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刘鹤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星期二(5月17日)呼吁中国的科技公司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对科技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表达支持。分析人士认为,刘鹤的说法显示,中国政府过去一年半以来针对科技公司实施的监管风暴可能已经告一段落。
根据中国官媒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全国政协星期二在北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刘鹤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球数字经济正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要努力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方位变革,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刘鹤在致辞时说。
大约有100人出席了这场会议,其中包括百度创办人李彦宏和奇虎360创办人周鸿祎以及其他科技界的巨头。李彦宏和周鸿祎都是全国政协委员。
路透社曾分别联络百度和奇虎,寻求对刘鹤演讲的评论,但是没有收到这两家公司的回应。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刘鹤在致辞中表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汪洋在致辞时也强调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科学研判形势,增强发展信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汪洋说。
过去一年半以来,中国政府在反垄断、数据安全以及共同富裕等说辞下,加强了对互联网及其他科技公司的整顿和监管,不仅重创了几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的形象和营运,而且让许多公司的市值在一夜之间大为缩水。对电商、课外补习以及房地产业的整肃也对中国的经济成长造成重击。
蚂蚁集团、滴滴出行和腾讯等科技巨头都曾成为被整肃的对象,而且也都因此遭受重大损失。
大约从今年年初起,中国政府一方面忙于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反弹,另一方面则开始放松对科技行业的监管打压。副总理刘鹤也常常出面安抚中国的私营企业。
上个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主持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对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整体经济的政策支撑。
北京将今年的经济成长目标定在5.5%,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范围广泛的严厉防疫封控措施重创了许多行业和企业以及供应链,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撑,中国今年的经济成长目标恐怕很难实现。
刚刚,“数字经济”重磅会议召开,风向彻底变了
刚刚,“数字经济”重磅会议召开,风向彻底变了!!!
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
高层强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参会并发表了如下意见:
“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有意思的是,就在此前一日,摩根大通分析师Alex Yao团队,直接逆转此前观点,开始全面看多中概股,上调多家股票评级:
将阿里巴巴ADR评级上调至超配;
将腾讯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470港元;
将网易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185港元;
将美团评级上调至超配;目标价220港元。
在国内外形势超预期变化,以及美国证监会小动作频频的节骨眼上,中国出现了巨大的积极信号,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钱是最敏感的。
刚刚,消息一出来,中概股盘前瞬间拉升,京东涨超9%,拼多多涨超8%,阿里巴巴涨超7%。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也升破6.73,日内升超660点,空头大败。
而早在5月17日早上,港股就开盘大涨,最终收20602.52,上涨3.27%,恒生科技指数则收涨5.78%!
一见财经观察到,5月12日—5月16日,《经济日报》在报纸头版连续刊发有关资本的评论员文章,分别是: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
《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经济日报》由国务院举办,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在报纸头版重要位置连续刊发4篇重磅评论,具有特殊意义。
放在当下来看,这是个很耐人寻味的动作。
此次会议大约有100人参加,据称包括奇虎360的周鸿祎和百度的李彦宏等中国科技公司创始人,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代表。
会议罕见地指出,要“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前提出要掌控在自己手中的领域,还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这一类超级重要的战略。
会议指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这意味着,中国数实融合将要进入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阶段。
会议指出,“要厘清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在保障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个产业想要发展,厘清并保护产权,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重视前所未有。
上个月的政治局会议,我们曾经写过分析文章,指出会议标志着对数字互联网企业的严厉监管告一段落。
那么,今天的政协会议,可以算是数字互联网企业迎接全新春天的历史性时刻。
在不惜代价稳经济的关键时刻,光彩与落寞,皆为过往。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猫就是好猫。
政策发生巨大拐点,或许是因为最近的经济,频频传来复杂的信号。
这几天,一张网传的东部城市财政收入暴跌的图片刷屏。
霎时间,网络上的评论此起彼伏。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你震谷子本着小心求证的态度,在网上搜了一大圈,最后发现:
截至5月17日,官方对外公布了4月份财政收入数据的城市没几个,至少杭州、宁波、南京我是没找到。不知道这些数据都是从哪里来的。
不过,已公布的深圳、苏州和温州确实是在下跌的。
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4月份:
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3亿元,同比下降44.2%;
苏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6亿元,同比下降49.6%,其中税收收入125.3亿元,降幅达51.3%;
温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下降74.5%和84.2%。
最新的消息,就在17日上午,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1—4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增幅比1—3月的8.6%明显回落。
而从地方看,1—4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4%。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地区增长,有8个地区下降。
多地财政收入下降是事实。但真相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简单。
多地散发疫情,进而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是没有错,但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大规模的留抵退税。
今年,中国最强的经济手段之一,就是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1.5万亿元。
而4月份,恰好就是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的第一个月。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4月1日到4月30日,全国已经有801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145.2万纳税人的手里,占到计划退税总额1.5万亿的53%。
一个月时间,任务就完成过半,速度太惊人了!
所谓的留抵退税,就是把那些到了期末但还没有抵扣完的增值税税额,退还给纳税人。增值税的扣除是用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有剩余的就是留抵税额。
比如说,当我这家公司集中采购了一大批原材料,准备大干一场,结果才刚开始就碰上疫情,居家隔离,既没有把货全部卖完,这笔投资的回报也无法产生,这个时候我就会产生一大笔留抵税,而且现金流吃紧。
如果这笔留抵税能一次性还回来,就能一定程度缓解我的现金流压力。
因此,这个政策的本质,就是给企业提供更多的现金流支持,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财新有报道指出,仅就4月份的深圳、苏州、温州这几座城市而言,留抵退税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能要大于疫情。
比如温州,增值税占到平常税收的4成以上。今年3月增值税收入为17.94亿元,同比增长7.7%。到了4月,则出现-17.52亿元,同比下降182%。
按常理说,如果仅受到疫情影响,那也应该只是赚不到钱,税收收入极低,趋近于零才对吧,怎么会是个负值呢?
财新的文章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负值,是因为在财政收支数据中,留抵退税直接减少收入,并非计入财政支出。
又比如苏州,明明在2月份爆发过本土疫情,但其2月份和3月份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和0.5%,到了4月份就突然暴跌49.6%。
这显然是一个用疫情根本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
而同期深圳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减收为202亿元,跟政策导致的减收数额几乎一致,恰好显示出政策而非疫情,才是深圳财政收入大降的主因。
总而言之,4月份一些大城市的财政收入大跌是正常的,不要太过于惊讶。
当然,解释了半天,我并不说大家就可以放松了。
可以预见,即便这一轮疫情过去了,未来几个月还可能会有其他一二线城市的税收面临下行压力。
我可不是空穴来风,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上周五公布了4月份社融数据。4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9102亿元,同比少增9468亿元,环比3月的4.65万亿元也减少逾80%。
这个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
本来按照历史规律,3月份既然有天量社融,次月就是大跌的,因此没几个人对4月份数据抱有期待。但等到数据一出来,还是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金融从业人士@大卫翁对此有非常精彩的分析。我引述部分内容给大家看看
社会融资数据,分为表内贷款、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四部分。而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分项,也就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之前的一致预期,大概分布在1.49万亿到1.53万亿之间,而最终的结果,是6454亿。
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数据。
因为社融数据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高频观测的、且相对客观的基础数据。一般而言,该数据是一个略微领先于经济增长的指标,比如2008年就比GDP领先小半年触底,而2010年又比GDP领先两个月见顶。因此很多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会把这几个金融数据看做是观察中国经济接下来走向的领先指标。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接下来的经济全面复苏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容易,多地税收可能还会受到影响。
就像我在昨天文章中分析的那样,即便上海可能会在6月中旬恢复正常,但是有些消失的需求不会再回来,扭转预期需要更强力的刺激。
另一个原因,则是关于留抵退税本身的安排。
根据安排,今年大规模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在操作上优先支持小微企业,4月最先退还微型企业存量留抵税款,5月开始退还小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中型企业在6月30日前集中退还,下半年再开始安排大型企业。
按照这个路线图,很明显可以看到,即使4月份已经大举发力,进程过半,5、6月的留抵退税节奏仍然会很猛,未来还要退还7000多亿元。
今年除了留抵退税,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政策方向,那就是央行把过去几年结存的1万亿利润上缴财政,然后由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落实留抵退税政策。
也就是说,中央在通过转移支付支援地方,缓解退税压力。
但根据财新文章,对中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中央财政承担较大比例,甚至超出地方预期,但对大型企业留抵退税,更多由地方承担。
所以,接下来大企业集中的城市,其财政收入可能会持续受到留抵退税的影响,比如像济南、上海这样的城市。
因此,我们不排除未来一些大企业集中的城市,可能会在地产上有所动作。
为了稳经济,数字经济需要发展,退税支持中小微企业也是必然,但我们期待着更多有力、高效、直接的措施落地。
事实上,决策层的关注重点,已经从防控疫情转向疫情和经济两手抓。
上周三,国常会主题变为“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
随后,央行的表态变得更积极了,“下一阶段要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再到上周六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只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认为,在非常时期,结构性货币政策独挑大梁。其他许多学者一致认可,央行总量放水,在当前环境下的作为更大。
社科院世政经所的张斌,甚至大声呼吁要普降甘霖,降息,降房贷,降低居民和企业负债负担,再用财政资金救助特定行业和企业。
种种迹象背后,隐约透露出一个重磅信号:当前货币政策方向,已经存在调整的可能性。从结构性政策走向总量政策存在空间。
上周末,央行意外降低首套房贷利率下限20个基点,是不是就是第一枪呢?值得我们重点观察。
按照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由4.6%调整至4.4%。
如果本周五公布的LPR报价利率出现下调就算是一个信号,可能说明总量政策要开始干活了。接下来或有进一步的直接降息。
更值得关注的,是最近部委反复提到的,“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最快可能在下周就会出炉。
它到底,会是什么呢?
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会重出江湖吗?
这个增量政策工具,会跟数字经济相关吗?
今天,一定是中国数字经济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天。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严厉监管之后,在稳增长的战役面前,数字企业承担起了新的重任。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挑战中成长的。”相信充满韧性的中国经济,一定会快速复苏。