医院的推文下,网友纷纷留言称要注意科学消毒,避免过度消毒所引发的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其实,关于科学消毒,社会各方此前早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2020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276号文《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中明文规定,“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



中山医院在微信推文中表示,人体及外衣携带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少量污染,一方面量少不足以造成传播,另一方面病毒离开呼吸道很难存活,对人体进行“消杀”是没有必要的。

此外,消毒剂对人体有害,如喷洒过程中吸入肺内,容易造成肺部损伤;如果喷洒酒精,更有引发火灾的风险。

在5月17日,上海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也明确表示,不要过度消毒,不要设置消毒通道对人体消毒,不要在室内有人的情况下使用自动喷洒化学消毒剂消毒,这些消毒不但起不到消毒作用,还会破坏环境,对人健康造成伤害。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明确,对于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应该报以鲜花和掌声,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向他们喷洒消毒剂。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当天,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理解、支持医务人员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医务人员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旺盛精力,心无旁骛守护生命、守护健康。

今日(5月19日),是第十二个“世界家庭医生日”。

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目前,上海60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为850万居民开展签约服务。从孕产期保健到新生儿访视,从风险筛查到健康管理,从全科门诊到护理病房,从康复指导到中医服务,从家庭病床到安宁疗护……本轮疫情以来,这些医生与社区风雨相随、健康相守,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默默地奉献着。

“能够冲锋在一线,我们是自豪和骄傲的。”李医生告诉东方网记者,当下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她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道“你不要回来”的警戒线。

“脱下白大褂,我们也只是个普通人,我们也有亲人和家庭,也有牵挂和担忧。当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在医院奔走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